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禹锡的这首诗,尽管只有四句,但传递出了一种无比坚强的精神!

刘禹锡的这首诗,尽管只有四句,但传递出了一种无比坚强的精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康生活 访问量:3460 更新时间:2024/1/16 18:17:18

锡被称为“诗豪”,他的很多诗作都自有一种豪气冲天的感觉,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一点,还有就是他的诗作中,自有一种无比坚强的精神,这对于学作品来说,那是极其难得的一种精神。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很多诗人,他们都是属于那种郁郁不得志的人,很多的诗人在创作时,往往会把自身的遭遇,全部的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也就使得他们的作品中,自有一种颓废之感,可是刘禹锡的作品则是完全不一样,他人生虽然后来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同样的也是一贬再贬,可是他并没有表现的很悲伤,依旧坚强地活着,仅仅是这一点便是足以令人感动。

其实唐朝的整个社会相对来说,比较其它的朝代要更为开放,也更加的包容,但是对于很多的诗人来说,虽然他们也在致力于改变当时的现状,希望可以让唐朝更加的繁荣,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改革,应当说从根本上是触及到了权贵们的利益。所以一些改革的诗人,他们也就受到了冲击,这其中就包括刘禹锡。

年轻时的刘禹锡可谓是春风得意,不仅有学识,同时还是一位大才子,他还在19岁的时候便是在长安的士林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同时他参加科举考试,也是一次通过,随后又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改革人士叔文,他们开始致力于改革,但是这一场原本轰轰烈烈的改革,最后同样的黯然收场,刘禹锡等人被贬到了我地,王叔文则是被踢死。

刘禹锡的人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改变,可尽管是这样,他的依旧没有放弃生活,依旧还是非的有个性,这从他的一些作品中便是能够看得出来,例如他的这首《再游玄都观》,便是一首很有个性的作品,写这首诗时刘禹锡从被贬之地的回到长安,原本他们的人生又会有改变,可是正由于他与朋友游玩玄都观,写下了这么一首带有讽刺意味的作品,所以又一次遭到了贬谪。

刘禹锡一共是写过两首游玄都观,这是第一首,前面的一首是他第一次被贬短暂回到长安,他与朋友时所写,在那首诗中写得充满了讽刺意味,然而他的这首《再游玄都观》,则是在十几年后,他再一次回到长安,他同样的朋友去游玩玄都观,于是他又写了一首,而且在这首诗中,其实他是同样的讽刺了当时的权贵,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愿望,他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还可以来这玄都观游玩。

这首诗描写的很是唯美,诗人把内心的那种感受,以及自己的个性,描写的淋漓尽致,仅仅是开头的两句,便是足以令人惊艳,“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现在这么一个偌大的玄都观,整个的庭院里长满了青苔和荒草,以前这个地方有无数的桃花,每当到了春天盛开时非常的壮观,可是现在那些桃花早已没有了,只是还剩下一些菜花,还在那里独自地开着。诗人在这里主要还是感慨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写得很是深情。

最后两句更是描写的很是深情,同时也表达出了刘禹锡的那种坚强的精神,“种桃道士归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那些以前在这里的种桃树道士,他们早已不知道去了哪里?可是前次写诗被你们贬出长安的我,今天又回来了。刘禹锡在这两句中,更是表达了自己一种坚强的精神,他是在告诉世人,无论怎么对他,可他依旧坚强地活着。

刘禹锡的这首《再游玄都观》,描写的很是传神,虽然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才二十八个字,可是诗人在这整首诗中,却是传递出了一种令人感动的坚强,所以这样的作品,那也是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标签: 刘禹锡

更多文章

  • 刘禹锡:64岁时大彻大悟,写了一首诗,把人生活明白了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刘禹锡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却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我们的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其中,汉字的功不可没。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古人也在使用,只不过在细微之处略有变化。所以现代人读起古代的文章,除了文言句式上有阻碍以外,整体并不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心力。通过古人写的文章或者诗歌,我们就能深深地感受

  • 白居易和刘禹锡,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刘禹锡

    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都会想到元稹。为啥?因为他们俩是那个时代最浪漫的CP。两人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一起吟风弄月,一起写诗撩妹。其实白居易还是个“多情之人”,除了元稹这位CP外,白居易还有一位很重要的CP,那就是刘禹锡。白居易和刘禹锡,自从在扬州互相看了彼此一眼后,就再也没能忘记彼此的容颜。此时元稹不

  • 做人要低调!“诗豪”刘禹锡被流放的一生:原来是祸起这两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刘禹锡

    在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之后,接下来的朝代都延续了这一选拔官员的制度,尤其是唐朝把科举制,也就是相当于现如今的高考制度完善并发扬光大,这使得在唐朝时期都比较重视文化的学习,这一阶段也为中华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唐代科举制的考题最主要的就是唐诗,因此诗在唐朝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诗人,大文豪。如

  • 刘禹锡是大诗人,却因“话多,口无遮拦”,葬送了一生的仕途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刘禹锡

    众所周知,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千古骈文,一直被世人传颂。刘禹锡有宰相之才,也有清净如水的清廉品质,爱民如子的情怀,然而在仕途上,确实几度浮沉,最后跌落到只有虚名的边州司马一职。很多人,可能为其打抱不平,可是小编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改变不了“话多”的毛病。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刘禹锡非常的

  • 刘禹锡一句感叹,揭示了世族门第的兴起与衰落,过程引人唏嘘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刘禹锡

    世族是魏晋南北时期地主阶级的统称世族是两汉到魏晋南北的说法,与寒门是相对的关系。南北朝时代,世族已发展成一种具体而完整的社会阶级,与其他阶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如果只是针对从魏晋到隋唐时代,朝代会兴起和败落,而世族却可以长期存活下来,可能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为这些地主也阶级掌握着社会资源,土地、人脉

  • 刘禹锡的这首爱情诗,把男女之间的美好相遇,描绘的淋漓尽致!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伟大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那都是脍炙人口,而且其中有一些经典的诗句,我们到今天还是会在现实的生活中频繁地引用,这也正是刘禹锡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而且他的很多作品描写的很是生动,也非常的细腻,读来更是朗朗上口;例如他的爱情诗更是别具一格,成为了唐诗里最为经典的爱情作品

  • 南京乌衣巷,这里藏着一座纪念馆,刘禹锡的诗说的就是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的情感标签: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西。过去,王谢堂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七言绝句《乌衣巷》让这条隐匿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幽静古巷名扬四海。这条历史悠久的古巷曾经居住在中国的贵族之家。王谢氏的府邸,也是吴国守卫石城的军营所在地。魏晋时期,乌衣巷是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区。大概出类拔萃的地方,还有中国山水诗鼻

  • 22岁进士及第,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刘禹锡,为何屡遭贬谪?

    历史人物编辑:猛哥说教育标签:刘禹锡

    公元793年,黎明破晓时。长安城承天门外,锣鼓宣天。礼部的官员一大早就在南院墙头紧锣密鼓地张贴黄榜,只见榜单最右边写着“礼部贡院”四个大字,榜单往左用黑墨写满了人名。没错,今天是科举放榜的日子。只见翘首以盼的举子们,纷纷挤进榜前,伸长了脖子,势要在名单中搜寻到自己的名字,考中的兴高采烈,扬眉吐气,没

  • 是诗也是词,刘禹锡这篇经典作,两个别具一格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被后世称之为“诗豪”,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不仅诗写得好,文章更是绝佳,他的那篇《陋室铭》,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至今还时常被人们吟诵。而本期笔者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组诗中的一首,其实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民歌,在形式上都是七绝,所以

  • 刘禹锡扬州初逢白居易,诞生一首千古名篇,其中两句广为传诵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刘禹锡

    扬州自古风流繁华,她像一块巨大的文化磁石,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流连忘返。徐凝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来赞颂她;李白吟诵“烟花三月下扬州”向往她;对她最魂牵梦萦的当属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当然,扬州也少不了被称为“诗豪”的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