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朝风云刘骏文武双全战功彪炳,为何得不到刘义隆的宠爱

两朝风云刘骏文武双全战功彪炳,为何得不到刘义隆的宠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趣读 访问量:2793 更新时间:2024/1/21 16:18:57

在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刘宋陷入了内乱之中。先是皇太子刘劭弑父自立为帝,然后是刘骏杀兄夺位,使得刘宋在元嘉之治中积蓄的国力,在动乱中消耗殆尽。对于这场内乱的最终胜利者,孝武帝刘骏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从史料上看,他是刘义隆儿子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也在抗击拓跋焘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是皇子中最为卓越的人之一。可是他却始终得不到刘义隆的宠爱,即便是在考虑废除皇太子刘劭时,刘义隆都没有把他作为备用人选。因此刘骏的成功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军队杀出来的,这与历史上其他的守成之君完全不同。

由于在称帝之前,始终得不到父亲刘义隆的宠信,所以刘骏长期漂泊在外领兵打仗。这样的生活给了他很好的锻炼机会,也表现出他在文治武功方面卓越的能力。可尽管如此,他仍旧不被刘义隆所看重,没法成为皇太子的候选人。很多人读史书时对刘义隆的决策非常不理解,这也成为刘义隆在执政晚年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因为从能力和功绩上看,刘骏显然是皇子之中第一的。即便是皇太子刘劭,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远不如刘骏。可刘义隆却对连续犯错的刘劭的再三忍让,而对刘骏却大加排斥,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翻阅南朝刘宋的历史后可以发现,刘义隆的这个选择并非没有道理,而是当时政治环境下做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最大基础便是,以门阀政治体系为根本的治国理念。中国的门阀政治起于东汉末年,经历三国魏晋后在南北朝时代延续下来。这个政治体系的核心在于皇室依托于门阀士族治理国家,朝廷被门阀士族的官员所垄断。所有国家资源的分配都是在门阀士族利益的平衡下进行,所以皇帝的所有决策都必须兼顾门阀士族的利益。刘义隆选择刘劭,排斥刘骏,其出发点便是门阀政治的理念。

尽管刘裕被认为是出自于寒门的皇帝,他在掌握东晋朝政和称帝之后都坚持扶持寒门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没有被延续下来。刘义隆即位后一反前朝的策略,开始依托门阀士族治国,创造出了元嘉之治的辉煌时期。而各方门阀士族也因此再度在刘宋朝廷中兴盛起来,来自与门阀士族的官员在朝廷中形成了垄断的势头。这样的政治态势,使得刘义隆的每个决策都必须兼顾到这些门阀士族的利益。实际上从刘义隆时期的皇室结构看,已经与门阀士族密不可分了。不但绝大多数嫔妃来自于门阀士族,就连她们的儿子都得到各方政治势力的支持。

在刘义隆执政的晚年,皇太子刘劭与他的矛盾不断加大,最终酿成了刘劭弑父夺位的惨案。史书上记载了刘劭与刘义隆宠臣江湛的矛盾,也记载了刘劭因反对北伐而与刘义隆产生的争执,而这些矛盾和争执背后实际上是不同门阀士族之间政治利益的博弈。刘劭和刘义隆的矛盾加深,从巫蛊案发展到弑父的程度,这其中不仅仅有刘劭对皇权的追求,也是各方门阀士族推动的结果。可以说在刘义隆考虑废除刘劭的皇太子,选择其他皇子作为新太子人选,从本质上看是在选择未来执掌朝廷的门阀士族集团。

因此在刘义隆的眼中,除了刘劭的母族陈郡袁氏以外,其他皇子及其背后的外戚宗族势力都是可以考虑的对象。再加上宠臣江湛推荐的南平王刘铄、徐湛之支持的随王刘诞,包括女婿王僧绰背后的琅琊王氏,都是刘义隆为未来的朝廷政治格局考虑选择的对象。这些人身后都有一个大家族大门阀,甚至是门阀集团。刘义隆在选择他们推荐的太子人选时,实际上就把国家的未来交给了这些人选背后的恶家族。只要新太子能够登基称帝,这些家族和门阀将是执掌朝廷的首要选择,这种选择非常符合门阀政治的潜规则。

从当时的皇族血缘体系上看,几乎每个皇子的母亲都是来自于门阀士族。从皇子一出生都有了政治派系,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这些门阀士族的支持和培养。可以说刘义隆的十多个皇子都是门阀士族的代言人,谁成为皇太子就代表着谁的家族未来会执掌朝廷大权。刘义隆宠爱刘劭,对于刘劭多次犯错都表示最大的容忍,实际上就是在扶持他身后的门阀士族。然而在刘义隆的所有皇子中,刘骏却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是少有的不具有门阀士族背景的皇子。虽然他的才能很出色,在文武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卓越,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家族的支持。

刘骏的母亲路惠男并非出身于门阀士族的女子,这在刘义隆的后宫中是非常少见的。她是建康本地人,年轻的时候因美色而入宫,生子后却在刘义隆面前失宠,只能跟着儿子刘骏出任地方长官。当刘义隆后宫中出身门阀士族的嫔妃争宠不断,为皇子们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时,路惠男却跟着儿子刘骏四处漂泊,根本没有接触核心政治的机会。可以说刘骏在外的政治和军事的功绩,都是自己靠着本事打下来的,而不是因为靠门阀士族的支持完成的。因此刘骏本人对门阀士族也没什么好感,反而大力提拔了来自于寒门的官员和将士。

正是由于被门阀士族的势力排斥在外,所以刘骏向来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他在外做地方官,或者带兵抵抗北魏大军,虽然功绩显著,却在朝廷中被人打压。这样的情况使得刘骏的卓越表现得不到门阀士族的支持,这对于刘义隆来说便是缺乏根基的表现。刘义隆是扶持门阀士族的皇帝,所选的嫔妃大多都是来自于门阀家族,皇子们个个背后都有自己的势力。对于母亲是普通人,自己又于门阀士族没有关联的刘骏,自然得不到刘义隆的好感。在考虑新太子人选时,刘骏虽然排名靠前,但第一个就被刘义隆排斥在外,所以没有成为太子的可能。

但刘骏在政治上面临的这种窘迫,却在很大程度上帮他避免了朝廷的政治斗争。刘骏长期漂泊在外,避免了朝中政治斗争,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立下赫赫战功。在此过程中,他大力提拔寒门子弟构建了自己的军政团队,为后来反攻建康夺取皇位奠定了基础。而朝中皇子和大臣们为了争夺皇位搞得乌烟瘴气,皇太子刘劭和皇次子刘濬不惜用巫蛊之术诅咒刘义隆,就是为了维持己方阵营的优势地位。最后在一阵混乱的政治斗争中,刘劭铤而走险弑父夺位,看似取得了胜利,实际上也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从史书记载的材料来看,早在刘义康属下叛乱之时就有人提醒刘义隆小心刘劭弑父,可刘义隆却不以为然。他迷信门阀政治,依靠门阀士族治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可是这种治国方略必须符合门阀士族的利益,当国策与门阀利益背离时,必然引发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便是门阀政治的固有缺陷所在。从东汉末年到隋唐,门阀政治统治中国数百年时间。期间短命王朝频出,其根本原因便是在于此。刘义隆看不上的刘骏,恰好是绕过了门阀政治的缺陷,成功地躲过了朝廷内斗,获得了寒门官员的支持,才得以渔翁得利登基称帝。

标签: 刘义隆

更多文章

  • 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为什么会葬送刘宋王朝多年的发展成果?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刘义隆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也是综合国力。试想在元嘉北伐之前的汉武帝北伐匈奴和之后的明成祖五征漠北,都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最后都落得个劳民伤财的下场。要知道西汉和大明都是大一统的强盛王朝,远非南朝宋这样的割据政权能比。我就来简单说说总计三次的元嘉北伐吧。1、北伐大致过程在刘裕去世之后

  • 三皇子刘义隆,到底凭借什么顺利继承大统?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讲的是刘义隆发动元嘉北伐,本想着一举平定中原,却遭到了北魏的强烈反击,将刘宋大军打回了长江以南。其实三皇子刘义隆本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过是军事水平低了一些。早年间,他的上位也是伴随着无尽的朝堂争端。刘寄奴本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将大

  • 两朝风云刘义符登基仅两年,为何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刘义符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不但割据势力遍地,战争非常频繁,而且在政治上波动也非常强烈,废帝弑君的事情并不少见。本文要讲的宋少帝刘义符便是其中的典型,他登基不到两年便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留下了不少的历史疑团。这些历史疑团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为什么四位顾命大臣要联手废杀这位登基仅仅

  • 东晋司马德文:当了22年影子皇帝,转正才一年就被人捂死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司马德文

    公元396年,东晋第九位皇帝司马曜被宠妃用被子捂死,15岁的太子司马德宗继位。而司马德宗却是一位“智障人士”!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弱智;一个连冬夏时节都不能分辨的傻子。《晋书》载:“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由于司马德宗是嫡长子,因此才5岁就被立为太子。司马德宗从小衣食起居、

  • 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最后一个皇帝,他懂事得让人心疼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司马德宗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不知道为啥俩人同一个妈生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晋书》是这么描述司马德文的:安帝既不惠,帝每侍左右,消息温凉寝食之节,以恭谨闻,时人称焉。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哥哥的智力有问题,所以弟弟常常陪伴左右,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不过,司马德文可不是生来优秀,他曾经自己也是个问题青

  • 谢灵运之死:才也?时也?命运捉弄你时连胡子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谢灵运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是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苦厄的历史时期。现实的艰难压抑,精神的困顿无寄,让人们更急切地想寻找新的出路,或纵情山水、或崇信佛道、或杀伐征战、或以文载道……在这个名将高士辈出的时代,谢灵运含着“官三代”的金钥匙出生了。一、年生十八有重封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琅琊王氏和陈

  • 论明朝文坛的包容性,只需看其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谢灵运

    作为刘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谢灵运在后代诗歌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诗人与批评家都对其诗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接受,其中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颇具特色。与有明一代文学复古思潮相始终,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不论是在文本方面还是在理论批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明代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历史分期洪武至成化

  • 真实的谢灵运:游山玩水的公子哥,山水诗和“登山鞋”的首创者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谢灵运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另类”的时期:一方面,多个政权割据并立,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思想文化比较活跃,文学艺术发展兴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文学家。如北朝的“北地三才”(邢邵、魏收、温子升)、庾信等;南朝的“四萧”(萧衍、萧统、萧绎、萧纲)、沈约、谢灵运、范晔、裴松之,等等。今天要说

  • 古人怎么出游?徐霞客穷游全国,谢灵运壕带几百人逢山开路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谢灵运

    多少人都梦想着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说走就走,也要带着行李箱,订张火车或者飞机票,顺便查查攻略,APP上定个酒店,还没下车一站式服务已经到位,人生就是如此幸福。不过这种一站式服务显然不适用于古代,没有网络没有便捷的交通,甚至连住宿都不能保证,这要怎么办呢?虽然条件有限吧,不过这绝对是不能抑制古人

  • 山水诗人谢灵运,本是一代文坛巨匠,最后是如何“作死”自己的?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谢灵运

    前言自古文人墨客便独爱寄情与诗,陶潜辞去羁绊自己官职,回到一心向往的田园之间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欢愉之余,才有《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肺腑之言。于陶潜说来,辞官归隐是内心所向,但对于有些一心致仕的文人,寄情山水属实是为排解内心的惆怅与愤懑罢了,这位田园大诗人谢灵运便是其中的代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