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通过陈寿《三国志》,聊聊他是否对魏蜀吴三国区别对待

通过陈寿《三国志》,聊聊他是否对魏蜀吴三国区别对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房产新料 访问量:1649 更新时间:2024/1/16 15:12:45

说到三国这个荡气回肠的年代,总有很多的英雄事迹,大家最感兴趣的无外乎各种阴谋阳谋,各种武将对决,魏蜀吴三国争霸一直是很受后世感兴趣的话题,而《三国志》作为描述三国争霸的史料,是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

《三国志》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比较特殊的存在,其实就是说它的记载太粗糙,不详细,不符合《史记》和《汉书》这种正史的编写规范。

所以,他的作者得却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有人说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有人说他内容有失公允,还有人说他是个骗子。《三国志》既然能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这就足以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

三国志

在《三国志》各传评语中,蜀汉和曹魏的人物被比作前朝名将,名臣的人非常多,但是东吴就屈指可数了,那陈寿到底对待三国是什么态度呢?哗哗君觉得有三种态度,第一就是扬曹魏,第二就是亲蜀汉,第三就是抑东吴,接下来具体分下。

一 扬魏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魏书》中记载的一些话语,分别从曹操本人,曹操手下谋臣,曹操手下武将分别来解析下:

1、曹操

《武帝纪》“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

这句话是说曹操的,说他治国方针可比商鞅,而行军打仗可比韩信白起,这句话可以说把曹操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商鞅是谁?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帮助秦国日益强盛。

曹操

那韩信和白起呢?这就更不得了了,韩信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大汉天下,白起,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曹操比肩这些人,可以算作是一个非凡的大人物了。

2、荀攸、贾诩

《荀彧攸贾诩传》“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再看这一句,是说曹操手下重要谋臣的,说荀攸、贾诩计谋从没失败过,计谋变化多端,大概只略逊于张良和陈平,张良是谁?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出谋划策,建立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陈平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位至宰相。

荀攸

在这里倒是没有把大家熟知的几个谋臣写进去,例如郭嘉(死得太早),荀彧(因反对曹操称王而郁郁而死)之类的,这里把曹操手下活的久的两个谋臣比作西汉的开国功臣,寓意深长啊。

3、许褚、典韦、庞德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

最后看这句话,是说曹操手下的武将,说许褚,典韦再曹操左右御敌,多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可比刘邦身边的樊哙,庞德捐躯叱骂敌人,有周苛的节操,为什么会说这两个人呢?这两人并没有太多领兵作战的功绩,更多的是作为曹操的贴身侍卫的存在。

许褚

樊哙是何人?一直跟随刘邦,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并帮助刘邦平叛各种叛乱,是西汉的开国元勋。

看到这里相比大家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陈寿所比喻的人物,基本都是汉初三杰,西汉开国功臣,给人一种曹魏就是正统,不管是他自己,还是他手下的谋臣,武将,都可比西汉开国功臣,所以建立魏国也是没有争议的,理所当然的。

二 亲蜀

接着我们来看看《三国志-蜀书》记载的话语,也是分别从刘备本人,刘备手下谋臣,刘备手下武将三方面来分别解析:

1、刘备

《先主传》“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这句话把对刘备非常的友善了,又是知人善用,又是礼贤下士的,把刘备比作了汉高祖刘邦,白帝城托孤,把蜀汉全权交给诸葛亮,这份豁达是常人没有的。

还有就是陈寿本就是蜀国人,只不过后来蜀国灭亡后,天下一统,都成了晋朝的子民,所以在他心里面,刘备才是正统,但奈何造化弄人,最终天下归晋,而他也不能明目张胆的说刘备是正统,晋朝司马氏也不会允许他这么写。

刘备

所以他就是写了个隐喻,比作汉高祖,又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陈寿对蜀汉还是有感情的,这一句话比宦官出身的曹操,富二代孙权的要强很多了。还有就是陈寿对三个君王的称呼以及死亡时的名词,也能看出端倪来,稍后我们再说。

2、诸葛亮

《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能够单独给诸葛亮列传,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了,把诸葛亮比喻成了管仲,萧何一般的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萧何更是辅佐刘邦开创西汉王朝,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朽功勋,给了诸葛亮无上的荣光。

《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陈寿,就是因为这上面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训练军队确实有一套,但是在对敌方面不是太在行,治国的才能比他带军作战的能力要强。

诸葛亮,字孔明

就因这句话就说他诋毁诸葛亮,说实话,陈寿和诸葛亮确实是有仇的,因为陈寿的父亲之前是马谡的手下,马谡失街亭被诸葛亮杀了之后,他父亲也被牵连了,被用了髡刑(就是剃光头)。

但是诸葛亮没有要他父亲的命,已经是很不错了,再说,以诸葛亮在三国时期的名声,也算是一个大人物了,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可能睁眼说瞎话去诋毁诸葛亮。他所编写的三国志既然能成为国史,其态度与公正性还是值得信赖的。

3、关羽、张飞、赵云

《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万人敌相信就是对武将至高的评价了,关羽,张飞得此殊荣,是很肯定他们的武艺的,因为万人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项羽身上,项羽就不多解释了吧,西楚霸王的名号可不是吹的,而把关羽,张飞比做项羽级别的,是很高的评价了。

关羽,字云长

而把黄忠赵云比做夏侯婴和灌婴,这两人在武将之中,是仅仅次于韩信的武将,武略自不必说,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人选,纵看三国时期,可以担当“灌、滕之徒”的,都是屈指可数的几人而已。

看完蜀书的这三方面解析,可以知道的是陈寿对蜀汉还是很亲近的,毕竟作为之前的蜀臣,还是很念旧的,但是他和东吴非亲非故,毫无联系,对东吴就不是那么友好了,接下来看看他是如何编写吴书的。

三 抑吴

最后看《吴书》里,江东人物似乎就没有得到陈寿的青睐,我们同样从三个方面来解析:

1、孙权

《吴主传》“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就是说孙权能够忍辱负重,任用才能,和勾践卧薪尝胆有得一拼,是一个英雄,这句话对孙权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了。

孙权,字仲谋

2、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

作为东吴的三任大都督,各自都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周瑜是孙策时代就已经崭露头角的,赤壁之战最大功劳在于周瑜,而鲁肃则是维护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并且为孙权规划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吕蒙则是收复荆州,杀掉关羽而名震天下。就是这样的三个人,陈寿并没有把他们比做谁。只是很平淡的陈述了他们的才能。

陆逊,字伯言

《陆逊传》“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而东吴的第四任大都督陆逊,作为和诸葛亮一样,单独列传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他多么的优秀,而是陆逊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夷陵之战打败刘备,间接的自己的先主让刘备身亡,并且让蜀汉国力大损,从此不敢来犯东吴。

3、太史慈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作为东吴有名的将领,太史慈只有一句平淡无奇的评价,就是说他忠义。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整个东吴除了孙权外,其余人都没有什么比喻,只有孙权被比做是勾践,勾践的档次显然比不上魏蜀的韩信,汉高祖等等。

太史慈大战孙策

如果这里还看不出陈寿的态度的话,还有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来,第一就是对孙权和刘备的称呼,第二就是魏蜀吴三位君王死亡时所使用的词语。

1、陈寿对刘备的编写是使用的先主,对曹操使用的武帝纪,只有孙权直接使用的吴主,相比较之下,就能看出他对孙权的嫌弃。

2、在古代,天子死叫做崩,也可以叫做殂,比如诸葛亮出师表里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如果诸侯死了,就叫薨。陈寿是怎么说的呢?他对三国的君王的死分别用了两种注释,对曹魏皇帝的死用的是崩,对孙吴皇帝用的是薨,而对刘备则用的是殂。

诸葛亮:出师表

这很好的说明了,陈寿编写的三国志的时候,已经为晋朝,所以是以曹魏为正统的,但是曾经身为蜀臣,对故国不能忘怀,而对东吴呢,无关紧要,所以在内容上相对平淡且贬低。

总结

实际上,史书《三国志》确实有很多地方被人抨击,大体就是说该书叙述太简单了,事情都讲得不清楚,特别是在蜀国的一些关键人物,內容过少了,说蜀汉没有史官的说辞也是站不住脚的,看下面一条记载: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这么一条记载:“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可以看出蜀国是有史官的。

还有就是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马谡是怎死的?《三国志·马良传》,《三国志·向朗传》《三国志·诸葛亮传》三个地方有3中说辞,不严谨。

但是不得不承认,《三国志》记载的信息比较可靠的。针对史书《三国志》,不管陈寿对待三国态度如何,人无完人,对于它的真实程度,哗哗君觉得可以信之,但是不能全部信之,因为并不能排除内容编写会夹杂陈寿的主观意思。

标签: 陈寿

更多文章

  •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历史人物编辑:初行旅游标签:陈寿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一段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也是宰相,抚民,显礼,任用官职,服从权力体系,清正廉明;忠厚利者,仇怨有赏,违法怠慢者,亲人有罚,认罪失情者,从轻屠戮;善不报,恶不降;平凡的东西是精致的,物理是基础,诚实与责任,虚伪与轻视;最后,在国家领域内,人们怀着盐和恐惧热爱它,那些受

  • 陈寿与诸葛亮有恩怨,因此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陈寿

    《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它最早在《魏书》、《蜀书》、《吴书》三书中分别流传。北宋时,三书合璧,最终成为《三国志》。然而,在这部史书中,陈寿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治世能力,而他对其军事能力的评价则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非常一般的。客观地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算是中肯的,陈寿

  • 陈寿《三国志》贬低诸葛亮,是为了报杀父之仇?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陈寿

    豫荐你|文【全文1059字,图片5张】陈寿《三国志》贬低诸葛亮,是因为杀父之仇?这个锅诸葛亮不背《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文献,没有之一。有人在看《三国志》时,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晋书陈寿传》中更是直言陈寿和诸葛亮有杀父之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陈寿其人陈寿的师父是谯周,就是那个怂恿刘禅投

  • 浅析《三国志》作者陈寿深沉的故国情怀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陈寿

    读《三国志》,虽说作者陈寿尊奉曹魏为正统,其实,出身于蜀汉的陈寿,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故国情怀。1·一般主流观点认为,陈寿在晋朝为官,晋承魏祚,所以全书只有魏书有本纪,而蜀书、吴书之刘备、孙权皆冠以列传。然而魏、蜀、吴各自成书,互不统属,地位相同,可谓用心良苦。陈寿亡国羁旅,孤危一身,入朝为官,虽

  • 陈寿在三国志中贬低蜀汉官员?理解错误而已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陈寿

    陈寿对诸葛亮是明捧暗黑,如果一上来就说诸葛亮的不对,所以陈寿写的东西没有人会认为这是最低水平,陈寿显然高级黑,首先赞美你一顿炒作,然后拉活一点,陈寿说,你不能,所以很容易混淆是非,陈寿主要玩这个蜀汉的手段也不是一次两次。例如,刘备的其实不是,如果从资本开始到最后跑的成绩输给了曹操。刘备甚至比曹操,刘

  • 《大柒坊》:陈寿亭的爱情观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的约定标签:陈寿

    《大染坊》应该算是一部商战片。男主陈寿亭从一个差点儿被冻死的小叫花子,成长为当年山东印染界的商业精英,其中在商海中的波澜起伏,斗智斗勇可谓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陈寿亭说到自己的媳妇彩芹,很是自豪:我们那叫自由恋爱。陈寿亭的媳妇儿叫彩芹。当年就是彩芹她爹周掌柜的救了这个叫陈六子的小叫花子,并给他起了个大

  • 众说纷纭的“陈寿仇蜀说“,陈寿有没有抹煞诸葛亮的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陈寿

    司马彪在《九州春秋》诋毁"三顾茅庐",《战略》又型塑诸葛亮成好为权术之人。在《九州春秋》一书中,还有负面叙述孔融与诋毁孙吴君臣关系两点,都反映其解读三国史的立场。后者可见陈寿、司马彪叙述孙权、鲁肃面对曹操南征压迫一事时的君臣互动实况差异,《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会(孙)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

  • 失街亭,陈寿父亲受牵连,陈寿有意在《三国志》中贬损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陈寿

    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是公认的水平和价值都比较高的一本文书。在所有的史书中,也只有《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记载是最为详细的。然而一直以来,有人认为陈寿对诸葛家怀有私怨,在文书中故意贬损诸葛亮。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陈寿故意贬低诸葛亮,因为陈家和诸葛家有一段历史渊源:陈寿的父亲当年是马谡的参谋,

  • 除了写《三国志》的陈寿,这些史学家也对三国历史流传贡献巨大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陈寿

    景耀六年(263),随着蜀汉政权的灭亡,此前效力于蜀汉的大臣们也纷纷摇身一变,进入了曹魏、西晋的朝堂。在众多改换门庭的大臣中,此前担任观阁令史的陈寿十分值得注意,因为史学天赋出众、文笔极佳的他即将在搜集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史料的基础上完成大名鼎鼎的《三国志》。作为了解汉末三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三国志

  • 周顗:东晋名人,死于能力不足,典故名流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周顗

    西晋的局势糜烂,起源于八王之乱。这段晋朝王爷之间的内斗,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偌大的西晋,到了最后只剩下东晋一片小小的地方。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晋朝廷似乎是习惯不能忘,依旧热衷于内斗之中。司马睿为了对抗南方门阀与军阀,积极联系南下士人,企图建立自己的势力,可以和新兴门阀们扳一扳手腕。但是,王敦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