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启功:柳公权《神策军碑》刻得非常好,《玄秘塔》就刻得相对粗糙

启功:柳公权《神策军碑》刻得非常好,《玄秘塔》就刻得相对粗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巴梓美 访问量:2678 更新时间:2023/12/19 10:39:02

功先生曾在书中仔细讲解过为什么碑帖上的字相对于原来的墨迹有失真之处。对于“碑学”和“帖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启先生幼年学书,对柳体下过一番苦功夫,那么柳体字那个拓本好呢?请看下文:

这里需顺便指出的是,有人对碑与帖的关系又产生了一些无意或有意的误解,如认为碑上的字是高级的,帖上的字是低级的;写碑是根底,写帖是补充。比如康有为就特别提倡“尊碑”,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中就专有一章谈这方面的内容。他写字也专学《石门铭》。还有人从而又生发出所谓的“碑学”与“帖学”,好像加上一个“学”字,就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了。这是无稽之谈。对于初学写字的人来说,碑由于字比较大而清楚,且楷书居多,学起来容易掌握;帖行草居多,经常有连笔和干笔带来的空白,对连字的基本形状结构都还不很分明的人来说,自然更难掌握。就这层关系而言,临碑确实是根底,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二者就无所谓谁高谁低了。究竟是临碑还是临帖,全看自己的爱好。

再说,碑里面因刻工技术的高低,刻工水平的好坏,也有优劣之分。如柳公权的《神策军碑》刻得非常好,虽然干湿浓淡无法表现,但笔画字形刻得极其精致周到;但同是柳公权的《玄秘塔》就刻得相对粗糙。又如颜真卿,楷书大前缀推《告身帖》,所谓“告身”就相当于今日的委任状,按情理说,颜真卿不可能为自己写委任状,故此帖肯定是学他书法、且学得极其神似的人所写,但此帖的风格与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郭家庙碑》等都属一类,但我们随便拿一本宋拓的碑,远远不如《告身帖》看得这样分明真切。所以真假暂且不论,但从学习写法来看,《告身帖》要优于一般的碑。

又如古代有所谓的“向拓本”,所谓“向拓”是指用透明的油纸或腊纸蒙在原迹上向着光亮处,将它用双钩法将原迹的字钩出来,再填上墨。唐人已有这种方法,宋人也用这种方法,但不如唐摹得精细。有的唐摹本相当的好,如《万岁通天帖》和神龙本的《兰亭序》,连碑中不能表现的墨色的浓淡干湿都能有所表现。但这都属于“帖”类,谁又能说它比碑低级呢?

我虽然始终强调“师笔不师刀”———强调临摹墨迹比临摹碑帖要好,并在上文列举了碑帖的那么多问题,但并不是一概地反对临摹碑帖。因为一来好的墨迹原件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能见到的,当年乾隆皇帝曾拿出过一次秘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给大臣看,大臣无不感到受宠若惊。大臣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平民百姓?二来即使有了好的墨本真迹,谁又舍得成天地摩挲把玩?三来好的刻本终究能表现出原本的基本面貌,尤其是字样的美观,结构的美观,终不可被某些局部的失真所掩。

但我们一定先要明白碑帖与原迹的区别。正如我在《论书绝句》中所云:“余非谓石刻必不可临,唯心目能辨刀与毫者,始足以言临刻本。否则见口技演员学百禽之语,遂谓其人之语言本来如此,不亦堪发大噱乎?”如果你看过一些好的墨迹本并能在石碑帖时发挥想象“透过刀锋看笔锋”———透过碑版上的刀锋依稀想见那使转淋漓的笔锋,那就更好了。那就如我在《论书绝句》中所说:“如观灯影中之李夫人,竟可破帏而出矣。”———当年汉武帝非常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方士云能致将李夫人的魂魄来,届时汉武帝果然在帏帐的灯影中见到李夫人———只要我们能将本来死板的碑帖借助感性的想象,把它看活,将它尽量变成一幅活的墨迹就成了。

以上所说都是以现代影印术尚未出现为前提的。古时人们得不到真迹做范本,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找钩摹的向拓本。但这也很难得,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只好凭借好的刻本,再等而下之,就只好凭借翻刻本了。有的人称好的刻本为“下真迹一等”,这已是夸奖的话了,陶祖光甚至更夸张地说好的拓本可“上真迹一等”,因为真迹已死无对证,无从查找了。但在现代精良的影印术发明之后,好的影印本确实可“上真迹一等”,因为一来它确实和原本一模一样,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枯笔的飞白效果与原件毫无二致,这一点是“向拓本”无法比拟的。二来便于使用,你可以将它置于案头随时把玩,不必担心它的损坏,因此它的收藏价值虽不如真迹,但实用价值确实大于真迹。我家长年挂着影印的米元章和王铎的作品,要是真迹,我舍得随便挂吗?因此现代影印术的发明,真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大福音,它为我们轻而易举地提供了最理想的范本,这可是古人梦寐难求的啊。

标签: 柳公权

更多文章

  • 《云襄传》柳公权与云襄联手?看他效忠的人是谁,钱荣身份是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与云襄联手一起调查水鬼劫银案,看似彼此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好处,可怎么觉得他们是同样的人。南都衙门官银丢失惊动皇帝,便派柳公权下来调查,然而却发现南都官员不作为,银子丢了不着急去找,反而在城中兴师动众。朝廷下令闭城,对商人必然造成影响。云襄和莫不凡秘密调查,发现了舒亚男的身份,并且与寇元杰联手。

  • 云襄传:苏怀柔拉拢云襄,柳公权查官银被盗,幕后受益人却是福王

    历史人物编辑:微谈说影视标签:柳公权

    文/微谈说影视 《云襄传》改编自方白羽小说《千门·云襄传》,此为电视剧剧情解读第四篇剧情越来越有意思了,云襄借唐笑,查到苏家与当年骆家庄惨案有关后,苏怀柔的反应让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云襄跟苏怀柔对质,苏怀柔并没有否认父亲的所作所为,这让云襄陷入两难。他一直不想与苏家为敌,不仅因为和苏鸣玉的交情

  • 柳公权60岁“蝉蜕”作品,明代被破坏殆尽,传世拓本少得可怜

    历史人物编辑:蜡笔小新动漫仓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自幼酷爱书法,勤奋练字,据说他因练字,手上磨起了茧子,在他29岁时考上进士,为官之始,他也只是一个低级官吏,经过自己兄长的关系进入内府工作,后因唐穆宗偶见柳公权的书法,甚是喜爱,虽将柳公权召至长安。柳公权自己在总结前人的书法基础上,从“二王”的书法入手,经过研习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

  • 湖北这座寺庙,是禅宗四祖道场,内有柳公权书法石刻,却少有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文化人的生活标签:柳公权

    自公元526年达摩东渡以来,在这上千年的时候里,留下了众多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文遗迹,比如说“禅宗祖庭”少林寺、“禅宗祖茔”空相寺等等,但其实众观禅宗历史,有一个小县城却是不可忽视的地方,古语曾有云:蕲黄禅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而这里的“黄梅”就是指湖北省黄冈市的黄梅县,禅宗有六位祖师,而其中的四

  • 《云襄传》柳公权一语道破真相,凌渊是狂徒,而云台才是伪善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来到南都城后,很快便找到一些蛛丝马迹,顺着线索找到了叶枭溶银的船只,进行抓捕,而叶枭却跳水逃跑了。可是在城中却被柳公权发现,被官兵包围,情急之下叶枭吞了藏在口中的毒药,当场身亡了。案子随着叶枭的死成了悬案,但是柳公权也不是什么等闲之辈,内卫统领也不是白当的,很快锁定线索云襄。当天夜里,他便带着

  • 《云襄传》骆家庄血案浮出水面,云襄成暗棋与柳公权里应外合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明面上是奉皇帝命到南都调查水鬼劫银案,但实际上却是秘密调查福王暗地里的勾当。他与云襄达成协议后调查了水鬼劫银案的幕后凶手之后,然后到浙东一带调查了当年骆家庄的血案,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事情都与福王有关。云襄自洋州九死一生后想明白了很多事,结合自己得到的线索,再加上柳公权的结果,很快锁定了一个答

  • 有人说历朝历代都不推行柳公权书法,学柳体发展不出书法家?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柳公权

    这种说法有点奇怪,既然你说历朝历代都不推行柳公权的书法,那你能不能说说历朝历代都推行谁的书法了?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欣赏,也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能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今天的地位,与李世民的全力推举不无关系。这算是历朝历代推荐前人书法的一例。清代乾隆皇帝,建三希堂书房,收藏有王羲之

  • 《书法问集》1314、柳公权的柳体出自颜体,这个说法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柳公权

    “柳公权的柳体出自颜体”是一种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每个人都有格子的特点。事实上,“柳公权的柳体”并不是直接继承自“颜体”,而是在多种书法风格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首先,需要解释一下“颜体”的概念。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所书写的字体就被称为“颜体”。颜体

  • 比柳公权还硬朗的魏碑《始平公造像记》,大气阳刚,像男人的字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柳公权

    书法史上,谁的楷书最具骨力?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唐朝楷书名家柳公权。柳公权的楷书以骨力著称,笔画斩钉截铁,大量的使用了方笔,属于比较硬朗的一类。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再放远一点,来到南北朝时期的话,你就会发现,还有比柳公权更硬朗的楷书。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魏碑精品《始平公造像记》,这方笔,大气阳

  • 《云襄传》柳公权和福王同辈,明珠喜欢云襄?柳公权对明珠无感?

    历史人物编辑:金豆梅标签:柳公权

    明珠刚刚出现在剧中的时候,给人一种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一面,让人不自觉喜欢,刚开始以为他和会柳公权成为一对,但后来才发现他们的辈分不对,明珠管柳公权叫叔,就是说柳公权和福王同辈。这样一来也就充分说明他们不可能成为伴侣,而且明珠在遇到云襄以后,马上就表现出了她对云襄的喜爱。当云襄涉及水鬼劫银案以后,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