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推选一个狂士,我觉得此人可以入选,为什么呢?请看一看他到底有多少狂。
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五·轻薄一 》
屈原和宋玉是著名的辞赋家,宋玉是屈原的徒弟,这位仁兄觉得他写的文章,如果屈原和宋玉看到了,也只能当他的帮手。他写的字,如果书圣王羲之见到了,也只能作为他的学生。
假如屈原,宋玉见到他这么说,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但是书圣王羲之,别说是王羲之听到,就算是其他书法爱好者听到之后肯定也会很不舒服。这让我想起了已经仙逝的李敖先生。
如果你认为他只拿古人作比喻,就结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对和他同时代的人,他也发表看法。
苏味道,这个名字熟悉的人肯定不多,但他的后世子孙中出现过大名人。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个,苏东坡,苏辙,苏洵。所以基因还是有遗传的。苏味道也是一个才子,曾两次入阁拜相,武则天时期,他明哲保身,有“苏模棱“之称,不敢下决断。
但是他的才华是真的,也被当时的人们认可。
他居然被人说成看到文章羞死了。
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五·轻薄一 》
他大言到苏味道会看到他的文章羞死。
如此狂妄自大的人是谁呢?
这个人叫杜审言。
他真有才吗?当然,他的确很有才,也有自傲的资本,因为武则天很喜欢他的才华。
他病重之时,宋之问等人去看他,结果他说我的文章死死地压着你们,让你们出不了头,现在我要死了,只可惜没有找到接班人。幸好大家都知道他的脾气,不然早就被他这种狂士风格活活气个半死。
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组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叫“文章四友”,在唐诗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虽然杜审言非常狂,但见到武则天之后就没有了任何脾气。
武则天准备启用杜审言,问他开心不?
结果杜审言表示十分开心,然后写了《欢喜诗》。武则天也被深深折服。
后令赋《欢喜诗》, 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
说实话我有些不太喜欢杜审言这一种行为,或许他父母可能预知他会狂言,说不定故意起名审言。包括他后来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有牵连,说明他也已经站队。
但是他的儿子的行为却十分令人佩服。他被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陷害入狱,要被杀头了。这时候,他的十三岁的次子杜并带着匕首,埋伏在周季重府里,等他们喝得差不多的时候,突然冲进去杀了周季重。杜并寡不敌众,被周府的人杀死。
这件事发生之后,迅速引发关注,杜并这种刚烈的行为在现在看是违法,但当时看来这是义举,是孝行。连周季重临死前都说他是孝子。
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六》
因为这个事情一闹,最终杜审言免于一死,后来还得到武则天的重用,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欢喜诗》。
有时候想想,杜审言的狂傲是不是只是一种标签,如果真的是狂到没别,怎么会教育出这么刚烈而且有胆气的儿子呢?
如果真的这么狂,那么宋之问,苏味道怎么还会和他做朋友呢?仔细想想这里面还是有些疑问的。
赠苏味道
北地寒应苦,南庭戍未归。
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
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
胡兵战欲尽,虏骑猎犹肥。
雁塞何时入,龙城几度围。
据鞍雄剑动,插笔羽书飞。
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
方期来献凯,歌舞共春辉。
这首送苏味道的诗中还是能读出真情的。或许杜审言的狂只是他的表象而已。
但是杜审言的确不是做官的料,他当过一些小官,最大的应该是膳部员外郎,相当于礼部的次官,从六品的模样,这也是因为投靠武则天朝的红人张易之混到手的。张易之倒了,他也跟着受难了,被流放到峰州 。召回来之后就在国子监工作了。
他有一个孙子很有名气——杜甫。原来杜甫有一个这么狂的爷爷啊。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是杜审言的长子,杜甫又是长子,所以他是杜审言的长子长孙,但奇怪的是似乎这股狂劲没有得到遗传,在杜甫身上找不到。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