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崔浩:一脉相承辅政北魏,窥探天机却不得善终

崔浩:一脉相承辅政北魏,窥探天机却不得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海春 访问量:1057 更新时间:2023/12/20 3:55:11

崔浩,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全才的他在内政、外战、天文、历法、等方面多有建树,对北魏能够一统北方有着杰出贡献。从皇帝宠臣沦为阶下囚,手握重权却最终身死族灭,崔浩都经历了什么呢?

一、高门名士,才艺通博

“清河崔氏”源远流长,是齐太公姜子牙的后裔,崛起于两汉时期,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是公认的全国甲族之首,而推动其达到鼎盛的正是崔浩。

“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有着实打实才学的崔浩在弱冠之年便踏上仕途,因为工于书法得伴道武帝左右;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占卜吉凶,解读天象;在太武帝时进封东郡公,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累迁太常卿、司徒。

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王朝开国皇帝,曾为一时英杰,然而在执政晚期猜恶臣下,不睦兄弟,动不动就滥杀无辜,群臣畏罪不敢亲近,只有崔浩无所畏惧,恭勤不懈,有时终日不归。崔浩之父崔宏,是国号“魏”的提议者,权倾一时,但他终生清廉,从不阿谀奉承来取得宠幸。虽然拓跋珪多迁怒群臣将他们治罪,但崔宏、崔浩父子却从未受过谴责。

永兴元年(409),道武帝被其杀害,其长子拓跋嗣即位,即明元帝,崔氏父子依然受宠,崔宏等八人在止车门听理国事,是为“八公”;崔浩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占卜吉凶,“综覈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验”。有崔氏父子的辅佐,明元帝得以稳定政局。

二、出谋划策,右弼股肱

明元帝登基之初,都城平城频繁出现天灾,导致禾稼不收,牲畜多死,加上地方官吏豪强变本加厉的压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缓解压力,明元帝决定迁都到邺城,但崔浩竭力反对。为何?

迁都到邺城虽然能缓解如今的饥荒,但并非长久之计,内,会导致民众不安,外,则引起屈丐、柔然的窥探侵犯,更不利于日后威制中原。不过人民饿肚子也是亟待解决的,在崔浩的建议下,明元帝挑选穷困民户前往富庶的定、相、冀三州谋食,又亲行藉田,劝课农桑,抑制豪强。第二年,粮食大熟,人心安定。

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向北魏借道,明元帝及群臣皆认为刘裕此举是“假道伐虢”之策,只有崔浩赞同借道,且献策先让两虎打着,然后堵塞刘裕归途,必大破之。明元帝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而是屯兵十万人在黄河北边来对抗刘裕,结果被刘裕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明元帝恨未能用崔浩之计。

泰常三年(418),有彗星划过,明元帝大惊,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唯有崔浩道破天机:“彗孛者,恶气之所生,是为僣晋将灭,刘裕篡之之应也”。至泰常五年(420),刘裕果然废了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东晋灭亡,崔浩一语中的,明元帝由此将崔浩视作心腹,常秘密问策。

明元帝时常生病,担心自己亡故后无人继业,就以天机问崔浩,崔浩建议立皇长子拓跋焘为储君,明元帝不仅欣然接受,还为儿子选了六位大臣辅政,其中崔浩为右弼,坐西厢东面,“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但可惜的是,他终被拓跋焘所杀。

三、多谋善断,北方一统

拓跋焘为帝后,对崔浩的信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他能够直言相告,助自己治世,“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因此,崔浩每每直言不讳,在他的辅政下,北魏接连打败胡夏、柔然、北燕、北凉等,实现北方一统。

始光二年(425),胡夏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唯有崔浩以星象为证,力荐拓跋焘伐胡夏。有崔浩的支持,拓跋焘先是拿下弘农、长安,后以自己为饵,引诱固守都城的夏军主力出城追逐,再以伏兵断其退路,由此灭亡了胡夏。

太延五年(439),拓跋焘与群臣共议伐北凉之事,再度遭到诸公的反对,尤其是安西将军李顺的反对之声最大,他收了北魏的钱财,想要养匪自重,于是在拓跋焘面前说谎了。李顺和崔浩虽然为亲家,但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其势如水火般难以共存,李顺的谎言被崔浩直接戳穿,“汝曹受人金钱,欲为之辞,谓我目不见便可欺也!”而北凉灭亡之日,也是李顺身死之时。

拓跋焘虽然作战勇猛,常常身先士卒,但他本人并不以谋略著称,所以对多谋善断的崔浩颇为倚重,“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甚至有时会亲临崔浩的家中求教,仓促之间,崔浩家中来不及准备玉盘珍羞,但拓跋焘依然大快朵颐,而崔浩若是入宫拜见,还可以进出寝宫,这番亲近信任无人能及。

四、抱火寝薪,身死族灭

然而人心难测,何况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呢?崔浩看似风光无限,但他的身边已经是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便会死无葬身之地。尽管拓跋焘登基之初就因为顶不住群臣的压力而罢黜过崔浩,但崔浩不仅没有引以为戒,反倒是借助皇帝的宠信四面树敌。

崔浩没有预料到如果自己得罪了拓跋焘的话能够如何保命,在他还不自知的情况下,杀机悄然来临。拓跋焘下令由崔浩主持编纂国史,虽然拓跋焘嘴上说着要实事求是,但当他看到刊刻在石上的《国记》竟然记录了拓跋氏早年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时,被愤怒冲昏头脑,不由分说就杀了崔浩。

不是没有人提醒崔浩要小心行事,拓跋焘从诏令佛教徒还俗到大肆灭佛,都有崔浩在背后推动,鲜卑贵族们大多信仰佛教,他们对颁布诏令的拓跋焘无可奈何,便把怨气撒在了崔浩身上。崔浩掌权后,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此举拔高了北魏内的汉族世家,但遭到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离崔浩之死,就差一根导火索了。

要说灭佛和提高汉族地位,对拓跋焘还算有利的话,揭发拓跋氏过去的丑闻,可以说崔浩是自寻死路,虽然崔浩有魏征之才,但他的皇帝可没有唐太宗那样的宽宏雅量,崔浩不仅在死前尊严尽失,“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还连累了同族姻亲,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加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连坐灭族。

自诩天命尽知,却算不到自己死期将至;为北魏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屈辱死去;助力拓跋焘年少登基,晚年则身死族灭。“非我同类,其心必异”,汉人尚且内斗不止,更何况自己维护的还是遭受汉人“鄙夷”的胡族,所以当崔浩忤逆了皇帝之后,他的下场已然注定。

标签: 崔浩

更多文章

  • 贤臣崔暹屡次弹劾权臣,为何如此受高欢父子尊重

    历史人物编辑:妄比生活标签:崔暹

    崔暹今天的河北人,他汉代尚书崔寔的后代。崔暹是因为他弹劾司马子如等权臣,等罪了他们,多次被诬告有罪,所以他在这东魏的朝廷上经历过几次沉浮直到559年去世。崔暹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所以他的贤名很快就在家乡一带传开。而当时高琛在定州镇守,听说了他的大名之后,就征召他到了自己哪里,让他做了开府咨议。随后,因

  • 到彦之战败入狱,隔年宋文帝想重新启用他,为何却被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到彦之

    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史称东晋。自秦始皇以来,“统一中国”的魔咒,就萦绕在每个权力者的心头。东晋一百多年来,不停地试图北伐收复失土,恢复中华。也因此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北伐大将。从一无所有的祖逖开始,后来每个北伐者,都必然成为东晋最大的权臣。想驱动需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的大型战争,能不权臣吗?看看诸葛亮吧。

  • 寻阳政权建立后,尚书左仆射邓琬与吏部尚书张悦的内部矛盾激化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邓琬

    泰始二年前后,晋安王刘子勋与湘东王刘彧之间围绕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刘子勋虽获邓琬、张悦等江州府僚的拥戴及刘宋境内众多州郡长官的支持,但这些人员来源各异,暴乱动机也迥然不同,由此引发的内部斗争与猜忌在所难免。尤其在寻阳政权建立后,皇帝刘子勋因年龄幼小无法掌权,由尚书右仆射邓琬与吏部尚书张悦共同辅政,

  • 尔朱英娥嫁给过2位皇帝,却花落“小曹操”高欢:他才是真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尔朱英娥

    都说高欢是南北朝版本的曹操,主要是说他有曹操的那种枭雄之志。其实高欢在婚姻大事上,和曹操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好人妻!曹操好人妻,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的,少女不是他的菜,嫁过人的女人,才对他的胃口,尤其是靠武力抢来的那种。诸如何进的儿媳妇尹夫人、秦宜禄的妻子杜夫人、包括张绣的婶娘。高欢在这方

  • 乱世皇后尔朱英娥:做过尼姑,嫁过三个帝王,死于继子之手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尔朱英娥

    中国古代对女子的要求极多,什么三从四德,守节明志。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时期,有很多女子会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已。这其中,包括很多出身名门或是皇族贵戚的女子。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女子,一生经历堪称传奇,嫁过三个帝王,却难掩他命运的悲惨。他就是尔朱英娥。听姓氏,会不会觉得莫名熟悉呢,没错,他的父亲尔朱荣,前几

  • 北魏皇后尔朱英娥:一生三嫁皆帝王,奈何命运多悲怆

    历史人物编辑:邹宁标签:尔朱英娥

    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嫁给皇帝,成为帝王后妃,享受荣华富贵,是多少女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对今天故事的女主人公来说,这种看上去很美的生活,却无异于一个噩梦——她一生三嫁,丈夫都是帝王,虽有过短暂的安祥快乐,却如昙花一现;她身为贵妃、皇后,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像乱世浮萍,任人摆布;她过着衣食富足的生

  • 樊叔略饱受酷刑后还能做官,看他的一步步升迁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寞其爱生活标签:樊叔略

    樊叔略陈留人,他的父亲是樊欢,东魏时期在南兖州做刺史、阿阳侯。那个时候刚好是高氏霸占朝廷的时候,而樊欢他为朝廷着想,所以想要除掉高氏,振兴恢复朝廷的纲常,但是没想到的是,还没开始行动,就惨遭了失败,而樊欢被高氏所杀害。而樊叔略当时只是一个小孩,年纪还很小,因为他父亲的缘故,他也被牵连了进去,被施以了

  • 袁宏“汉德未衰“殊异性,范晔《后汉书》“已隔两朝“后的回顾与审视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范晔

    薛莹史籍是于孙吴时期撰写,考量效力的政权系非刘氏之异姓,或许其史论还有一层交待汉末异姓崛起合理性的解读空间。行文如是激切,是否有隐涉孙吴君王孙晧的悖政,以及对孙吴即将灭亡的痛惜?就相当值得玩味了。一、政治包袱较小的范晔如何回顾汉末史因而还是需要检视"已隔两朝,可以据笔直书",政治包袱较小的范晔如何回

  • 南朝宋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范晔,最后为何如此落魄

    历史人物编辑:着迷旅行标签:范晔

    范晔是今天河南南阳浙川人,范晔是在士族家庭出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420年的时候,刘裕称帝,给范晔发了征召,而范晔也应诏出仕途,在彭城刘义康门下做了冠军奖金。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惹怒了刘义康,被贬为了宣城太守。而范晔在做宣城太守的时候,著作了《后汉书》这一书籍。440年,范晔投靠了刘骏,做了后

  • 刘宋北魏南北对峙,宋文帝捕杀叛逆,后汉书作者范晔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范晔

    东晋时代,五胡并起,中国大地先后出现了十六国,分别是二赵(前赵、后赵)、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成汉以及胡夏。到了晋亡宋兴之时,只有夏赫连氏,北燕冯氏,北凉沮渠氏三胡尚存。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连灭夏朝、北燕、北凉三国。十六国中,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