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唱筹量沙”的典故出自哪位名将,宋文帝刘义隆为何要害将他杀害

“唱筹量沙”的典故出自哪位名将,宋文帝刘义隆为何要害将他杀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邱嘉妮 访问量:1564 更新时间:2024/1/23 7:02:07

公元430年3月,北魏政权因为要应付北方战事而削减了黄河以南的驻军,这样就使黄河中下游的魏军兵力空虚。

宋文帝刘义隆趁机命到彦之率五万宋军,走水路进入黄河,想收复黄河以南各镇失地。

北魏主动放弃滑台、虎牢、洛阳、碻磝等四镇,退往黄河北岸。到彦之轻松获得四个重镇,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北方防线,并且派出先头部队向西逼进潼关,觊觎关中地区。

到了十月份,黄河开始结冰,北魏鲜卑骑兵偷偷地渡过黄河,向宋军展开猛烈的反攻,宋军猝不及防,薄弱的防线被撕的粉碎。

洛阳、虎牢相继失陷,各处宋军也纷纷溃败。到彦之在滑台附近,听闻各处城池失守,没有收拢溃军组织新的防线,而是下令全军焚舟弃甲,狼狈地逃往彭城。

第二年年初,文帝命檀道济为都督,总领军务,率军北上阻击魏军南下。檀道济率军在山东地区与南下魏军迎面相撞,展开激战,鲜卑人如何是名将的对手,屡屡败北,两军由此形成对峙局面。

遗憾的是,檀道济的部队粮草既将耗尽,只好从驻地历城向后撤退。魏军获悉后马上紧紧地追在宋军的后面。

为了迷惑魏军,檀道济想了个高招,他命人用沙子堆成一个个“粮垛”,并在上面覆盖上一层真的谷米,然后带领手下将士故意在晚上高声地测量、统计这些“存粮”。

北魏追兵看到这场景,个个心里犯嘀咕,这哪是缺粮呀,分明是显摆自己粮草充足。所以不敢轻易对宋军发动进攻。

迷惑住了魏军后,檀道济又命将士们披挂整齐,自己穿着白服乘舆车,列队缓缓出营南返,魏军见这阵势,有些摸不着头脑,又担心宋军埋有伏兵,不敢追击,眼睁睁看着宋军南归。

就这样,檀道济将全军将士安全带回南方,留下了“唱筹量沙”的经典传奇。此战不仅没有收复失地,宋军前期还略有损失,好在檀道济的军队未损失一兵一卒,在北魏大军围攻下平安返回。

檀道济在朝中威名显赫,刘义隆封他为大司空。但是,文帝打心里就反感檀道济,因为檀道济参与了徐羡之等人的废帝行动,并杀害了宋少帝刘义符和庐陵王刘义真。

虽然他们拥立了刘义隆登基称帝,但皇帝对自己两位哥哥的横死不可能轻易释怀,更是对这一邦权臣拥有废立皇帝的能力如鲠在喉。于是,文帝刘义隆将檀道济打发到寻阳去镇守。

公元435年,宋文帝忽然病重。长史刘湛见刘义隆体弱多病,就对彭城王刘义康说:“一旦皇上驾崩,就没有人能控制得了檀道济了。”

此时刘宋朝廷的大权几乎把持在这个文帝的四弟刘义康的手中,刘义康可没有他皇帝哥哥那么大肚,刘义隆虽然不喜欢檀道济,但看在他征战沙场有功的份上,没有诛杀檀道济的念头。

刘义康可不管这么多,他矫诏召檀道济入朝。巧的是,檀道济刚入京,文帝的病又好转了,刘义康就慰问了他一下,放他回寻阳。

檀道济一行人刚到江边,准备上船时,一群白鸟忽然聚集在船篷上悲鸣,部将薛彤进言道“司空,此乃凶兆,应赶紧离开此地。”

话音刚落,刘义康的追兵赶到。原来,檀道济刚走没一会,宫中传来文帝病情忽然加重的消息,刘义康急忙矫诏派兵追赶,将还未来得及登船的檀道济及其子弟八人,加上部将薛彤、高进之二人,一并逮捕,就地斩首。

檀道济临死前,目光如炬,愤怒地摘下头巾掷在地上说:“你们这是自毁长城!”檀道济被杀的消息传出后,使刘宋将士寒心,朝野上下震惊不已。

文帝刘义隆虽然有些不忍,但并未处罚刘义康,也算是默认了四弟的做法。最高兴的当属北魏的鲜卑人,自至开始频频南下侵宋。

直到第二次北伐失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六十万大军兵分几路进逼到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并在此建起了行宫。

文帝刘义隆登高瞭望,看见绵延不断的魏军营帐,面带愁容地叹息道:“如果檀道济还在,岂能让胡马至此!”可惜,悔之晚矣!

标签: 刘义隆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刘骏文武双全战功彪炳,为何得不到刘义隆的宠爱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趣读标签:刘义隆

    在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刘宋陷入了内乱之中。先是皇太子刘劭弑父自立为帝,然后是刘骏杀兄夺位,使得刘宋在元嘉之治中积蓄的国力,在动乱中消耗殆尽。对于这场内乱的最终胜利者,孝武帝刘骏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从史料上看,他是刘义隆儿子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也在抗击拓跋焘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是皇子中最为卓越的人之

  • 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为什么会葬送刘宋王朝多年的发展成果?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刘义隆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也是综合国力。试想在元嘉北伐之前的汉武帝北伐匈奴和之后的明成祖五征漠北,都是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可最后都落得个劳民伤财的下场。要知道西汉和大明都是大一统的强盛王朝,远非南朝宋这样的割据政权能比。我就来简单说说总计三次的元嘉北伐吧。1、北伐大致过程在刘裕去世之后

  • 三皇子刘义隆,到底凭借什么顺利继承大统?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讲的是刘义隆发动元嘉北伐,本想着一举平定中原,却遭到了北魏的强烈反击,将刘宋大军打回了长江以南。其实三皇子刘义隆本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过是军事水平低了一些。早年间,他的上位也是伴随着无尽的朝堂争端。刘寄奴本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将大

  • 两朝风云刘义符登基仅两年,为何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刘义符

    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不但割据势力遍地,战争非常频繁,而且在政治上波动也非常强烈,废帝弑君的事情并不少见。本文要讲的宋少帝刘义符便是其中的典型,他登基不到两年便被四位顾命大臣联手废杀,留下了不少的历史疑团。这些历史疑团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为什么四位顾命大臣要联手废杀这位登基仅仅

  • 东晋司马德文:当了22年影子皇帝,转正才一年就被人捂死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司马德文

    公元396年,东晋第九位皇帝司马曜被宠妃用被子捂死,15岁的太子司马德宗继位。而司马德宗却是一位“智障人士”!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弱智;一个连冬夏时节都不能分辨的傻子。《晋书》载:“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由于司马德宗是嫡长子,因此才5岁就被立为太子。司马德宗从小衣食起居、

  • 晋恭帝司马德文:东晋最后一个皇帝,他懂事得让人心疼

    历史人物编辑:小韩韩说娱乐标签: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司马德宗一奶同胞的亲弟弟。不知道为啥俩人同一个妈生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晋书》是这么描述司马德文的:安帝既不惠,帝每侍左右,消息温凉寝食之节,以恭谨闻,时人称焉。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哥哥的智力有问题,所以弟弟常常陪伴左右,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不过,司马德文可不是生来优秀,他曾经自己也是个问题青

  • 谢灵运之死:才也?时也?命运捉弄你时连胡子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谢灵运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频繁,是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苦厄的历史时期。现实的艰难压抑,精神的困顿无寄,让人们更急切地想寻找新的出路,或纵情山水、或崇信佛道、或杀伐征战、或以文载道……在这个名将高士辈出的时代,谢灵运含着“官三代”的金钥匙出生了。一、年生十八有重封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琅琊王氏和陈

  • 论明朝文坛的包容性,只需看其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谢灵运

    作为刘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谢灵运在后代诗歌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历代诗人与批评家都对其诗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接受,其中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颇具特色。与有明一代文学复古思潮相始终,明代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不论是在文本方面还是在理论批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明代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历史分期洪武至成化

  • 真实的谢灵运:游山玩水的公子哥,山水诗和“登山鞋”的首创者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谢灵运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另类”的时期:一方面,多个政权割据并立,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思想文化比较活跃,文学艺术发展兴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文学家。如北朝的“北地三才”(邢邵、魏收、温子升)、庾信等;南朝的“四萧”(萧衍、萧统、萧绎、萧纲)、沈约、谢灵运、范晔、裴松之,等等。今天要说

  • 古人怎么出游?徐霞客穷游全国,谢灵运壕带几百人逢山开路

    历史人物编辑:乔群能标签:谢灵运

    多少人都梦想着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说走就走,也要带着行李箱,订张火车或者飞机票,顺便查查攻略,APP上定个酒店,还没下车一站式服务已经到位,人生就是如此幸福。不过这种一站式服务显然不适用于古代,没有网络没有便捷的交通,甚至连住宿都不能保证,这要怎么办呢?虽然条件有限吧,不过这绝对是不能抑制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