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人的生死观,有感于唐朝宰相姚崇母亲对身后事的认知

古人的生死观,有感于唐朝宰相姚崇母亲对身后事的认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周强 访问量:134 更新时间:2023/12/14 12:44:45

许多经历二次婚姻的人,对身后事都十分纠结。

有的要与前夫合葬,有的死活不允许与前夫合葬。有的想与后夫合葬,而后夫的孩子却置之不理,而把离异的亲生父母合葬一处。

为此,这个问题还拿到了平台上讨论,各种意见、说法都有。真是无所适从,令人纠结。

这是个社会问题,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它困扰着一部分人。因为要面对这不可回避的麻烦事、纠结事。

人啊,真够麻烦,活着就很费劲,死了也得妥善处理,否则就会不得安宁。

参加过几次葬礼,就遇到这个问题。

1.好友梅梅的母亲去世了,她还没到现场时,梅梅继父忧伤地对好友说,她妈妈不在了,估计梅梅就不会再回来看望我了。

好友安慰他说:“不会的,毕竟是你养育了她。”梅梅继父难受地又说:“我的心愿是百年后和她妈妈埋在一起,不知以后会是什么情况?后事咱也做不了主呀!”

梅梅继父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轻轻拉住好友的手。

2.单位领导的父亲去世了。他父亲是再婚的人。

在去往墓地的路上,领导继母的儿女也一路陪同〈两家的孩子平时也相互来往),到了墓地,大家看到领导他把父亲的骨灰送到了亲生母亲的墓地,因为墓碑早就上刻着亲生父母的姓名,儿女的姓名。

送葬的人们一时窃窃私语,不知领导继母的儿女又会做何感想?他们们活着的母亲又是如何考虑的?

我们旁人不知道。但感觉是个棘手的问题。

有人在旁边说:“这样也好,祭祀的时候也省事”。

有人说:“也不知当事人是什么意见?”

有人说:“人死了,还不是由后人安排。谁拿事,谁做主!”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家一个样。据说宋庆龄孙中山也没有合埋在一起。

各有苦衷在其中吧!伟人和百姓一样。死了就过去了,成为历史了,有人念叨,是生前做了好事,人们还记着他们。

民间有个说法,三代过去,爷爷的爷爷就记不得了!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教子要有义方!”

中国是讲究孝道的国度,几千年来,生前尽孝,死后祭祀,这种方式埋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很少掏出来示人、但它确实也困扰着每一个人。

今天读书,读到在唐代做了四朝宰相的姚崇,也曾遇到过这个问题。姚崇的母亲是这样将后事交待给儿子的。我认为古人比我们有智慧呀!

姚崇出生河南古陕州城东南的硖石,当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冲破封建世俗的约束,毅然改嫁到一位姓黄的人家度日。

后来姚崇当上了唐帝国的宰相,曾问其母,将来百年之后是否与父亲姚懿合葬一处,其母回答说:“人若有灵,纵隔千里之遥也能相知;人若无灵,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

后来姚崇就将去世的母亲埋葬在河南伊川万安山下,最后姚崇自己也埋葬在母亲身旁!

我想姚崇的母亲可能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但古人那质朴的、纯洁的、善良的、随遇而安的生死观,是多么豁达的、高洁呀。

后来,到了宋代,著名巜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他的身世也与姚崇相似,父亲去世得早,为了生存,母亲带着他改嫁了,随继父姓朱。后来范仲淹立志为天下读书,功成名就。

晚年的范仲淹,敬重姚崇为人,死后也要与姚崇为邻,于是将家族墓移到了姚崇墓附近,把母亲也安葬在此地。自己死后也陪伴在母亲身旁。

其实,中国的古人特别有智慧,他们也有解不开的结,他们说,那就留给后人去解,后人也许更聪明!

古人说得对,他们这种让后人去解决的豁达的世界观,非常实际,也很实在。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科学探索,经济发展,许多原本非常疑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后人还是要尊重死者生前的遗愿。我们常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何况身后事呢?

据说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儿子,从小就秉性执拗,和爹对着干,爹说东,他一定是向西,刘秀晚年想,我要是留言葬在高山,儿子估计会把我理在河边,于是提出把自己葬在河边的遗言。

谁知道,他儿子竟说,我一辈子不听爹爹的话,老了就随他一次吧。于是就把刘秀埋葬在黄河边上了。

不论真实,还是传说。都成为生生死死的故事。但却表达了活着的人的思想观念。

人,就是人,都有秉性、心愿,活着有千千结,不甘心,死后也求能随愿。

愿天下的儿女,能满足父母的心愿。祝愿天下再婚的父母,在天愿能有比翼鸟,在地能做连理枝。

不知这样讲,对吗?

标签: 姚崇

更多文章

  • 官场高人,思维有多厉害?看完宰相姚崇的故事,有醍醐灌顶之感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姚崇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人带兵入宫,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显。唐中宗李显复辟送武则天离宫时,众人弹冠相庆,唯独一人为武则天哭起来。是谁这么大胆?这个人就是姚崇。姚崇是武则天一把提携上来的,最后官至宰相,而且武则天还曾让姚崇掌兵权,对姚崇宠信有加。只是武则天到了晚年,沉湎享乐,宠

  • 宰相姚崇遗言:把全部珍宝摆在灵堂前!儿子照做,竟救了全族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姚崇

    姚崇是唐朝时期的三朝宰相,而他之所以能够辅佐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首先是因为他个人能力很强,姚崇能够处理好各种各样的政事。其次也是因为他的性格,姚崇是一个刚正不阿体面无私的人。除了这些之外,姚崇也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当时他在朝庭上和唐朝的另外一位宰相张说有龃龉,所以姚崇特别怕自己去世了之后,张说会

  • 武则天退位,群臣庆贺,唯姚崇公开痛哭,1年后才知其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影视有褂标签:姚崇

    读通鉴,知历史,本文来解读《资治通鉴》中武则天退位后的一件史实。公元705年,唐朝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提前登基,逼武则天退位。因为当年是神龙元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皇帝生涯,同时也让李唐宗室重新登上皇位,对唐朝意义重大。神龙元年,武则天病重,

  • 姚崇弥留之际,用了一招,使得家族转危为安,也与张说化解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姚崇

    开元元年的时候,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之后,逐步巩固了政权,就开始施行自己的新政,为了施行自己的新政,他大胆启用了武则天时期遭到贬官的姚崇为新任宰相,但是这件事情,却遭到了与姚崇同朝为官的官员张说的反对,他私底下,唆使与自己相好的御史大夫赵彦昭对姚崇进行弹劾,但是唐玄宗却并为所动,对于这件弹劾案,并没有

  • 虞舜后裔唐代名相——姚崇传略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姚崇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仰韶文化的发源地——硖石仰韶村遗址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被誉为"救时宰相",政绩斐然。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新唐书》记载:“崇尤长吏道,处决无淹思。三为

  • 唐朝四大贤相中的姚崇,临死之前告诫子孙,不要信奉“它”

    历史人物编辑:时间都去哪了标签:姚崇

    唐朝贤相姚崇和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为唐代四贤相。姚崇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唐睿宗和唐玄宗四个时期,分别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一职,有很高的政治成绩。在唐中宗时期,公主外戚都奏请度人为僧尼,还有用私人财富建造佛教寺庙的人,一些富裕家庭也出家削发为僧,以免税收,导致国家的僧尼数量飙升

  • 武则天退位,众人皆喜,姚崇却在哭,5年后大家发现:姚崇真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姚崇

    哈喽大家好,我是铁汉话沧桑!带领你们一起了解历史故事。公元705年,唐朝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政变,拥立太子李显为帝,迫使武则天退位。由于这一年是神龙元年,所以这次政变被称为神龙政变。“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的皇帝生涯,并使李唐宗室复位,这对唐朝来说意义重大。神龙政变期间,有5人功不可没,这5人分

  • 姚崇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为何只当了四年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李伟侃车标签:姚崇

    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巅峰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期。治理这个时期的帝王将相都名垂青史,其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姚崇、宋璟便被认为是成就开元盛世的最大功臣。因此姚崇和宋璟也被并列入唐朝四大名相之中,与唐太宗年间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并称。可是与几乎贯穿整个开元年间的宋璟相比,姚崇在朝廷为相的时间却非

  • 唐玄宗责问姚崇:你儿子是啥职位?姚崇一句话,扳倒背后告状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潘娥标签:姚崇

    唐朝作为古代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不仅涌现了多位政绩辉煌、才华出众的帝王,更有许多贤臣名垂青史。而提及名臣,必然避不开这唐朝的“四大贤相”,前是号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两位名相。而在这四大贤相中,姚崇又显得与众不同,他不仅政绩显著,先后在武则天时代、睿宗、玄宗各朝中拜相。而之

  • 武则天被赶下台,群臣大喜,唯独姚崇在哭,一年后才知姚崇的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姚崇

    说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恐怕要属武则天了。她本名武媚娘,在即位后改名为武曌(zhao),就是日月当空的意思。公元674年,颁诏天下,自号“天皇”,改国号为“周”,并捕杀反对她的人。据有关资料,其直接死亡在她手上的多达93人,包括亲属23人,唐室34人,其他朝臣36人。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完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