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诗人刘禹锡,34岁被贬,10年后因一句话又被贬,却造福更多人

唐朝诗人刘禹锡,34岁被贬,10年后因一句话又被贬,却造福更多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大王 访问量:4913 更新时间:2024/1/16 14:26:05

唐朝著名学家刘禹锡,在805年因革新失败而被贬,当时他年仅34岁。10年后,他虽然被召回并准备重新被重用,但由于一句话惹恼了当时的朝中文武大臣,再次被贬。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被贬反而让刘禹锡造福了更多的人。

刘禹锡原本仕途不顺,但在朝廷征召后,他希望能够有所作为。然而,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这句话表达了对新贵们的鄙视,将千株桃树比喻为朝廷中的新贵,并讽刺他们只有在刘禹锡离开之后才通过献媚攀上高位。

这句话一经传出,朝野上下无人不感到愤慨。随后,众人纷纷落井下石,导致刚刚回到京城的刘禹锡,就被贬到了遥远的岭南。

尽管如此,刘禹锡并没有放弃,他想撰写一本医书,以造福更多的人。

793年,刘禹锡在22岁时成为进士,并两年后被任命为太子校书。尽管他被认为是“具备宰相才能”的人物,但他的仕途并不顺遂。

刘禹锡被贬到岭南连州后,亲眼目睹当地的偏僻和荒凉情况,以及百姓极度贫困。有一年,该地爆发了疾病,让刘禹锡深感担忧。

为了寻找治疗方法,他曾柳宗元等人求助。最终,柳宗元提供了自己收集的药方,并经过试验证实其有效。

由于这些药方的帮助,百姓成功地战胜了疾病的困扰,生活重新回归正。看到这些药方的功效,刘禹锡萌发了一个想法:撰写一本医书,以造福更多的人。

于是,刘禹锡着手撰写《传信方》医学著作,意在提供一部经过验证、有效的药方合集。他不仅整理了药方,还特意收录了大量真实案例,以增强医书的可读性,同时证明这些药方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以他年轻时患上湿疹为例,最初的发病部位在颈项之间,后来扩散到左耳,形成了湿疮。他使用了草药如狗胆、桃根等尝试治疗,但这些方法并没有有效缓解病情,反而加剧了病情。

在楚州期间,他遇到一位药贩子,获得了一种用芦荟和甘草制成的药膏,可以治愈湿疹。他按照这种方法尝试后,确实康复了。这个真实案例被加入到《传信方》中。

刘禹锡整理了这种经过实际验证有效的家传秘方以及其他50多个药方,编写成了《传信方》医学专著,并向公众分享。书中还包括一些易于制作和应用的配方,例如使用大蓝汁(板蓝根)加雄黄、麝香治疗蜘蛛咬伤,使用大豆、生姜治疗腹胀等。

在817年,柳宗元得悉刘禹锡要写医书,就向他提供了治疗霍乱的盐汤方、治疗疮疖的药物和治疗脚气的方剂。这些方子都是由柳宗元本人亲自检验过的,并被刘禹锡收录在《传信方》之中。

在《鉴药》一文中,刘禹锡解释了为什么他强调必须对所收录的方子进行检验和考证。

据记载,刘禹锡曾因病求医。他的医生开了一剂药方,并告诉他不要过量服用。然而,刘禹锡没有严格遵守医嘱,结果导致他中毒发作。幸运的是,医生及时赶到并让他服下解毒药,才使他脱离险境。

刘禹锡深刻认识到药方的重要性,因此他强调必须对所收录的方子进行严格检验和考证,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完成了医学著作《传信方》后,刘禹锡提出了他的医学理念,他认为,对于疾病的治疗,应该首先注重健康的维护和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治疗只是在疾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需要采取的措施。

刘禹锡认为很多人平时不会去读医学著作,只有在生病时才会迫切需要治疗。但是,如果不幸遇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医师或者因为过度依赖药物而导致药物抗性等问题,那么就可能面临非常悲惨的后果。

当刘禹锡编写完《传信方》医书时,他还未满50岁,是一名连州官员。后来,他又先后到和州等地工作,并于公元826年被朝廷召回。

当刘禹锡55岁时,他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结识了同年龄的白居易。两人一见如故,成为非常亲密的朋友。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互相赠送了超过100首的诗和文章,因此白居易称赞刘禹锡是“诗坛巨匠”。

令人感到巧合的是,晚年的白居易成为太子的宾客,常驻洛阳;而刘禹锡在65岁时也被任命了同样的职务。两位老朋友再次在洛阳相遇,经常一起吟诗作对、畅饮话家常,享受着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

白居易和刘禹锡晚年均遭受眼疾之苦,但幸运的是,他们经过治疗后,皆能有效地控制其眼疾。

两位文人互相激励,并在晚年享受生活。刘禹锡分享了自己的养生心得:“在生病时无需过于担心,只要秉持三治七养的原则,注意养生保健,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刘禹锡所著的《传信方》,是一本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医学经典,其实用药方曾在中国及高丽、日本等国广泛流传。然而,可悲的是这部医学著作在元代后逐渐失传。尽管如此,其中的一些实用药方却被其他医学文献所引用并保留下来,为后人带来了益处。

刘禹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化名人,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出众的表现,而且在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很高的成就。尽管他的政事生涯并不顺利,但他从未放弃对其他领域的热爱和探索,转而致力于医学研究,并编写出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的医学经典《传信方》。

同时,《传信方》中收录的实用药方部分被其他医学著作所引用并流传至今,这反映了刘禹锡对医学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总体来说,刘禹锡是一位具有多才多艺、坚韧不拔精神的杰出文化人物。他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白居易赠言刘禹锡,1首诗诉说3个美好愿望,也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刘禹锡

    人生苦短,岁月悠长。在尘世间奔波,谁都经历过艰难;于迷茫中拼搏,谁没有过低谷。俗话说,平安知足是幸福,清心寡欲是福禄。世事沧桑如溪流,莫把名利挂心头;浊酒一杯随缘过,缘聚缘散莫强求。而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赠言刘禹锡,1首诗诉说3个美好愿望,也道出很多人的心声。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

  • 周末逛公园,邂逅李商隐刘禹锡,最后一首壁上的诗有几人识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刘禹锡

    西出郑州十里,即到荥阳。荥阳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但是小编去荥阳,完全是冲着两座公园,和公园里的诗。这首诗只要稍识文字的人,都应该认得。李商隐的代表作,美到极致的情诗。和偶像站在一起,真是舒坦。每个毛孔都熨帖,每个细胞都自在。“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展开”。李商隐这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原本就是文曲星下

  • 白居易一生有三位知己,湘灵已经无处寻觅,元稹和刘禹锡却能长存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刘禹锡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公元840年,这一年知己好友元稹已经去世了9年,69岁的白居易,满头白发,坐在窗前,一阵阵沙哑的咳嗽声从窗边传出,可见他的身体状况也已经很不好了。他在怀念过去的日子,也想到了这一生最重要的好友元稹。他们曾经一同高中进士,也曾经一同被贬谪外地,贬谪期间依旧能够写诗互诉衷

  • 刘禹锡的两首情诗:一首写了初恋的喜悦,另一首却是失恋的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唐代文学家,他的《陋室铭》和《乌衣巷》这两篇作品都被选入中学课本,除了这两篇作品外,他还有两首情诗也流传甚广,这两首诗一首写了初恋的喜悦,另一首却是失恋的痛苦。这两首情诗为《竹枝词》组诗中的两首,《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形式,就采

  • 刘禹锡纪念馆,藏在中学校园中的名胜古迹,很多人不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好运连连啊标签:刘禹锡

    一直在路上,发现美,分享快乐!路过广东最北端的城市连州,决定到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城转转。发现有一处名为刘禹锡纪念馆的地方,感觉很好奇,为什么如此偏远的地方会为这位唐代诗人建一座纪念馆呢?跟着导航来到这里,发现竟然是连州中学,以为AI一定是出了错,没敢贸然闯入。先来到旁边的博物馆参观,顺便了解下情况。原

  • 刘禹锡的这首诗,尽管只有四句,但传递出了一种无比坚强的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他的很多诗作都自有一种豪气冲天的感觉,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一点,还有就是他的诗作中,自有一种无比坚强的精神,这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那是极其难得的一种精神。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很多诗人,他们都是属于那种郁郁不得志的人,很多的诗人在创作时,往往会把自身的遭遇,全部的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也就

  • 刘禹锡:64岁时大彻大悟,写了一首诗,把人生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刘禹锡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却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我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其中,汉字的功不可没。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古人也在使用,只不过在细微之处略有变化。所以现代人读起古代的文章,除了文言句式上有阻碍以外,整体并不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心力。通过古人写的文章或者诗歌,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

  •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刘禹锡

    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都会想到元稹。为啥?因为他们俩是那个时代最浪漫的CP。两人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吟风弄月,一起写诗撩妹。其实白居易还是个“多情之人”,除了元稹这位CP外,白居易还有一位很重要的CP,那就是刘禹锡。白居易和刘禹锡,自从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后,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的容颜。此时元稹不

  • 做人要低调!“诗豪”刘禹锡被流放的一生:原来是祸起这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刘禹锡

    在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之后,接下来的朝代都延续了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尤其是唐朝把科举制,也就是相当于现如今的高考制度完善并发扬光大,这使得在唐朝时期都比较重视文化的学习,这一阶段也为中华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唐代科举制的考题最主要的就是唐诗,因此诗在唐朝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诗人,大文豪。如

  • 刘禹锡是大诗人,却因“话多,口无遮拦”,葬送了一生的仕途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刘禹锡

    众所周知,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骈文,一直被世人传颂。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也有清净如水的清廉品质,爱民如子的情怀,然而在仕途上,确实几度浮沉,最后跌落到只有虚名的边州司马一职。很多人,可能为其打抱不平,可是小编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改变不了“话多”的毛病。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刘禹锡非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