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重识薛家(增八)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凭什么号称孤篇盖全唐

重识薛家(增八)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凭什么号称孤篇盖全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民间故事会 访问量:1196 更新时间:2024/1/6 3:42:18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中国文化的风潮也重新吹遍了大江南北。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推广中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尽管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唐诗的魅力依旧不减,赢得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推崇。在各方文学爱好者称赞唐诗的文章中,总会提到一首唐诗叫做《春江花月夜》。他们对这首诗极为推崇,号称“孤篇盖全唐”,将其推上了极高的地位。可是在普通的老百姓心里,这首诗却并不出名,比起传说中的李杜、王孟相差何止千里。于是问题来了,这首并不出名的唐诗,凭什么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叫做若虚,是唐高宗李治后期到唐玄宗李隆基初期的人,在唐朝诗人中并不出名。别说和盛唐的李杜、王孟等人相比,就是比起中唐的小李杜也颇有不如。他在唐朝朝廷中当过官,曾经出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从张若虚的人生来看,他的好友中并没有什么出名的大诗人。张旭的名头不小,但是以狂草出名,诗歌并不是其所长。贺知章是同时期有名的诗人,但从历史记载来看他的书画更出名,据说画圣吴道子都曾向贺知章请教过书画。而与他齐名的张若虚,却只留下了《春江花月夜》一首。

现在谈起《春江花月夜》,名头那是极大的,口气更是震天响,号称“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从道理上来讲,张若虚能写出如此高评价的诗歌,必然是震烁古今的大才,不应该只留下这么一首孤篇。但实际上除了这首诗歌,张若虚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更多的痕迹,这就让读史的人感到疑惑不解。

认真地阅读这首唐诗,里面体现出来的良辰美景的确非常动人,蕴藏着人间的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让人感到无比的感慨。从写作上看,这首诗完全进入了艺术的境界,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可是从诗词之间的比较来看,它比起盛唐各位大神的作品还是颇有不如的,更不要说“孤篇盖全唐”这种大话。

实际上在明朝以前张若虚在古代诗人群体中的名声都不怎么响亮,收录《春江花月夜》的诗集也是非常稀少的。根据学者们考证,在唐朝的诗人选集、文人笔记小说中,在宋代的各种与唐朝相关的文学诗集读本,以及元朝的《唐音》等唐诗选本中,都没有出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可以说在明朝之前,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是默默无闻,根本不受当时文人所重视。最早记录的《春江花月夜》出现在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这本诗集一共收录了七首《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只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春江花月夜》被收录也不是因为其有多出色,而是为了对同一题目和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记录。这种记录诗歌的诗集在古代很普遍,但从《春江花月夜》出现此书看,明显是处于陪衬的地位。至少作者在诗集中引用这个题目的唐诗,并不是因为张若虚的这首。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期才有所改观,在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的《古今诗删》中再次记录了这首诗。后来在万历、崇祯年间出现的各种唐诗选集中都有了这首诗,于是这首诗开始频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各种唐诗读本中,直到成为所谓的“孤篇盖全唐”。

从《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和传承来看,现代人对这首诗的称赞明显是过头的,也是言过其实的。张若虚没有如此大的才名,这首诗也没有如此高的境界。它虽然是优秀的作品,只是在从初唐到盛唐之间起到承前后的作用,还当不起唐诗第一的名头。从诗歌水平上来看,李杜才是唐诗登峰造极的表现,这一点是古代文人所公认的,也是后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即便是宋朝苏辛这样的大才,在诗歌方面也只能拜服,转而在宋词上大放光彩。正是因为如此,从唐朝到明朝中叶的八百年时间内,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都是默默无名的。

结合古代史书和文人笔记中这首诗歌传承的历史来看,可以发现它的出名是典型的文化吹捧现象的结果。这种吹捧不仅仅在古代存在,而且也延续到了现代社会,才使其具有了唐诗第一的名声。根据它的传承来看,《春江花月夜》的出名离不开明朝才子李攀龙的抬举。李攀龙是明朝中期的文人,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是嘉靖时期的进士,在明朝朝廷中当了多年官,是明朝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李攀龙跟从许邦才、殷士儋学诗,与李先芳、谢榛、吴维岳、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并称为七才子。

史书上将他们称为“后七子”,他们是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文坛影响力巨大。李攀龙在这些文学领袖人物中名气最广,影响力也最大,被尊为“宗工巨匠”和“文坛盟主”。他主持明朝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可见其在文坛的话语权。《古今诗删》是李攀龙编撰的一本诗集,主要是收录了前朝比较优秀的诗歌,又容易被人忽略的那些作品。《春江花月夜》被收录其中,受到李攀龙的推崇,于是有了很多文坛人物进行吹捧。明朝后期和清朝初期的文集都受到其影响,各种抬举和吹捧《春江花月夜》。

即便如此,《春江花月夜》也还到不了唐诗第一的地步,顶多就是被人遗忘的优秀唐诗被重新翻了出来。到了清末明初的时候,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与传统文化发生严重的冲突。这个时候很多中国文人便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与西方匹敌的作用,有人再度把《春江花月夜》抬了出来。

这次吹捧这首诗的是清末的文人王闿运,他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是咸丰年间的举人,给咸丰顾命大臣肃顺当过家庭教师,还进入过曾国藩的幕府,文坛影响力很大。民国初年他出任清史馆馆长,负责编修清朝史书,被汪国垣在《光宣诗坛总录》列为诗坛头领,称其为一代诗人之首。

王闿运一生喜欢写诗、评诗,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尤其高。他是这样评价这首诗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句话中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将《春江花月夜》捧得极高,后来所谓的“孤篇盖全唐”的说法便是源于此。实际上这种评价是非常主观的,因为王闿运喜欢这首诗,于是将其抬到了极高的地位。由于他在清末民国文坛的地位,所以影响了一代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渐渐将其捧上了神坛。

后来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延续了这种调门,将其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众所周知闻一多先生在民国时期文化界的地位,于是有了很多人追随其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比如他的弟子林庚便在《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简史》的“诗国高潮”一章中写下“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语”,于是此说在民国大行其道,随着文人们的传播,对现代文学的认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实际上这种追随也是对闻一多先生原文的断章取义,因为他在原文中指的是宫体诗,而不是指唐朝的所有诗歌类型。

宫体诗是南朝齐梁发展起来的一种旧体诗,在陈朝时期到达巅峰,进入隋唐后逐渐衰败。《春江花月夜》是非常优秀的宫体诗,他是张若虚继承了南朝文学的精华和同时代文学的营养的创作,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首诗是唐诗风格从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文风的过渡性作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王闿运喜欢这首诗,是因为他个人喜欢词藻婉丽、语含悲情的“刘希夷体”,而《春江花月夜》则青出于蓝。这种观点是非常主观的,与其崇古尚雅、喜绮丽缘情的诗学审美密不可分。

闻一多先生评价这首诗,实际上是站在宫体诗的角度,将其认为是“宫体诗的救赎”。所以说他认为这首诗出色,是因为它在宫体诗里面是最优秀的,但并不包括其它体裁的唐诗。因此说《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是言过其实的,他顶多只能算“孤篇盖宫体”。实际上从诗歌的发展趋势来看,宫体诗在唐朝已经没落了,即便有《春江花月夜》这样优秀的作品,却也不能逆转唐诗发展的趋势。说它能救赎宫体诗也是不恰当的,这首诗只是宫体诗落日的余晖罢了,唐朝诗歌最高的成就必然是李杜、王孟、高岑等盛唐诗人。

综上所述,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孤篇盖全唐”完全是近代诗人吹捧的结果,与事实上是完全不符的。这篇唐诗固然优秀,但其水平只能是初唐到盛唐的过渡作品,根本称不上唐诗第一。如此高规格的评价,实际上是近代诗人在被西方文学多次打击后寻求自我安慰的说法。

这种说法既不客观,也违背事实,是典型的文人互相吹捧的产物。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种吹捧其实毫无意义,根本挽救不了中国文化的危机。要挽救中国文化,实际上还得深入民间,从人民群众的基础开始,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标签: 张若虚

更多文章

  • 张若虚一生留下2首诗,仅用一首击败李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历史人物编辑:天生有梦标签:张若虚

    一眼大唐,梦回神都。如今大唐距离我们千年之久,但唐诗百首陪伴我们跨越千年。一首首对仗工整的诗句,仿佛带我们回到那大唐盛世。世人皆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却不知唐朝还有一位“孤篇盖全唐”的诗人——张若虚。大唐盛世,诗赋满朝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开放且最强盛的一个朝代。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 杨广这两首诗,启发了张若虚,写下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张若虚

    世人只知“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杨广也有两首在唐朝的历史当中,除了那些非常有名的政客,还有很多出名的文人,要想了解整个唐朝,眼光不能只是局限于朝堂中,还应该把目光看向那些大诗人们,他们的人生也向我们反映了唐朝的一些状况。在唐朝时期,有着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张若虚。关于他的字还有号

  • 张若虚、白居易、苏轼、白居易、曹雪芹,每人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历史人物编辑:春花灿烂标签:张若虚

    张若虚、白居易、苏轼、白居易、曹雪芹,每人一首描写春天的经典名篇,值得欣赏,还有译文呢 !一、《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唐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 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不输张若虚!一代帝王的柔情你可懂?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曲调有说陈后主始创,也有说是隋炀帝所创。从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所载的两首杨广诗来推断,杨广作此诗应在张若虚之前。我们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首诗冠压全唐,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杨广的同题诗读来,却也不输张若虚。黄昏时分,远眺长江,暮霭沉沉,江水浩渺,水波不兴。而江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孤篇压盛唐?

    历史人物编辑:阅微文史堂标签:张若虚

    古代的作品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被现代人敬仰传颂,必定有它独特的价值。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唐宋时期的文学。这两个时代出现的文学明星有很多,其中有很多人获得了光荣的称号。他们的作品一直到现代,还是国人在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同样令人瞩目的是富有文学魅力的时代,盛唐成为了后人们纷纷向

  •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5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历史人物编辑:地理历史纵横交错标签:张若虚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细读原文铺垫根基: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

  • 《书法问集》1136、你认为是王羲之的草书好,还是怀素的草书好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怀素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味。笔法是指用笔的技法和方法,既包括用笔的效果,也包括用笔的过程。用笔的效果指的是字画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笔墨效果,如笔画的粗细、方圆、饱满、柔媚、潇洒等等,是笔法运用的结果。而用笔的过程则指的是书画家在创作时所使用的笔法技巧和运用的方法,如控制笔画的轻重、快慢、疏密、顿挫

  • “江南四大才子”中,他的草书排第一,可与怀素相比,别被周星驰电影骗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秋玲标签:怀素

    受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影响,不少影迷心里普遍认为,除了唐寅,其他三人都是徒有虚名,只会整日拈花惹草、虚度光阴的人。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论诗文,唐寅比不过徐祯卿,论书法与绘画,文徵明和祝枝山丝毫不在其之下。尤其是在草书一门,祝枝山更是盖过了其他三人。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吴中如徐博士昌谷(徐祯

  • 光明日报发表:魏才秦用与魏衰秦盛

    历史人物编辑:乡姐晓霞标签:秦用

    魏才秦用与魏衰秦盛公元前225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秦所灭。一百多年后,司马迁来到当年魏都的遗址,实地考察水淹大梁的故实。那里的人讲述了魏国沦亡的经过后都说,“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司马迁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他说,天令秦国来平定四海,其功业未成,魏国即便得到伊尹那样的贤臣辅佐,又有什么

  • 此人是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看了一眼书法家欧阳询,断送七年前途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欧阳询

    此人是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看了一眼书法家欧阳询,断送七年前途在唐朝的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憋屈和无奈的,不过这个人也是有名的奸臣,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唐朝的开国之初,他投奔了李渊,后来更是成为了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只可惜,这个人一直得不到重用,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他这个人还太嫩,人家都说喜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