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地理“耽误”的郦道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领兵定乾坤

被地理“耽误”的郦道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领兵定乾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晚星文史斋 访问量:2884 更新时间:2023/12/27 20:22:2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别混乱的一个时期。首先是外族大量入侵,导致了晋朝和胡人南北割据的局面,其次是胡人之间也建立了许多政权,彼此混战不休。都说乱世出英雄,放在今天的主角“郦道元”家族中,这句话一点没错。

1、出身显赫

郦道元的父亲郦范,是北魏名将慕容白曜手下的军师,他的才能没得说,打仗的时候能够洞察人心,仅凭一封信就不战而屈人之兵,攻下了南朝宋的肥城。

《魏书·郦范列传》:肥城虽小,攻则淹日,得之无益军声,失之有损威势。且见无盐之卒,死者涂炭,成败之机,足为鉴矣。若飞书告喻,可不攻自伏;纵其不降,亦当逃散。

郦范也因功被举荐为青州刺史,进爵为永宁侯,加冠军将军,兼尚书右丞。

郦道元和父亲的性格完全不同,他的父亲因为精通兵法素来擅长变通取胜,而郦道元待人接物上却“素有严猛之称”。严猛的意思是严厉不讲情面,这并不是说郦道元没有能力,在这方面他的父亲对于自己这位一身书生气,又精通兵法的儿子是相当满意的。

当时的北魏国力强盛,一心谋求着统一全国,这也造就了郦道元想要为国建功的想法。

2、稻武略,样样精通的郦道元

太和十三年,郦道元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永宁侯”,只是按照那时候继承降一级的规定,侯例降为伯。

郦道元入仕的阶段,北魏正发生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这件事情标志着孝文帝决意摆脱鲜卑族的弊端,通过汉化,来增强本国的综合实力。奈何当时鲜卑贵族实力雄厚,朝中相互结党,盘根错节,很难一下子就改变局势。孝文帝此时就想要任用一批锐意进取的年轻人,协助自己实现霸业。

郦道元便恰恰是这批新人中的一员,他在《河水注》中记载: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

他此时的身份是皇帝秘书性质的尚书郎,这个职位虽然官阶不高,却都是皇帝认可的亲信才能担当,一般都是作为自己领导集团一员来培养。

别看他一副书生打扮,实则上是个实力派。

论文:1,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

2,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

论武: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后除御史中尉。

郦道元的行事风格,我们已经介绍过他很“严厉”,因为这份严厉他还发生过三起三落的命运。

第一起、落:因为治理时蛮族过于严厉,被当地士绅联合起来弹劾,并像朝廷请求“请前刺史寇祖礼”。

第二起、落:权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

郦道元那叫一个刚直不阿,眼里是一点沙子都容不得。

当时司州牧、汝南悦(北魏顺帝,一位很有特色的风云人物)宠爱一个叫做“丘念”的男宠,程度到了: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

丘念也是个很会搞事情的主,汝南王把选州官的权利交给他之后,大臣们懂事的就交钱,然后在家等待升迁通知即可,不懂事的那任你清官一世,也是升不了职的。

区区一个男宠,竟如此猖獗,干预起朝廷官员的升迁来了,还无人敢过问。郦道元知道这件事情后,悄悄去查,等待证据确凿就将丘念抓紧了监牢。汝南王岂肯罢休,竟然请出了太后的特赦令出来,强逼郦道元放人。郦道元眼见好不容易抓回来的人又要放跑了,干脆来了个抗旨不遵,将丘念给就地正法了。

这种行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重罪,于是,他又一次被贬了。

第三起、落,也是郦道元生命中最后的光彩了,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打算造反,朝廷便想找使者去安抚。结果和郦道元有仇的城阳王徽素、汝南王元悦都皇帝举荐他去参加这场死亡宴会,郦道元只好临危受命。

只是这一去,他再未归来。

仅以此文,纪念这位因为《水经注》闻名于世的全才,除了地理方面,他还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领兵定乾坤”的杰出存在。

参考资料:《魏书·卷八十九》《北史·列传第十五》

[1]陈桥驿.郦道元生平考[J].地理学报,1988(03):241-249.

标签: 郦道元

更多文章

  • 郦道元:在朝令权贵忌惮,在野著《水经注》成为游记文学典范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郦道元

    至德二年(757),五十七岁的大诗人李白因为出任过永王李璘的幕僚而被判罚流放夜郎国。两年后,朝廷因为关中大旱而宣布大赦天下,自流放以下的罪行全部赦免,此时刚刚行至白帝城的李白欣喜若狂,当即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在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中,李白提到“朝辞白帝”、“千里江陵”、“两岸猿声”等典故,这

  • 北魏“狠人”,郦道元

    历史人物编辑:繁华似锦的妖娆标签: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祖籍范阳涿州(今属河北涿州),后迁居青州,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生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郦绍曾任职后燕濮阳太守,祖父郦嵩任职北魏天水太守,父亲郦范为北魏青州刺史。郦道元少年时期就博览天下奇书,游历淮河南北,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考察风土民情,搜集掌故逸闻,

  • 那个叫做郦道元的男人,选择去死

    历史人物编辑:西府赵王爷标签:郦道元

    北魏时期有个傻书生,明明生来就是人上人,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宁死都不要这些东西。书生出身名门,家族世代功勋,爷爷是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父亲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托祖宗的福,显赫的家世背景给书生带去了诸多便利。不仅年纪轻轻就承袭爵位当上了贵族,还被征召入仕成为了国家干部,当起了皇帝身边

  • 王僧辩:平定羯族叛乱,力挽南梁危局的悲剧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兄弟标签:王僧辩

    王僧辩:平定羯族叛乱,力挽南梁危局的悲剧英雄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这哥儿们的历史存在感真的不强,生在南北朝的末端,又被创业老伙伴给悄没声地做掉了,叫人如何能想得起他?他本是乌丸人的后裔,在同族鲜卑的大熔炉中过得好好的,随着老爹跳槽南朝,追随独眼的湘东王萧绎,凭着智勇兼

  • 陈霸先只有50万石粮,仍拿出30万救济王僧辩,后来为何将他斩杀?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王僧辩

    如果说激荡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画卷中最悲怆的一页,那么期间历时4年的侯景之乱对汉人而言则是至暗时刻。平定侯景之乱的梁将主要有两人,一个叫陈霸先,一个叫王僧辩。陈霸先生于503年,开局只是一介平民,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他最早从乡为里正干起,这是没有编制的,只能算个乡政府的临时工,可他靠

  • 两朝风云陈霸先和王僧辩并肩剿灭侯景,为何会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僧辩

    陈朝是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最后一个王朝,是由南梁名将陈霸先所建立的。陈霸先在建立陈朝之前是南梁的大将,他在侯景之乱中崛起,掌握了南梁的军政大权,为篡夺皇位创造了条件。说到陈霸先篡位称帝,就不得不说他和南梁名将王僧辩之间的恩怨情仇。这两位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将,他们都是在平定侯景之乱中崛起,成为了南梁最

  • 两朝风云盖吴起义派人联合刘宋伐魏,为何刘义隆没响应?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盖吴

    宋文帝刘义隆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好名声,反而因为他元嘉年间多次北伐北魏失败,而留下了“元嘉草草,仓皇北顾”的形象。这形象因为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流传甚广,被很多历史爱好者认为是志大才疏的皇帝。从刘宋的历史来看,刘义隆时代对北魏并非没有一站之力,而是因为多种原因复杂存在,而

  • 盖吴起义为何触怒拓跋焘灭佛?长安的僧人不老实,私藏了不少兵器

    历史人物编辑:方轩标签:盖吴

    啥?听说南朝宋的赋税比北魏少很多?兄弟们,咱们不给北魏打工了,南下去南朝宋给刘义隆打工去。反正都是打工,给谁打工不是打工呢?盖吴起义就是在这种讨论之中,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盖吴是匈奴人,他属于匈奴族的分支卢水胡人。他们本生活在陕西黄陵县附近,由于北魏赋税重,所以盖吴带着一帮人发动了起义。10多万大军

  • 北魏时期的盖吴起义对当时的北魏和刘宋分别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东南史官标签:盖吴

    导读:说道盖吴起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卢水胡这个部族,国仇家恨让盖吴在起义后顺利成章地宣布向南方的刘宋政权效忠。虽然盖运起义仅仅维持了一年,但是也让北魏意识到并适当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而第一次元嘉北伐失败的刘宋,则发起了第二次收复河南的第二次北伐。而与北魏有灭国之恨的卢水胡建立的北凉后裔,远走西域重新

  • 身为梁山元老,功劳很大,却排名倒数第三,晁盖吴用对不起他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盖吴

    梁山第一批元老,是白衣秀士王伦、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旱地忽律朱贵四人,林冲火并王伦后,这仨人因为站队问题,加上不是心腹,所以大聚义时排名靠后。要说他们三个并不算最委屈的,最委屈的当数白胜。尽管他在晁盖的梦中,只是对应北斗七星外的“一道白光”,不过,不可否认,智取生辰纲时,白胜是最关键的一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