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开国以后,在前三任皇帝拓跋珪、拓跋嗣和拓跋焘的带领下国力蒸蒸日上,很快统一了北方大地,于南方的刘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势。其中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当皇帝的十五年中,是北魏国力发展最快的使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历史学者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他他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有着仁德帝王的美誉。拓跋嗣不仅在治国上政绩杰出,在军事上也成就斐然。他执政使其解决了始终威胁着北魏的柔然南下入侵问题,拓跋焘后来统一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
从拓跋嗣执政的过程看,他本来有三次机会南下与宋武帝刘裕争锋的,却都受到了以崔浩为首的朝中大臣反对,至死都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梦想。尽管后来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但也难以与南方的刘宋争锋,双方只能呈现出长期对峙的态势。很多人在评价这段历史时,都认为拓跋嗣时代的战机最好,完全可以趁着东晋未灭和刘宋未兴时南下统一中原。而拓跋嗣听了首席谋臣崔浩的建议,错过了三次出兵南下的机会,才使得南北朝局势处于长期对峙之中。那么问题来了,崔浩为什么会劝拓跋嗣放弃这样争霸中原的良机呢?
按照史书记载,拓跋嗣第一次南下是在即位之初,他打算迁都曹魏的旧都邺城,得到了朝廷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次迁都的起因是云中地区出现严重旱灾,无法养活人口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拓跋嗣迁都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是邺城附近更加繁荣,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来解决各部落的吃饭问题。其二是邺城为曹魏旧都,政治上地位非常的高,有利于他统一北方的进程。第三是因为邺城是河北的战略要地,当初袁绍和曹操都在此建都。这里南遏中原,北控幽燕,是南北大道的枢纽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是这个计划遭到了以首席谋臣崔浩为首的大臣反对,最终未能成行。崔浩的意见也有三个,其一是北方柔然部落常常南下攻打北魏,迁都后无法顾及北方边境,不利于抵抗柔然入侵。其二是南方汉人更多,会让各族胡人与汉人杂居在一起,容易引发内部争斗。第三是认为旱灾是暂时的,秋天就能够得到缓解。现在向南迁都也不能及时解决旱灾问题,反而给国家增加负担,让北方柔然找到可乘之机。拓跋嗣听从了崔浩的建议,放弃了迁都的打算。北魏熬到秋天旱灾果然缓解,史书上都说崔浩有先见之明。
拓跋嗣第二次南下机会是在刘裕率军北伐后秦期间,当时晋军欲从北魏边境借道,朝中有人提出重兵阻挡晋军北上,防止刘裕抢先动手。崔浩这次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北魏不该插手东晋和后秦的战争,要采取隔岸观火的策略。他的理由中其一是北方柔然的威胁还在,贸然在南方增兵,会使北方变得空虚,让柔然有机可乘。其二是正面阻挡晋军不是好的策略,而是应该让其西进,然后扼守潼关东边的要道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待事情有变后得渔翁之利。其三是刘裕在关中没有根基,不会长期驻扎,他会在战争结束后南下篡夺东晋政权。
拓跋嗣这次并没有完全听崔浩的,也没派重兵南下,而是派了一支数万人的部队在边境上监视刘裕军队,然后伺机而动。结果魏军与晋军在黄河岸边发生冲突,魏军大败而回。刘裕趁势进军关中,攻占了后秦首都长安,于是后秦灭亡。可刘裕果然如崔浩的预测,在关中没待多久便返回东晋准备篡位,而他留在关中的军队也被胡夏的赫连勃勃打得全军覆灭,东晋在北方的领土大面积丧失。于是崔浩又受到了朝中内外的推崇,被认为是北朝第一的谋臣。这件事后拓跋嗣更信任崔浩,使其家族在北方的权势大增。
崔浩第三次阻止拓跋嗣出兵南下是在拓跋嗣晚年,当时拓跋嗣想乘着刘裕去世,刘宋进入权力更迭的区间抓住战机南下。这次得到了朝廷绝大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而崔浩又是反对最激烈的那个。崔浩的意见是刘裕虽然死了,但刘宋实力未损,北魏贸然南下败多胜少。而且这种趁人之危的行为有失大国的风范,即便赢了也不光彩。北魏应该乘机进行外交攻势,主动和刘宋进行和解。他认为刘宋主弱臣强,必然会引发内乱。北魏要趁着内乱出兵,才能坐收淮北之地。但拓跋嗣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强行带兵南下,死在了亲征过程中。
从这三个事情看,崔浩基本上看得都比较准,表现出北朝首席谋臣优秀的战略眼光。这样的事例在崔浩辅佐北朝三位皇帝期间发生过很多次,也奠定了他在北魏历史中文臣第一的地位。由于在这些事情上料敌如神,所以很多史书都把他回答拓跋嗣的话当作其真实的想法和目的。可仔细分析当时的战争局势,却发现崔浩的话中半真半假,其目的并非为了北魏着想,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家族的利益。只是他能力优秀,操作时公私兼顾,没有人拿出站得住脚的理由指责他。从他一贯的执政风格来看,其中私心也是暴露无遗了。
崔浩三次反对拓跋嗣南下,说出的都是为北魏着想的理由,实际上却是夹带着自己的私心。这个私心说来也非常简单,维护北方高门大阀士族集团的利益。自西晋被灭后,北方陷入了五胡乱华的乱局。北方各部的胡人进入中原争霸,打得中原之地民不聊生。从曹魏开始把持政权的北方高门大阀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南下东晋避难,另一种是互相结盟随机应变。崔浩出身于著名的清河崔氏,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门阀大族。这些家族互相联合起来,成为胡人政权的一部分,继续把持着北方大地重要的战略资源。
北魏建国后政权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胡人部落,如拓跋氏、贺兰氏、独孤氏等等,其二是以清河崔氏为首的高门大阀联盟。在北魏初年胡人的力量更强,但治理中原却要依靠地头蛇出身的北方门阀。为了维护北方门阀的利益,作为门阀官员首领的崔浩提出了“南守北攻”和“恢复五等爵”的制度。南守北攻是建议皇帝在南边于东晋和刘宋接壤的地方采取守势,主要攻击面对北方柔然等少数民族的威胁。恢复五等爵是要求恢复曹魏和西晋时代的五等爵制度,通过这个制度来管理少数民族各部和门阀士族。
仔细分析这两个战略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给北方门阀士族争取最大的朝廷权力。如果北魏把战略重心放到北方,那南方的胡人军队就会减少,南方的防御就会依靠门阀士族的军队。这样以来,门阀士族既没有了胡人军队的掣肘,又可以骗取国家资源,一举两得。恢复五等爵,实际上就是恢复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体系。通过这种体系把国家的权力完全控制在高门大阀的士族子弟手中,逐渐地攫取国家资源,挖北魏朝廷的墙角。长期以往,北魏朝廷便会从胡人手中交到高门大阀手中,北方门阀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者。
崔浩反对拓跋嗣迁都到邺城,正是因为邺城的战略位置对门阀士族非常重要。这个位置周边全是中原、河北和山东的要地,门阀家族的大本营都集中在这里。如果胡人南下到这里,会对门阀家族产生巨大的威胁。一旦发生政变或冲突,门阀家族有可能被连根拔起,损失将无法估量。而且迁都后会让门阀家族负责朝廷的供给,这会给各大家族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可以说这个操作是北方各部出处心积虑的考虑,借着旱灾挤压门阀家族的生存空间。而崔浩的反对也是维护家族利益,与北方部落争夺国家的大权。
在东晋和刘宋出现有机可乘时,北方各部本想乘机南下夺取南方的土地,完成争霸中原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却是与崔浩等各大家族的利益相背离,所以被他们强烈反对。崔浩本人的理由冠冕堂皇,实际上都是遮遮掩掩的废话,真实目的是杜绝北方军队南下。因为一旦战争开打,北方军队必然南下,这不但会直接侵犯各大家族的政治利益,更是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空间。各大家族虽然加入了北魏朝廷,实际上都是貌合神离的关系。他们一方面在北魏争夺权力资源,另一方面与南朝藕断丝连,完全是一副墙头草的模样。
作为墙头草的老大,崔浩自然不能让北方军队南下,所以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各种反驳和阻止。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本是北方草原的鲜卑民族,在建国之前只是游牧部落。这样的民族打仗或许尚可,玩政治就差了中原八条街了。崔浩的话中看似为北魏着想,实际上是大忽悠,目的是维护门阀世家的利益。这种部落和世家的对立在北魏长期存在,各种激烈的政治手段层出不穷。崔浩虽然一时占了上风,但却也是在钢丝上行走,一不小心就会掉落无尽深渊。后来崔浩卷入国史案被处死,也与这些内斗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