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父亲叫王羲之,儿子叫王献之,父子之间为何不避讳

父亲叫王羲之,儿子叫王献之,父子之间为何不避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锦 访问量:4967 更新时间:2023/12/8 16:38:17

在中国历史上,父子都是书法家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三国时期的钟繇钟会父子,又比如唐朝时的欧阳询和欧阳通,再比如宋朝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但是,最出名的还应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王羲之自不待说,被后世尊为书圣,其实王献之也被尊为书坛亚圣,与父亲并称为“二王”。而且,王献之的名气一度超过父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更被世人认可。

就是因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名气太大,尽管都是从事同样的工作,即便是不懂书法,对历史也不精通的人,也不至于将他们弄混。但是,许多朋友会向小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王羲之和王献之明明是父子,名字里面却都带有一个“之”字,难道东晋时的人不需要避讳吗?

那当然不是,避讳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它是指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其它方式回避,以表尊重之意。在古代的避讳方式很多种,但基本上都是遵循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总原则。

避讳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并不明确,但在唐宋和清朝达到两次高峰。这并不是说其它朝代不重视避讳,而是没有借此成为党同伐异或者文字狱的手段而已。在晋朝,著名的避讳故事就有不少。

比如当桓玄被任命为皇太子洗马时,许多朋友前去道贺,他也设宴接待。结果在席间,有位客人嫌弃酒凉,要求温酒。不料桓玄听说之后,竟然大哭起来。原来,桓玄的父亲就叫做桓温,温酒这个词犯了桓玄的家讳,偏偏不知者不罪,桓玄只能自己哭泣。不过场面立即非常尴尬,客人只能道歉告辞,宴会也不欢而散。

又比如在当时,朝廷任命王舒为会稽内史,却遭到了拒绝。王舒的理由非常简单,他的父亲叫做王会,他应该避讳,所以说什么也不去上任。结果朝廷也很迁就他,将会稽临时改名为“郐稽”,这才促成王舒的走马上任。

另外,我们所知的王昭君又被称为明妃,并不是当时汉朝朝廷给的封号,而是因为晋朝人在记载史书中要避司马昭的讳而加的。可见,当时东晋的避讳风气也是非常讲究,而且形成了相当规范的一套制度。那么,王献之为什么不避讳?

其实,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这七个葫芦娃的名字中都带有“之”字,分别叫做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不光如此,王献之本身没有亲生儿子,他将王徽之的儿子过继为嗣,而这个儿子的名字叫王靖之,也有史籍记载为王静之。不管是哪个名字,肯定也带了个“之”字,并没有避讳。

再研究深入点,王羲之同辈中有12人的名字中带“之”字,子侄辈有22人的名字带“之”,孙辈中有12人带“之”字,曾孙有13人名字中带“之”字,玄孙中有9人名字带“之”字,即便到了五世孙,还有4人名字中带有“之”字。可以说,这个“之”字竟然是家族共享,想用就用。

其实,陈寅恪先生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明确表示:这并不是疏漏,而是因为王羲之家族信当时天师道,在那时候的信徒中,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说实话,这个问题并没有记载在古代史料之中,正史没有提及,文人笔记也没有涉及,陈先生的这个观点可谓十分新颖,却又石破天惊。可惜的是,陈先生只是顺便提到,并没有做详细的论述,更没有论证过程。

但是,我们发现,在整个六朝或者南北朝时期,名字最后一个字为“之”的人比比皆是,并非王氏家族的特有。南朝名将陈庆之、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其它大族中沈氏家族的沈攸之、沈演之、沈庆之。哪怕是司马皇族中也有司马尚之、司马恢之、司马允之、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

因此,陈寅恪先生的推断是有相当大的可信度。也许,这个“之”字,就是在当时代表自己的地位或宗教信仰。就像荷兰人名字中的“范”,法国人名字中的“德”,德国人名字中的“冯”,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就连近邻日本女性名字中某某子,在大正时代之前,只有宗室的女儿才可以用。

标签: 王献之

更多文章

  • 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儿子王献之也是后起之秀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王献之

    引子“入木三分”乃赞誉笔者书法精益,造诣颇深。据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皇帝要去祭祀,于是便令王羲之将祝词写于木板之上,派人雕刻出来。而王羲之笔力极其雄厚,笔墨直浸入木板三分之处,工人雕刻良久,于是便得入木三分一说。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自幼学

  • 王羲之书法世家第三代:王献之领衔率王凝之、王珣、王珉名留史册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王献之

    王羲之书法世家第三代,以王献之为领袖,与乃父齐名,世称“二王”。王羲之有七子,七子都善书,但载入史册者,唯王凝之、王徽之、王涣之、王操之与王献之五人。王凝之工草隶,《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草一帖,7行60字。王徽之善正、草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草书一帖,7行52字,《万岁通天进帖》有其行书一帖,名《

  • 王献之遇上霸道总裁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献之

    王家兄弟有七人,最靠谱的是老二王凝之,最不靠谱的是老五王徽之,老七王献之则是人见人爱的佳公子,可是,有谁知道佳公子的心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宋代诗人方岳写的这句诗送给王献之最好。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有次恰逢下雪,谢安考谢家子弟,问,什么可以比作雪花?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

  • 王羲之小儿子王献之 令人唏嘘不已的一段生死虐恋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王献之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各个都练书法,但最有成就者,非小儿子王献之莫属。不过王献之,让后世记住的不仅仅是其书法上的成就,他与两位女性的生死虐恋,也让今人唏嘘不已。《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王献之(子敬)在生命弥留之际,道士问他,一生中可曾犯过什么错。他回答到:没有别的事,只记得与郗家小姐离过婚。寥寥

  • 王献之:娶了新安公主后,我成了全世界最倒霉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周怀武标签:新安公主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他出生于东晋望族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本人也是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然而,这样一个天之骄子、高富帅,却有一段无可奈何的伴随一生的锥心之痛!这一切还要从王献之临死前说起!《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

  • 王献之与妻离婚,改娶新安公主,其中隐情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新安公主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昌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具有广大影响力的文人,给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们儿子在书法领域的贡献,可以说是划时代的。由于他们出身于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因而也成为那个时代士族文人的典范。他们的一生与家族门阀的利

  • 清华大学的校名源自晋陵公主的丈夫的诗句

    历史人物编辑:创意动漫家标签:晋陵公主

    东晋的晋陵公主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女儿,父亲为她选择夫婿的时候,曾对“公主择婿委员会”提出要求:“为公主选婿,要像刘惔[dàn]、王献之那样儿就可以了!王敦、桓温之流(这四位都是驸马)虽然也不错,但是他们喜欢干涉帝王家事,令人讨厌!”公主择婿委员会委员长王珣[xún]回答说:“谢混虽然比不上刘惔,却不比

  • 王绪向宰相告殷仲堪黑状,殷仲堪束手无策,王珣妙计转忧为安

    历史人物编辑:川妹美食标签:殷仲堪

    晋安帝时期,王宝国和堂弟王绪一起依附于司马道之,后来得以成为宰相,执掌大权。当时殷仲堪任荆州刺史,与王绪有些矛盾,王绪因此常向堂兄王宝国告黑状,意图杀掉殷仲堪。殷仲堪束手无策,很担扰,于是向东亭侯王珣请教避难方法。王珣淡淡一笑,说,简单呀,你只要多去王绪家走动,每次去都把手下人屏退,再随便和他聊聊天

  • 他是明朝第一忠义之臣,被誉为“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恕

    王恕,字宗贯,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左评事。(王恕)升任扬州知府,不等报批便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兴建了资政书院来督促读书人。天顺四年,因为他治理地方成绩最好,破格晋升为江西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结伙作乱,朝廷晋升王恕为右副都御史去安抚治理。王恕与尚书白圭共同平定了大盗刘通,又征讨攻

  • 桓温要篡位,简文帝认了,王坦之不肯,谢安则使了一条妙计

    历史人物编辑:范立成标签:王坦之

    桓温要当皇帝,可是又挺Stubborn——固执、迂腐、愚笨。非要按照“古制”来。什么古制呢?先封个公爵,再敕个王爷,然后赐个九锡,最后三请三让,才得篡个皇位夺个天下。在这之前,桓温因为北伐失利,为了挽回名望,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了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就是简文帝司马昱。说起司马昱,算得上是桓温的发小。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