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裕北伐后秦,向拓跋嗣借道,军师:卞庄刺虎,让他们过去吧

刘裕北伐后秦,向拓跋嗣借道,军师:卞庄刺虎,让他们过去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马娱乐 访问量:3504 更新时间:2024/1/22 12:23:36

公元417年,这一年正是北魏的泰常元年,东晋的皇帝司马德宗派太尉刘裕北伐后秦,这是《魏书》中的描述,事实上,这个时候的东晋,太尉刘裕早己掌控了东晋的朝政大权,北伐后秦完全是刘裕的决策。

刘裕兵分七路大军,水陆并进,自己亲率东晋军主力从彭城出发,乘水军战船自淮水、泗水入黄河,准备逆黄河西上进军洛阳,刘裕派人借道于北魏,北魏皇帝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北魏满朝公卿大臣群起反对借道给东晋,认为刘裕此举必定对北魏有所图谋,嘴上说是讨伐姚泓,真实意图却难以预测,应该出兵阻止刘裕军逆河西进。

《魏书》:泰常元年,司马德宗将刘裕伐姚泓,舟师自淮泗入清,欲逆河西上,假道于国。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关号曰天险。一人荷戈,万夫不得进。裕舟船步兵,何能西入?脱我乘其后,还路甚难。若北上河岸,其行为易。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假其水道,寇不可纵。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又议之内朝,咸同外计。太宗将从之。

这个时候北魏的军师崔浩站出来反对说:

“柔然不断向我侵扰,国内缺粮,我们不宜出兵。如果向南出兵,则北寇进击;如果出兵救北方,则东方又面临危险,因此,不如借道刘裕,纵其入关,然后堵塞其归路,这样就像卞庄打虎,专等两虎咬斗之后再动手,就可以一举两得。”

浩曰:"此非上策,今蠕蠕内寇,民食又乏,不可发军。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东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所谓卞庄刺虎,两得之势也。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关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崔浩见司马嗣瞪着眼睛看着自己没有吱声,于是又说:

“刘裕早就想讨伐后秦,只是因为马休之经常袭扰荆州地区,现在司马休之被灭,后秦的皇帝姚兴病死,他的儿子姚泓继位,后秦内部皇室子弟为争夺皇位正在内斗,刘裕是趁着后秦政局不稳、内部混乱之机而讨伐姚鸿,臣分析刘裕肯定入关,现在如果出兵阻止刘裕西进,其必然上黄河北岸侵犯我国疆土。这样的话,姚鸿没事了,而我们却面临劲敌。”

浩曰:“司马休之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来久。今兴死子劣,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欲入关。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

拓跋嗣有些犹豫,于是崔浩再说:“即使是刘裕战胜了姚泓,刘裕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的情义,而如果姚泓战胜了刘裕,我们马上出兵堵塞刘裕的东归之路,借机侵占东晋的疆土,坐收渔翁之利,同时,也不失救助邻国的好名声。就算是刘裕占据了关中,也是距离建康太远,很难据守,如果刘裕守不住,关中早晚是我们的。”

浩曰:"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使裕得关中,县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可是拓跋嗣还是担心中了刘裕的圈套,最终没有同意崔浩的建议,不仅没借道给刘裕,而且还派司徒长孙嵩带领步骑十万人驻于黄河以北,并派出数千骑兵于黄河北岸跟随监视刘裕军沿河西上,不断袭扰。刘裕进军受阻,于是派东晋步兵下战船上黄河北岸布阵,冬晋军背靠黄河,用战车围成了一个少半月形状的阵形,2700名东晋步兵手持长槊、锤和弩躲在战车和黄河围成的区域内,用战车作为掩体抵挡北魏骑兵,水军战船停在少半月阵形东晋军的后面,随时补充兵力并提供作战器械,这就是刘裕创造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却月阵”。

北魏司徒长孙嵩带领3万骑兵围而攻之,北魏军死伤惨重,仍不能破阵,待北魏军疲惫之时,刘裕又派手下名将朱超石率领东晋骑兵下战船突袭北魏军,阿薄干被斩杀,北魏军溃败,退回畔城,朱超石帅宁朔将军胡籓、宁远将军刘荣祖乘胜追杀,又攻破了畔城,大胜而归。

《南史·朱超石传》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籓、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

拓跋嗣听说北魏军惨败,后悔不已,悔恨自己没有听取和采用崔浩的计谋。

太宗遂从群议,遣长孙嵩发兵拒之,战于畔城,为裕将朱超石所败,师人多伤。太宗闻之,恨不用浩计。"

北魏和东晋的疆界是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南沿岸就是东晋地界,东晋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后秦,后方兵力不足,北魏很可能借东晋后方空虚之机,挥兵南下进入东晋境内进行抢掠,这是北魏政权一贯的做法,但是这一次刘裕早已做好了布防,刘裕派左将军向弥为北青州刺史,戍守碻磝(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古黄河东岸),预防北魏过黄河南下入侵抢掠,另外让第四路大军统帅冀州刺史王仲德在滑台留守机动奇兵,机动阻击乘虚穿插南下的北魏军,北魏军见东晋军布防严密,于是在黄河北岸大范围的不断袭扰,以便趁机寻找东晋军布防的漏洞,哪料到,被刘裕的“却月阵”打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这不是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吗?

标签: 拓跋嗣

更多文章

  • 拓跋焘之耻:十万人围攻只有千人守军的小城42天,死伤万人没攻下

    历史人物编辑:芳家家的喵标签:拓跋焘

    拓跋焘,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称得上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先扫夏国,继灭北燕,后平北凉。屡次出兵柔然、高车,使西域诸族及东北契丹等遣使朝贡。拓跋焘用了十五年时间统一北方各族,结束了十六国时的割据局面,与南方刘宋政权对峙。公元450年,拓跋焘也想要学苻坚一统天下,亲自率步骑10万南下攻宋。拓跋焘的

  • 魏太武帝拓跋焘:看遍南北朝百年历史,如今才识真英雄本色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拓跋焘

    (魏太武帝 拓跋焘)天赐五年,公元408年。这一年的北方草原之上,北魏王朝的皇宫里,一个叫做拓跋焘的孩子出生了。此时,刚刚降临人间的拓跋焘正被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抱在怀里,发出了一声响亮的啼哭。对拓跋珪来说,王朝的男婴,是希望和未来的象征。这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孩子的父亲,是皇帝的儿

  • 刘宋第二次元嘉北伐失败,拓跋焘饮马长江,檀道济若在,何至于此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菜鸟标签:拓跋焘

    元嘉北伐,刘宋兵败滑台,宋廷召回柳元景大军,因为王玄谟溃败,柳元景军不宜独自深入,所以命他们东归。柳元景不便违命,下令全军折返,前军变后队,后队变前军,令薛安都率部断后,徐徐退归襄阳。魏军见宋军全线后退,趁机全力南下,攻克尉武,直逼寿阳城下。宋南平王刘铄固守寿阳。魏主拓跋焘将豫州军事交托魏永昌王拓跋

  • 拓跋焘出征前不听大臣劝阻,战场失利后,为何将大臣夷灭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汉江忆史标签:拓跋焘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历史上的一些皇帝是很自负的,一方面是帝王家天生的自信;另一方面是他们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夸赞,而很少有人敢说他们不行。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认知,从而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另外,我国古代的一些皇帝,他们穷兵黩武,关键

  • 拓跋焘:凶猛奸诈的拓跋家族扛把子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拓跋焘

    公元408年,北魏道武帝天赐5年,拓跋焘呱呱坠地,出生于平城东宫。他是拓跋珪嫡长子拓跋嗣之子,天生就有高贵的血统。出生的时候,抱给拓跋珪看了,又惊又喜,此儿不是平凡人啊体态比普通婴儿大几倍,容貌古怪。拓跋珪大喜,说了将来成就大业,必定是此儿了。这句话说出来,就等于做了一个政治预言,拓跋嗣的皇帝位稳了

  • 终结“胡虏无百年之国运”第一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继承其祖父道武帝拓跋硅创下的基业,以拓跋鲜卑一部的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从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北魏国祚延续149年,以北周宇文觉接受西魏禅让算上,延续171年,是南北朝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一举破除了汉族正统“胡虏无百年之国运”的魔咒。公元423年,

  • 《锦绣未央》中,你认为李常茹和拓跋余都属于哪类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秋一故标签:拓跋余

    《锦绣未央》是克顿影视、丰璟传媒联合出品的一部古装宫斗剧,改编自秦简所著小说《庶女有毒》。由李慧珠执导,唐嫣,罗晋,吴建豪,李心艾,毛晓彤,田丽主演。讲述了亡国公主心儿在遭逢国破家亡的变故之后,阴差阳错成为“李未央”,回到尚书府与仇敌斗智斗勇的故事。李常茹是整部剧中最大的反派,但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

  • 拓跋洛侯景穆帝拓跋晃之子,降服高句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拓跋晃

    拓跋洛侯景穆帝拓跋晃之子,降服高句丽在350年后,拓跋晃在高句丽臣服,他以自己的加封安国公为名转出疆土,说服晋国放任高句丽。同年,高句丽主初动向中原求和,但被晋国威慑而未敢动手。晋献公皇后常氏为守节而决定独当一面。穆国王兄弟惨死被立为继承人,战胜匈奴,提供物资倾倾国力称霸天下,随后攻取幽燕,势如破竹

  • 两朝风云拓跋焘逼死拓跋晃,并非听信谗言,而是皇权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拓跋晃

    南北朝时期的皇权斗争非常惨烈,为了皇权甚至出现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景穆太子拓跋晃父子相残的故事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表现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对于这场斗争在史书上落笔很少,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呈现不同的说法,因此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疑点重重。主流的历史观认为拓跋焘是听信了中常侍宗爱的谗

  • 3岁封储,12岁继位,14岁生子,18岁禅位,23岁惨死——拓跋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拓跋弘

    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我们从他的履历中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短命的少年天子。3岁封储,12岁继位,14岁生子,18岁禅位,23岁惨死,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权的太上皇。3岁封储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七月初五(8月14日)—476年7月20日,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文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