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371-409)
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王朝的建立者,
使落后的鲜卑族一跃进入先进文明行列。
对结束北方十六国长期混乱局面,走向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文可订国制,武能拓四疆。
原本业游牧,跃进封建行。
拓跋珪,字涉珪,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王朝的建立者,史称道武帝。拓跋珪刚生下时,“保者以帝体重倍于常儿,窃独奇怪。弱而能言,目有光耀,广颡大耳,众咸异之”(《魏书·太祖纪》)。
鲜卑原为我国北方一个“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的游牧民族,占有东起辽东、西至陇西广大区域。自东汉起,常与汉族接触;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接受西晋封号,称代王,曾都繁峙(今山西浑源)。376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兵灭代,拓跋珪流落漠北。838年,前秦在“淝水之战”大败后崩溃,北方大乱。素有“兴复洪业,光扬祖宗”之志的拓跋珪乘机而起,于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大会诸部落,受众酋长拥戴,恢复代国,即代王位。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正式称帝。
拓跋珪雄才大略,文能理国,武能拓疆,即代王位后,迅速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很快在北方建立起一个封建大国。
在军事上,建魏次年(387),即实行“班赐制”,按战功赏赐群臣将士虏获物,使拓跋部成为惟他是从、勇猛好战的集团。他依靠这支强悍的军队,四面征讨,几乎每战必胜。388年,攻库莫奚(东胡种);389年,攻解如部;390年,攻高车回纥;391年,攻刘卫辰部(南匈奴的别支)。均获大胜,得男女人口及牛马羊杂畜无数,黄河以南(河套)众部落皆来归附。自395至398年,挥师东向,经三次大战,攻占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不久,又攻克并州(今太原西南),黄河以北广大州郡尽归所有。
在政治方面,拓跋珪“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他潜心寻求汉族士人的支持,建立正规的封建制度和政治机构:“典官制,立爵品”;“定律令,申科禁”;“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事太学生员三千人”;“定律吕,协音乐”;“造浑仪,考天象”等等。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员,一般皆用汉族文人;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督察,派员巡视各州郡,查办不法。在京都“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接纳众多汉儒学士,或著书修史,或讲学授业,“魏之儒风及平凉州始振”,使平城成为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经济方面,拓跋珪很重视农业,实行“息民务农”的农业政策。在平城四周,划定“东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及善无(今山西右玉)、南极阴馆(今山西代县)、北尽参合(今山西阳高)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按农业成绩,评定部帅的功过。“散诸部落,始固为编户”,使游牧的鲜卑部民定居于土地之上,主要从事农业。又“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鲜卑慕容部)、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计口授田,发给耕牛。拓跋珪还亲耕籍田,特为百姓做出表率。
拓跋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新政策,使本属野蛮落后的鲜卑族迅速走向文明,使鲜卑族的原始部落制度不可逆转地步入封建化的轨道。拓跋珪是鲜卑族一位推动本民族社会前进的伟大人物。同时,他建立的强大的北魏王朝,为结束十六国的长期混乱局面和统一中国北方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他对中国历史也是有巨大贡献的。
在拓跋珪推动鲜卑族迅猛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鲜卑贵族与皇帝间、汉族与鲜卑族间的种种深刻矛盾也深深困扰着拓跋珪。在他因“服寒食散”,“药数发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鲜卑族失去特权的贵族守旧势力,通过他的逆子拓跋绍将他杀害了。是时,拓跋珪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