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居易此诗无人知晓,刘禹锡的和诗却家喻户晓,还选入唐诗三百首

白居易此诗无人知晓,刘禹锡的和诗却家喻户晓,还选入唐诗三百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云夕客 访问量:2882 更新时间:2024/1/8 16:01:18

人生百年,能够遇到一个懂得自己的知音,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唐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他在诗坛上遇到了两个知音,一个是元稹,另一个就是刘禹锡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形成了追求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歌流派;白居易和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将两个人之间100多首唱和诗编成了《刘白唱和集》。

元稹去世后,白居易写诗说“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你已魂归黄泉,身体也化为泥沙,我还寄宿在这凡间,满头白发。刘禹锡去世后,白居易写诗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我白居易和刘禹锡四海齐名,并称“刘白”,人生百年我们之间的友谊一直很深厚。

白居易是“诗魔”,刘禹锡是“诗豪”,两个人写诗的水平不相上下,两个人之间相互酬唱往来的诗歌也很多。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中说:“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两个人志趣相投,写出来的诗歌也是相映成趣,一边饮酒一边作诗,好不畅快。

不过既然是写诗,哪怕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间写下的都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诗人用同一个主题写的诗歌,水准也会不一样。白居易写的这首《春词》和刘禹锡的和诗,相较之下,就还是刘禹锡的胜了一筹。

春词

唐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对比一下这两首诗歌,为什么白居易的原诗无人知晓,而刘禹锡的和诗却选入了《唐诗三百首》呢,刘禹锡的和诗究竟高明在哪里?

伤春悲秋,是古典诗词历来的传统,白居易这首《春词》写的就是一个女子面对大好春色,伤感自己如春光般的美好容颜无人赏识,只能任它自开自败的满怀愁情,刘禹锡写的和诗,自然也是一样的主题,但在描写方式和细节处理上却是大有不同。

诗歌的第一句,都是描写女子走出闺阁,走下楼观赏春日风景,白居易写的是“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低矮的花树映照着小小的梳妆楼,女子看到外面的风景,决定走出来看一看,调整一下心情,但是春光照在她的脸上,依然只见她眉头紧锁,满脸愁容。

而刘禹锡写的是“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和白居易只写愁不同,刘禹锡的诗句中女子的情绪有一种从喜到愁的转变,她的喜在哪里呢?就在“新妆宜面”四个字里面,本来女子的心情是很好的,她还给自己好好地打扮了一番,然后悠然地走下了朱楼,准备欣赏春色。

但是在看到满院春光的时候,她的情绪又忽然从喜欢转为忧愁了,这是因为她看到了满院子的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立刻就联想到了自己,自己也是大好的青春容貌却无人怜惜,只能像这满院子的春光一样,被孤独地锁在这里,只剩下一院子的愁情。一个“锁”字,锁住的不止是满院春色,更是女子的大好青春。

第一句同样是写女子走出闺阁、欣赏春光引起的愁闷,刘禹锡写的更有情绪的层次感,从忧到喜的转变,也将愁写得更入木三分,相信宋代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也是受此发。

诗歌的第二句写的是女子在院子中欣赏春景的状态和行为,白居易写的是“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她斜倚着栏杆,背对着鹦鹉,百无聊赖,根本就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逗鹦鹉玩耍,不知道她心里在思量着什么心事,连头也不肯回一下?

这个疑问,是满院春光和鹦鹉的疑问,她在想什么呢,都不肯来欣赏一下我们这么美好的景物,也是读者的疑问,她的心中究竟在为什么而发愁呢?她的愁可能就是如王昌龄《闺怨》中的所写:“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独守空闺,看着自己的容颜和这春光一样在孤独中流逝,怎能不令人幽怨伤感。

同样的闺怨情绪,刘禹锡写的是“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对女子的情绪,没有一个字直白地去写,却通过一个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巧妙动作来体现。

她的百无聊赖,不是斜倚栏干,也不是背对着鹦鹉,而是通过一个“数花朵”的动作来遣散愁闷,一朵一朵地数着这院子中究竟有几朵花?既是对花的怜惜,也是对自己的怜惜。当她在数着花朵的时候,一只蜻蜓飞了过来,把美人当成了花朵,飞上了她的玉搔头。

蜻蜓为什么会飞上玉搔头,一方面是突出女子的愁情,她毫无心情,盯着花朵一动不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因为她在静静地发呆,蜻蜓才能停在她的头上,另一方面写出了女子的容貌,比春天的花朵更胜几分,因此连蜻蜓都区分不出来。

但更深层次的意思,却是这女子如院子中的花朵一样,无人欣赏,孤独落寞,只有蜻蜓时不时地飞来与之为伴,花也愁,人也愁,这就是被深深锁着的一院愁。

“玉搔头”还有一个典故,美艳绝伦的李夫人,很受汉武帝的宠爱,有一天汉武帝去看李夫人,忽然觉得头痒,看到李夫人头上的玉簪,顺手取下来挠痒,这件事情很快就成了后宫流传的美谈,“玉簪”也由此得名为“玉搔头”。妃子们对此羡慕不已,都学李夫人在头上插上一个玉簪,搔头都用玉,长安城内玉价随之飞涨。

女子戴“玉搔头”,本身就有着希望得到心上人怜惜的深意在里面,但如今,并没有人来欣赏她的美,反而只有蜻蜓飞上了玉搔头,她的孤独感伤可想而知。

同样是写女子的闺怨,刘禹锡的“数花朵”更有美感,“蜻蜓飞上玉搔头”也更有深意。因此清代的蘅塘退士也是忽略了白居易的原诗,却钟爱刘禹锡这一首《和乐天春词》,将其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唐朝诗人刘禹锡,34岁被贬,10年后因一句话又被贬,却造福更多人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大王标签:刘禹锡

    唐朝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805年因革新失败而被贬,当时他年仅34岁。10年后,他虽然被召回并准备重新被重用,但由于一句话惹恼了当时的朝中文武大臣,再次被贬。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被贬反而让刘禹锡造福了更多的人。刘禹锡原本仕途不顺,但在朝廷征召后,他希望能够有所作为。然而,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

  • 白居易赠言刘禹锡,1首诗诉说3个美好愿望,也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历史人物编辑:巴梓美标签:刘禹锡

    人生苦短,岁月悠长。在尘世间奔波,谁都经历过艰难;于迷茫中拼搏,谁没有过低谷。俗话说,平安知足是幸福,清心寡欲是福禄。世事沧桑如溪流,莫把名利挂心头;浊酒一杯随缘过,缘聚缘散莫强求。而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赠言刘禹锡,1首诗诉说3个美好愿望,也道出很多人的心声。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

  • 周末逛公园,邂逅李商隐刘禹锡,最后一首壁上的诗有几人识得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刘禹锡

    西出郑州十里,即到荥阳。荥阳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但是小编去荥阳,完全是冲着两座公园,和公园里的诗。这首诗只要稍识文字的人,都应该认得。李商隐的代表作,美到极致的情诗。和偶像站在一起,真是舒坦。每个毛孔都熨帖,每个细胞都自在。“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展开”。李商隐这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原本就是文曲星下

  • 白居易一生有三位知己,湘灵已经无处寻觅,元稹和刘禹锡却能长存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刘禹锡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公元840年,这一年知己好友元稹已经去世了9年,69岁的白居易,满头白发,坐在窗前,一阵阵沙哑的咳嗽声从窗边传出,可见他的身体状况也已经很不好了。他在怀念过去的日子,也想到了这一生最重要的好友元稹。他们曾经一同高中进士,也曾经一同被贬谪外地,贬谪期间依旧能够写诗互诉衷

  • 刘禹锡的两首情诗:一首写了初恋的喜悦,另一首却是失恋的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唐代文学家,他的《陋室铭》和《乌衣巷》这两篇作品都被选入中学课本,除了这两篇作品外,他还有两首情诗也流传甚广,这两首诗一首写了初恋的喜悦,另一首却是失恋的痛苦。这两首情诗为《竹枝词》组诗中的两首,《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形式,就采

  • 刘禹锡纪念馆,藏在中学校园中的名胜古迹,很多人不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好运连连啊标签:刘禹锡

    一直在路上,发现美,分享快乐!路过广东最北端的城市连州,决定到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城转转。发现有一处名为刘禹锡纪念馆的地方,感觉很好奇,为什么如此偏远的地方会为这位唐代诗人建一座纪念馆呢?跟着导航来到这里,发现竟然是连州中学,以为AI一定是出了错,没敢贸然闯入。先来到旁边的博物馆参观,顺便了解下情况。原

  • 刘禹锡的这首诗,尽管只有四句,但传递出了一种无比坚强的精神!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他的很多诗作都自有一种豪气冲天的感觉,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一点,还有就是他的诗作中,自有一种无比坚强的精神,这对于文学作品来说,那是极其难得的一种精神。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很多诗人,他们都是属于那种郁郁不得志的人,很多的诗人在创作时,往往会把自身的遭遇,全部的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也就

  • 刘禹锡:64岁时大彻大悟,写了一首诗,把人生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刘禹锡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却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我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其中,汉字的功不可没。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古人也在使用,只不过在细微之处略有变化。所以现代人读起古代的文章,除了文言句式上有阻碍以外,整体并不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心力。通过古人写的文章或者诗歌,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

  •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刘禹锡

    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都会想到元稹。为啥?因为他们俩是那个时代最浪漫的CP。两人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吟风弄月,一起写诗撩妹。其实白居易还是个“多情之人”,除了元稹这位CP外,白居易还有一位很重要的CP,那就是刘禹锡。白居易和刘禹锡,自从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后,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的容颜。此时元稹不

  • 做人要低调!“诗豪”刘禹锡被流放的一生:原来是祸起这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刘禹锡

    在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之后,接下来的朝代都延续了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尤其是唐朝把科举制,也就是相当于现如今的高考制度完善并发扬光大,这使得在唐朝时期都比较重视文化的学习,这一阶段也为中华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唐代科举制的考题最主要的就是唐诗,因此诗在唐朝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诗人,大文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