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禹锡一句感叹,揭示了世族门第的兴起与衰落,过程引人唏嘘不已

刘禹锡一句感叹,揭示了世族门第的兴起与衰落,过程引人唏嘘不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甲一方文史 访问量:1750 更新时间:2024/1/16 21:21:59

世族是魏晋南北时期地主阶级的统称

世族是两汉到魏晋南北的说法,与寒门是相对的关系。南北朝时代,世族已发展成一种具体而完整的社会阶级,与其他阶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如果只是针对从魏晋到隋唐时代,朝代会兴起和败落,而世族却可以长期存活下来,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因为这些地主也阶级掌握着社会资源,土地、人脉关系和其他资源,而且只有这些人不用担心生存的问题,可以一心做学问,寒门也能出学子,而当时不是科举制度,是察举制、九品中正、举孝廉。寒门子弟都没有人脉,谁会推荐你呢?门都没有,所以寒门子弟出头的机会是很少的,也是很难的。极少数影响力极大的寒门子弟才有那么一点机会。

朝代的更迭是一群人替代另一群人掌握了朝政,无论谁掌握了朝政,总需要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一个世族内部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管理一个大家族与管理一个国家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新的朝廷建立后,需要钱、粮吧,谁能给你?当然是世族。

总需要有人协助管理吧,谁有这个能力的资格,还是这些世族。

晋武帝也算牛人,也得向其他世族低头!拓跋鲜卑等胡族进入中原,也得巴结当地的汉人世族,所以在魏晋南北时期,朝代更迭快,当时世族长期屹立不倒就是这个原因。什么会有世族产生?他们是如何兴起的。

世族为什么会兴起?

世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汉武帝崇尚儒术,儒术就成了出仕为官的跳板,当时研究儒学的儒者,各自有师承,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肯轻易转给别人,当时的儒者,对于学术的授受,限制甚严,不愿把独得之秘轻易教人,所以又有传子的习惯。所以常有某家之学,世代相传,历数十百年而不下架的,如孔氏(孔子之后)、伏氏(伏生之后)、桓氏,都以累世经学著名。当时政府以经学取士,朝廷的征辟和郡国的推举,大都以经学赡富者为上选,因此由累世经学造成几世公卿。

如弘农杨氏自杨震起,四世为太尉,袁氏自袁安起,四世有五人为三公,三国时期介绍袁绍家是四世三公出身就是出自这个说法,且因为这种士大夫的传袭势力,造成所谓“门第”,在社会上有其特殊地位,形成南北朝世族的雏形。

东汉末年,察举制度遭到破坏,因此出仕之路也渐为此类权门所垄断,加速特殊阶级的成长。即使这样,东汉时期的世族与寒门之分,还不是那么严格,寒士之做高官或显名于世的,还是有不少的人。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唯才是举,打破了世族垄断的仕途的局面,而吴、蜀在用人方面依旧以世族为主,刘备低声下气的求刘巴出山可以看得出来。

但是曹操去世后,曹丕则搞了一个“九品中正制”,弄出了一批新世族。九品中正制本为陈群所创,是一种政府选人才所采用的制度。

其具体方法是:

政府于每州设大中正,每郡设小中正,各自在中央政府任职且才德充盛的当地人充任。先由小中正区别其辖区中的人物,定为上上至下下九等,以上大中正,由大中正核实后以上报司徒;

再由司徒核实,然后交付尚书选用。此制最初的用心,是在选才上要小心谨慎,矫正东汉末年滥选的弊病,但是终端人员选拔的权限,仍为权贵之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其家庭地位及社会关系,非常容易获致名誉,列为上品,而很多不正直的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不出意外,权贵之门在这种制度下占尽了便宜。

此外大臣家的子弟,则不需要由中正推举,便可以直接任官,如钟毓(钟繇之子)十四岁即任散骑侍郎。

那些寒士的进身之阶,则完全操在这些大小中正的手里,他们自然没有与权门抗衡的力量。这制度演变到最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三国归晋之后,晋武帝有意复兴世族,因为他们自己家也出身于名门望族。所以,因此独揽魏政后,重新把门阀给建立了起来,如晋室的佐命功臣贾充、王沈、裴秀等,都是世族出身。

南、北朝世族的处世方法各异,所形成不同的结果

晋篡魏权之后,世族就已经成为政治社会上的特殊阶级。他们的势力,并未因中原的丧乱而受到多大挫折。晋元帝江南立国,就依赖于世族们的拥戴,所以世族的政治权力与社会地位在江南,依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世族在政治社会上是特权阶级这一社会属性,南北朝是基本相同的。但南北朝的世族境遇却大不相同,靠成南北士族的作风也有明显的不同。

留在北方的世族的处世方式相对平和

留在北朝世族的境遇,与南朝则大不相同。因为他们处于胡族的压制之下,不得不低下身段厚结民众,借以增强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获得外族统治者重视的筹码。同时因为他们处境艰苦,对同族也常抱温恤之情,团结互助。

当时北方人极为重同姓之人,常称之为“骨肉”,有远来相投的,莫不竭力相助。因此北方世族的家族组织,趋向于大家庭制。当时的北方强族,二三千家聚居一地的。

这类大族在北朝的地位,有点像刘渊、石勒之在西晋的地位,外族政府对他们还是报人戒心,不敢轻易得罪他们。也造成了外北方世族思勉立功业,乱世中以保苟全,因此,北方的世族则喜欢从政,北方的世族与寒门之间的仇视和等级森然,远没有南方那么激烈。

没有南迁的世族,则大都与外族政府合作,同样保持其门第;外族政府也利用他们以笼络其他汉人。因此北方的世族,没有因战乱而衰落。

南朝的世族与寒士的关系则是针尖对麦芒

北方的部分世族跟着南渡之后,借着晋室的名义,疯狂占地名田,封山锢泽,做南方的新主人翁。

南方的世族与寒门,虽同属一个阶级,但两者之间,却有极森严的界限。寒士们经常遭受世族的压制歧视,久怀郁愤,因此双方在政治上显然处于对立的地位,这种现象,尤以南朝为甚。南朝的君主多数出身寒微,本想提携寒士以抵制世族,但因世族的根深蒂固,其地位和名望并没有受多大影响。

再则这些世族们为了保持高门的地位,根本不屑与寒门为伍。特别是婚姻,必选择门户相当之家,如南朝的王谢二家,便经常联婚。世族与寒门通婚,在当时是骇人听闻的事。

梁武帝时,侯景来降,武帝对他竭力笼络,对侯景所所提出的要求基本上不会拒绝。唯独对侯景想求婚于王谢家族的要求,梁武帝不敢答应,让侯景“于朱张以下访之”,王谢之家你就别想了。

这就可以看得出南朝世族对婚姻门第的重视,就连皇帝也不敢为寒门与世族之间牵线做月老。当然也有例外,有时富有的寒门,可以娶得破落世族的千金小姐。但是这种行为,在南朝为清议之人(相当于现在的网络舆论)所不能容许,甚至相关世族会因为此事,而遭到弹劾。在北朝则尺度相对较宽,但有一种陋习,高门与卑族结婚,一定会索取相当多的聘礼。

这种高彩礼的行为逐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所有的婚嫁都以钱财来衡量。这种不良之风,曾为被北魏王室所严禁。

但是部分寒门为了攀婚世族而乐此不彼,如能设法娶得一位世族出身的罪人之女,也引以为殊荣。此外世族即于日常社交中,也显得矜持异常,与人有一种不可逾越的界限。南朝的寒门,即使官高势大,在社交场合中,也不能与世族平等,很多情况下寒士与世族同坐,会遭到世族羞辱。如果寒士想周旋于世族之间而不受排斥和打击,一定要先取得世族的同意才可行,而朝廷对这些事则无法干预。

南朝世族,因拥戴王室有功,获取了权力,常欺上凌下,压迫当地的世族。对政治权利,采分占办法,各有独自的领域。因为他们环境优越,可以自由发展,没有外来压力的威胁,因此他们大家族组织也趋向小家庭化,如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居的占十之六七。

在同族之中,也分高下,例如王氏便有清溪王氏与乌衣王氏之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写的就乌衣王氏。

所以南朝的世家子弟,少年即可担任高官显位,但世族这些当官的人,竟然把政事视为“俗务”,从来不亲自处理,都是把一切交其低级的僚属去办,自身则只拥有一个高官的虚名。如:王羲之担任了右将军一职,但整天只是写字,并不具体干活。

而且社会上形成对世务越不关心,便愈显其雅量高致这种论调,所谓“胥吏政治”就是这么造成。

这些人的日常所好只是文学艺术以及辩论玄理的“清谈”。南朝的世族子弟,擅长诗文书画的,代不乏人,清谈更蔚为当时的风气。这种舒适懒散的生活,使世族子弟们的体格日趋柔弱,精神日趋萎靡。

刘裕的金戈铁马

南朝的很多君主出身于寒门居多。

如刘裕出身“田舍翁”,少时常以伐荻为生;萧道成、萧衍虽同为兰陵望族,但他们的家族是后来才起来的,与王谢大姓比起来,小巫见大巫;陈霸先则出身于小吏(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宋江那样的职位)。

这些政权刚刚起来的时候,当时的世族对之并不感冒,例如刘裕北伐时,除了他旧属刘穆之外,朝中大臣,竟然没有心腹可托,刘穆一死,在外的刘裕必须立即赶回,而不能从容经营北方。

所以他们对世族也深感不满,绞尽脑汁想平等门第之风,制抑名门,因此内朝常任用寒士为朝廷要职。但是世族门对这些掌握要职的寒士,用鄙视的目光斜视之,而当时寒士也以其之道,还之彼身与之对抗,水火不容。

梁武帝时,朱异就看不起那些世族,有人规劝他要收敛一点,他说:“我寒士也,遭逢以至今日,诸贵皆恃枯骨见轻,我下之则为蔑尤甚,我是以先之。”见《南史》卷六二《朱异传》

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南朝世族与寒士相互间的仇视有多深的程度。

南朝君主虽然有意提携寒门,平衡政治上世族们的独占局面,但寒士的声望无法与当时的世族相提并论,因此寒士们也无法完全取代世族的政治地位。

南朝君主虽裁抑世族,局限于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对政治并无新的理想和治国好方法。而且这些君主的家庭,也无法学到世族们的家法门风,皇室子弟的教育缺失,所以后代昏主一个接一个的冒了出,使政治益趋恶化。

昏主所亲信的,大都是寒门出身的人才,这类寒士,虽也不乏有才之人,但求一品格完善者,却甚难得,实事求是的讲,培养品行皆优的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学习和修养,短时间之内,乌鸡变不成凤凰。所以这部分寒士则玩法弄权,营私收贿,比起那些世族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不但不能革新政治,反而使政事益加败坏,都是由于寒士阶级的学行素养平均达不到世族的水平所致。

而南朝世族的政治权位,也没有因君主们的提携寒门而遭到多大顿挫。他们所遭遇的最大打击,却是侯景,这位曾经对世族们仰视的草莽,这就是梁末的侯景之乱,自这场空前的灾难后,南朝的世族才日趋没落。

经营不善,门风不正的世族终归还是会没落的

无论什么朝代,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这个阶层就叫士族,也叫世族。但同一个世族未必能长存,与满清的王爷是一样的,最后都会没落,实际上魏晋时期很多大的世族到了隋唐就没落了。

不然,刘禹锡怎么会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呢?所以,经营不善的世族也不能长存。

反思

世族曾经将国家的权力进行了垄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让其他阶层人员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是世族制度不好之处。

但我们同时也需要反思,在魏晋南北时期,即使寒士一族掌握了权力,也无法改变局面呢,其实世族门风所传承的除了文化修养和相关知识,其实这里还包含儒家学术当中的“礼”的标准,在任何场都有相应的礼节,使有显得高贵而有气质,而且这些标准就是这些大儒们制定出来,并且很好的传承下来。一位有质的人与不懂礼而没有气质的人在一起共事,自然不太和谐。

而其他新生的地主阶层,刚脱贫致富哪里能懂这些条条框框,也是需要几代人的修养才能培养出世族的气质。到了隋唐之后,因为科举的原因,很儒学成了公开课,无论任何阶层,只要你愿意读书学习,都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自身的修为,做一个有气质的文化人,情况才有所改变,人人通过努力学心,都可以发展成为世族之家。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刘禹锡的这首爱情诗,把男女之间的美好相遇,描绘的淋漓尽致!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脍炙人口,而且其中有一些经典的诗句,我们到今天还是会在现实的生活中频繁地引用,这也正是刘禹锡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而且他的很多作品描写的很是生动,也非常的细腻,读来更是朗朗上口;例如他的爱情诗更是别具一格,成为了唐诗里最为经典的爱情作品

  • 南京乌衣巷,这里藏着一座纪念馆,刘禹锡的诗说的就是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的情感标签: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西。过去,王谢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让这条隐匿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幽静古巷名扬四海。这条历史悠久的古巷曾经居住在中国的贵族之家。王谢氏的府邸,也是吴国守卫石城的军营所在地。魏晋时期,乌衣巷是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区。大概出类拔萃的地方,还有中国山水诗鼻

  • 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历史人物编辑:猛哥说教育标签:刘禹锡

    公元793年,黎明破晓时。长安城承天门外,锣鼓宣天。礼部的官员一大早就在南院墙头紧锣密鼓地张贴黄榜,只见榜单最右边写着“礼部贡院”四个大字,榜单往左用黑墨写满了人名。没错,今天是科举放榜的日子。只见翘首以盼的举子们,纷纷挤进榜前,伸长了脖子,势要在名单中搜寻到自己的名字,考中的兴高采烈,扬眉吐气,没

  • 是诗也是词,刘禹锡这篇经典作,两个别具一格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被后世称之为“诗豪”,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文章更是绝佳,他的那篇《陋室铭》,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至今还时常被人们吟诵。而本期笔者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组诗中的一首,其实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民歌,在形式上都是七绝,所以

  • 刘禹锡扬州初逢白居易,诞生一首千古名篇,其中两句广为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刘禹锡

    扬州自古风流繁华,她像一块巨大的文化磁石,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流连忘返。徐凝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颂她;李白吟诵“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她;对她最魂牵梦萦的当属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当然,扬州也少不了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

  • 江西这座寺庙 千年双塔被评为“国保” 唐代诗人刘禹锡都为其写铭

    历史人物编辑:枫桥夜风雨标签:刘禹锡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之后,陆陆续续地开枝散叶,发展出了很多宗派,而其中的佛教禅宗就有“五家七宗”之说,这“七宗”分别指的是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临济宗、黄龙宗、杨歧宗,可惜的是,这“七宗”在国内大多都发展衰微,黄龙宗法脉更是断绝,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其中的法眼宗在韩国却是长盛不衰,而

  • 刘禹锡的魅力有多大?他送出一首诗,换来了美艳绝伦的歌妓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刘禹锡

    在唐朝那个诗歌文化鼎盛的年代,一首首诗歌让人口齿留香,传诵千古,诗人们的故事也引人入胜,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诗人们的魅力,在当时不亚于超级明星。李白就是典型的例子,名满天下的谪仙人,处处都有拥趸,处处都是赞美之词。一首诗歌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后人的想象。比如诗豪刘禹锡在落魄之时,就曾经用一首诗,换来美

  • 刘禹锡描写爱情的一首诗,只有短短28字,最后两句堪称经典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刘禹锡

    据《汉书》记载,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子嗣众多,一生共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别说一般的王爷,就连历史上那些皇帝也比不上刘胜。经过几百年的开枝散叶,刘胜的后代越来越多,比较著名的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以及与白居易、柳宗元齐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今天就聊聊刘禹锡的一首爱情诗。刘禹锡自幼聪慧,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

  • 白居易官场失意,找刘禹锡喝酒,写下一首诗,看似潇洒,实则苦楚

    历史人物编辑:育育聪爱生活标签:刘禹锡

    关注“诗词小筑”,与闲花一起闲斟细品,任丝丝幽香冲淡浮沉!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夜晚,灯下练字,抄写白居易的诗,写到《钱塘湖春行》时,停下了笔墨。目光陡转,落了这

  • 刘禹锡最经典的两首讽刺诗,一首打脸,一首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刘禹锡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中唐时期,唐王朝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内忧外患使得国家积弊愈重。唐顺宗即位后,王伾、王叔文携同一批志同道合的士大夫发起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永贞革新!当时年仅33岁的诗豪刘禹锡就参与了永贞革新,并且与王伾、王叔文、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史称“二王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