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颜真卿跟随张旭两年,却没有多大长进,张旭是小气吗

颜真卿跟随张旭两年,却没有多大长进,张旭是小气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惊鸿似人间 访问量:2533 更新时间:2024/1/16 18:40:10

在中国书法史上,张旭曾经向颜真卿传授笔法,而颜真卿又以“十二笔意”传授给怀素,成为了薪尽火传的佳话。然而,很多人则认为,颜真卿两次向张旭求教书法,第一次还认真跟随了两年,却并没有什么进步,这说明张旭实在太小气了。真是这样吗?

颜真卿第一次向张旭学习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长安拜访张旭,还当了两年的弟子。只不过,张旭对颜真卿并没有什么教导。根据颜真卿的回忆,当时场景是这样的:

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竟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这段话很生动,不光是颜真卿,就是别人向张旭求教笔法,张旭也只是大笑,只是演示一番,并没有说透。这样的次数多了,大家都不好意思提出要求。

从目前发现的颜真卿真迹来看,也确实如此。现存最早的颜真卿真迹是33岁时作品《唐王琳墓志》,其次就是最近新出土的《罗婉顺墓志》,是颜真卿38岁时所写。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相距五年的作品中,风格十分类似,明显效仿的褚遂良。这两幅作品,虽然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但与后来的《多宝塔碑》等等名作相比,实在相去甚远。

这段时间,从史料上来看,正是颜真卿两次求教于张旭的阶段。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彷徨期,仿佛正是印证了张旭小气的说法。要知道,当时的书法家是相当吃香的。为什么这么多名人热衷写墓志铭,就因为死者的家属不惜一掷千金长脸。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就是张旭的内心想法?

其实,在小珏看来,这一点很难成立。达官显贵数不胜数,墓志铭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也不可能是张旭一个人可以垄断市场的。有人偏爱书法家的作品,有人则向亲朋好友求字,还有的则是同僚代笔。润笔费贵,但并非非谁不可。

另外,我们注意到颜真卿在回忆中提到的细节。大凡有人求教,张旭都会当面写几张。常理推断,为别人而写,就会赠送,从此处看,他的字可以随意赠送,张旭并不小气。那么,偏偏一谈到书法,张旭就要笑而不语呢?

我们只能揣测,张旭不是要学生成为一般的书法家,而是寄予更大的希望。众说周知,书法艺术的提高,一是要有老师的指点,二是要勤学苦练。但是,小珏要说的是,这并不是成为顶级书法家的要素。

遇到张旭之前,颜真卿学习褚遂良的书法,他的父家和母家都擅长篆书,这说明他是有一定师从的。何况颜真卿刻苦,这让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狂飙不止,很年轻就有相当的造诣了。然而,此时的彷徨期,并不是说靠张旭的点拨就能做到,必须要自己领悟。

就拿张旭自己来说,他也是看到公主与挑夫争路而察笔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神韵。要将字写好,确实是找个老师就能做到的。但是,要成为名留青史的书法家,甚至成为开宗立派的宗师级人物,非得自己领悟不可。这一层窗户纸,只能靠自己捅破。所以,张旭每次都演练书法,并没有秘而不宣。所以张旭也直白告诉另一个学生裴儆:

但的书绢素屏数本。亦尝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那么,还是会有人辩驳,颜真卿在第二次拜访张旭时,怎么又得到了耳提面命,还写就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也就是这一次,颜真卿自认为得到了真草的秘诀,展望五年或者七年后就有大成,这不正好说明,还是需要人帮忙捅破那层窗户纸吗?

要知道,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彷徨期长达十多年。他并没有闲着,一直求索不已。当瓶颈即将突破时,不过是向张旭求证答案而已。如果功夫不到,一问一答式的笔法十二意即便告知颜真卿,也不见的就起到作用。

这就好比说颜真卿写下《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算是把自己的诀窍说了出来吧?算是不藏私心吧?可是,怀素是学成了,后来还有很多书法家也学成了,但数量上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读过之后,还是很茫然,甚至变得更茫然。所以,这临门一脚,不应该由师父踢,张旭很清楚这个道理。

唐朝是一个迷人的国度,很多人都想更了解大唐风采。《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主要讲述607年到907年这三百年间关于唐朝的一些故事,以官方正史为基础,野史论文为补充,以年代和主要任务为主线,采用小说、单口相声的叙述形式,对唐朝二十一帝及文臣武将、布衣士女的人生进行全景式展示,并涉及对大唐政治经济制度的阐释和评价。文风幽默另类,平台现在有活动,一套七本150元,价格我觉得也合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购买:

标签: 颜真卿

更多文章

  • 唐肃宗之女和政公主操劳国事,被颜真卿赞叹有加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颜真卿

    民国十九年(1930年),湖州蔡振绅受《二十四孝》启发,并有感于当时儿童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核心,根据我国古代正史记载,筛选编著了《二十四悌》。《二十四悌》共分四篇,每篇24个历史故事,讲悌。其中唐朝和政公主被列在第二篇的24个故事之一,对和政公主的评价为:“和政敬让。和政

  • 颜真卿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千古名臣,满门忠烈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颜真卿

    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忠谠罄於臣节,贞规存乎上范。述职中外,服劳社稷。静专由其直方,动用谓之悬解。山公启事,清彼品流;叔孙制礼,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实贞万国,力乃稽古,则思其人。提起颜真卿,大家都会下意识地想起他书法家的身份,颜真卿的书法的确很厉害,其所创造的字体被称为颜体,与

  • 颜真卿《竹山堂连句》的真伪质疑从何而起?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颜真卿

    《竹山堂连句》中颜真卿结衔为『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鲁郡公』,是对《竹》质疑的起点。岑氏以时为金紫光禄大夫的颜真卿自署『光禄大夫』,『是诬真卿以僭窃也』,而朱关田认为『唐制爵分十等「国公」「开国郡公」等同为封爵名称,「开国」两字,题衔必不可少』。事实上,各种官职的简称,历代不绝。我们先来考察『开国郡公』

  • 颜真卿一介书生,凭啥硬抗安禄山一年?他的忠烈之气唤醒河北军民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颜真卿

    安禄山叛军只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就横穿河北千里大地,并从灵昌渡过了黄河。这架势,仿佛叛军是旅游观光团,河北官军是好客的主人,双方宾主相欢,全然没有战争的影子。拿着大唐的俸禄,却将千里河山拱手让给了安禄山,河北官员们集体缺钙,气得唐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怨谁呢?还不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想

  • 卢杞是著名的唐朝奸相,害了颜真卿,为何对郭子仪的家人很照顾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颜真卿

    卢杞在唐朝,那绝对是一个怼天怼地怼空气的主,号称奸臣中的极品!这世上除了郭子仪以外,就没有他不想怼的人。他在宰相任上时,几乎把周围所有同事都给怼了一遍,可唯独对郭子仪他们家恭敬有礼,这是为啥呢?原来卢杞这个人长相丑陋,而要命的是,古代人以貌取人又特别严重。因此大多数人看一眼卢杞,就不自觉地感到恶心。

  • 历史上真实的颜真卿,不写书法的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颜真卿

    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陷落。得到消息的唐玄宗惊惶之余又感到无限悲哀。惊惶的是叛军势力竟如此之大。悲哀的却是河北二十四个郡望风而降,竟无一人是忠臣。及至一个叫李平的参军来报,河北平原郡因太守颜真卿提前准备,并未陷落。唐玄宗大喜,对左右说道:“朕不知颜真卿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将事情做

  • 颜真卿因书法成就流芳后世,其实他的人生经历同样令人尊敬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颜真卿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卓越智慧的汉字为载体,寄托着书写者乃至整个民族的情感与哲学思考,因此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的一致爱好。提到书法,或许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深受唐太宗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而对于楷书的入门学习者而言,“欧柳颜赵”则是无可争

  •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颜真卿》剧组在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取景拍摄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颜真卿

    5月3日,历史文化纪录片《颜真卿》摄制组一行,来到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取景拍摄。该片主要再现唐代晚期颜真卿为政时,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创颜体书法及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44岁书《多宝塔碑》,50岁书《谒金天王神祠题记》,56岁书《郭家庙碑》,70岁书《颜勤礼碑》,72岁书《颜家庙碑》等10余幅作品。

  • 德州陵城文史|颜真卿陵城战记

    历史人物编辑:大大餐饮标签:颜真卿

    我国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之平原郡(治所现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一役是颜真卿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其人生转折点。此役虽以颜真卿失败而告终,却充分展现了其除书法才华之外的敏锐的政治感和深远的军事谋略。“山雨欲来风满楼”唐玄宗天宝十二年春(753),朝廷下诏:挑选尚书省的郎官十余人出任地方太守。四十五岁的颜真卿

  • 书法女博士给颜真卿纠错,结果惨被打脸,颜真卿:你在教我写字?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颜真卿

    书法,应当算得上是“成本”最低的艺术之一了,只要有纸、笔、墨,加上基本书帖以及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勤学苦练个几年,就算成不了书法家,至少也能写出一幅好字。而说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位列“楷书四大家”的颜真卿了。颜真卿出生于公元709年,从小生活在长安一户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