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承最后心愿:让邓小平为我主持追悼会,否则把尸体扔荒郊野外

刘伯承最后心愿:让邓小平为我主持追悼会,否则把尸体扔荒郊野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风云 访问量:3031 更新时间:2024/2/23 21:46:03

1986年10月,94岁的刘伯承元帅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

华国锋代表中央赶来探望他,刘伯承撑着虚弱的身体,对华国锋交代了自己最后的心愿:

“我死后只提一个要求,就是要邓小平主持追悼会,否则决不进八宝山,让我的儿子把我的尸体扔进荒郊野外去算了。”

最佳搭档

中央满足了刘伯承的愿望,由邓小平来操办刘伯承的身后事。

邓公心如刀绞,在追悼会上,邓小平郑重地走到刘伯承的黑白遗像前,深深地鞠躬三次,这是他和老战友、老搭档的道别。

后来邓公又在章中写:“伯承久病,死于病痛。在与他共事的几十年时间里,与之建立深厚感情。他的离世,我心难以相信,悲痛万分。”

“刘邓”是一对拆不开的组合,他们曾经携手并肩,创造过解放军历史上的无数奇迹,这样同生共死的战友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

邓公晚年仍时常回忆他和刘伯承共事的岁月。

他们俩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央苏区,时间是1931年。

刘伯承其实比邓小平年长许多,邓公年少求学的时候,刘伯承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参与了讨袁战争,几次身负重伤,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样一个铁血将领,让人很难不崇拜。不过,真正见到刘伯承后,邓公才发现,虽然刘伯承在战场上是猛将军,但他私下里的性格非常忠厚和蔼,是个极为可靠的革命前辈。

当时两人还没有成为搭档,相处的机会也不多,但他们的的确确是互相欣赏的。

正所谓英雄惜英雄,他们都看出来,对方是难得的人才。

1938年,在抗战爆发之后,两人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搭档。

当时,他们在129师一个担任师长,一个担任政治委员。

其实,从表面来看,刘邓两个人差异很大,他们有年龄上的代沟,资历也有高低,性格也并非完全一致,这样两个人,难道不会起冲突吗?

事实上,十三年里,邓公和刘伯承几乎从未产生矛盾,这也正是刘邓大军所向披靡的原因。

邓公对刘伯承评价很高,尤其是在军事指挥方面,刘伯承简直堪称战场上的艺术家。

邓公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他熟谙兵法,博采古今中外军事学术精华,运用于中国的革命战争。他用兵作战最讲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长于出奇制胜,就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因为对刘伯承能力的认可,所以邓公作为政委,始终如一,坚决配合刘伯承的军事行动。

另外,他总是能够让刘伯承的军事方案更加完善。

刘伯承的军事工作,正需要邓公出色的政治工作来配合。

比如说,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展开的高树勋运动,就是邓公的创举。

高树勋本是国民党将领,手握重兵,但是,高树勋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非常不满,双方存在矛盾。

高树勋是国民党十一战区的副司令,如果能把高树勋拉到我们的队伍里,就能为刘伯承接下来的军事作战降低难度。

高树勋

为此,邓公做了两个工作。

第一是调查高树勋的背景,确认了他是佃农家庭出身,本人的革命性很强。

第二是在高树勋表达出想要起义的意愿之后,立刻写信给新四军军长陈毅,让他把高树勋的家人转移,让高树勋没有后顾之忧。

果然,在邓公的努力之下,高树勋顺利起义,并从国民党将领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我军兵不血刃,就打赢了一场仗。

开拓进取

除此之外,邓公也出色的完成了后方建设的工作,让刘伯承有了坚实的后盾。

1942年,因为天灾,部队驻扎的几个村子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地里颗粒无收,军队的补给也成了问题。饭都没得吃了,怎样打仗?

因为这个突发情况,刘伯承和邓小平非常发愁,两人只好熬了几个昼夜,不眠不休地想对策。

最后邓公提了一个办法,既然干旱,就要饮水灌溉,可以修建一条水渠,把山上的水引到山下,解燃眉之急。

情况紧急,不能再拖,邓公和刘伯承敲定方案之后,就立刻投入建设。

然而当时经费和人手都有限,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

邓公想出了以工代赈的办法,他先找到地方政府,费尽千辛万苦,筹措到一笔经费,然后用这笔经费,雇佣当地百姓来进行工程建造。

这样一来,水渠有了足够的劳动力,当地因为旱灾挨饿的老百姓也有了收入来源,一举两得。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邓公又力排众议,咬牙买来了一台测量仪。

同时,为了鼓舞人心,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亲自来到工地上,和大家一起建设。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斗,水渠终于修建完成。

水渠一通,立刻解决了周边的干旱问题。

百姓十分感激地将这件事情编成了歌谣:“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后方稳定了,前线才能安定。1943年,邓公又在后方搞起了大生产,因为那个时候,日军对太行山一带实行了大封锁,加上当地经常遭遇自然灾害,所以闹饥荒成了寻常事。

面对这种情况,邓公和刘伯承深知,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才能走出困境。

所以,邓公开始和大家一起,研究起了种地的窍门。

在百忙之中,邓公抽出时间,和众人一起在太行山的乱石滩进行开荒。

每天早上,当地百姓都能看见邓公挑着担子,手里拿着铁锹,走在前往乱石滩的路上。

另外,邓公还有一个创举,是今天的人们想不到的,他把大量的新型粮食品种引进了太行山。

在人们的印象里,四十年代,人们的生产意识是比较落后的,但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在太行山进行生产建设的时候,邓公曾经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生产器械,又在太行山推广种植了当时产量极高的“金皇后玉米”,让太行山的玉米产量相比于往年增加了一百万石,解决了折磨当地百姓多年的饥荒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的生产效率,邓公还从延安等地请到了不少生产模范,开起了培训班,教农民种地施肥、纺棉纺纱,真正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

很多接触过邓公的人都评价,他是一个非常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对于未知的东西,他乐于挑战。

所以,后来邓公能够当机立断,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尝试,其实也有迹可循。

锐意革新

无独有偶,刘伯承也曾被邓公评价有超前的眼光,有接受新鲜事物的勇气。

刘伯承的超前更多体现在军事上。

早在太行山时期,刘伯承就曾经和邓公谈过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这就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那是个小米加步枪的年代,甚至很多队伍因为条件太差,连一把手枪都没有,手中唯一有杀伤力的武器是简陋的梭镖。

即便是富裕的国民党部队,也并没有做到军队的现代化。他们的部分军队配备上了美式装备,但这也只不过是在配件上超前,从制度上,国民党的落后腐朽甚至隐隐向清朝看齐。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大家根本就不敢想军队现代化这样一个理念。

但刘伯承不仅敢想,而且他还有充分的自信,认为解放军的现代化是历史必然。

而且,刘伯承的确成为了我军现代化的先锋人物。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便收集了大量苏联、美国的资料,来学习他们先进的军队建设经验。

刘伯承总结,军队要现代化,要提高战斗力,就要建好基础,在保证人才基数的前提下,才能建造出高楼大厦。

所以,刘伯承指出,在部队里进行军事教育是必须的,教育应该成为军队的战略任务。

出于这个目标,刘伯承在建国之后,立刻给中央递交了书信,要求辞去现有的职务,让自己去建设一所陆军大学。

为了新中国这所军事学院,刘伯承真可谓呕心沥血。当时他年事已高,因为早年间战场上受的伤,所以右眼看不见,左眼也严重视力衰退,身体状态很差。

但他却没有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病痛,他强撑着,用自己勉强还能看见的左眼,拿着一把放大镜,一点一点去研究军事学院所需要的军事资料,短时间内阅读了上百万字。

这样强的工作量,让刘伯承的视力进一步恶化,但陆军大学的基础终于建设好了。

对刘伯承而言,只要这所学校能够发展,哪怕付出自己的健康也在所不惜。

所以,刘伯承和邓公,他们表面上有很多不同,但精神内核是相似的。

他们都是极其富有创造力,同时对国家人民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 这样两个人,能成为半生知己,一点都不奇怪。

这样两个人配合在一起,也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关于他们一起经历过的故事,也许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而最难忘的,当然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功在千秋

1946年夏天,国民党撕下了和平的面具,决定对解放区发起进攻。情况紧急之下,我党决定调整战略,将大别山作为主要的突击方向,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大别山本身就靠近敌人的心脏,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而这个任务,交给刘邓大军来完成,他们的行动,关乎我军的生死存亡。

出发之前,主席下达命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而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为了完成组织的托付,刘伯承和邓公率领大军,于当年6月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黄河。

敌人大惊失色,立刻调集主力进行回援。

刘伯承和邓公面对危机,紧密配合,于8月到达淮河。

敌人紧随其后,甚至已经追上了我军的后队。为了保障大军的安全,刘伯承亲自拿着竹竿,探测水深,确保可以渡河之后,刘伯承立刻下达了命令。

也是机缘巧合,没想到,我军刚刚渡过淮河,水位便忽然上涨,将数万敌军挡在了淮河对岸,为我军又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生存时间。

8月27日,刘邓大军成功进入大别山区。

然而,成功到达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在于,如何在陌生的大别山站稳脚跟。

我军虽然经历了几场胜利,完成了总体的战略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损失也极大,部队死伤惨重,战士们对于接下来的行动,难免产生动摇。

并不是战士们革命意志不坚定,实在是因为,大别山区长期被敌人占据,群众基础不强,周边敌人虎视眈眈,生存环境也十分恶劣,对所有人而言,这都是个巨大的考验。

关键时刻,还是要靠刘伯承与邓公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刘邓在来到大别山之后,为了防止消极情绪蔓延,于是迅速在全军展开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战士们明确目标,坚定信念。

同时,他们又亲自带领战士们到附近的村庄走访调查,协助当地百姓进行土改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牢了当地的群众基础。

群众是我军生存壮大的基石,当我军在大别山的群众路线成功之后,蒋介石就不能轻易动摇我们的战略布局了。

当然,最要紧的,还是打胜仗。对于我军挺进大别山这件事情,蒋介石简直心急如焚,很快,他就针对大别山,展开了频繁的军事活动。

但是,刘伯承、邓小平通过出色的指挥,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

我军先是在麻城歼灭敌方一个营,随后乘胜追击,在柳子港歼灭敌人一个旅。

最后又转到李家集镇,将驻守在这里的敌军全部歼灭。

三次胜利,引起了全中国的关注,国民党高层为之震动。

而大别山的民众欢呼雀跃,载歌载舞。

国民党在大别山盘踞多年,对百姓敲骨吸髓,而百姓又无力反抗,只能四处逃亡。如今解放军来了,终于给老百姓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这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不管再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国民党不过是一群纸老虎。

因此,三次胜利令大别山军民上下一心,军心迅速恢复。另外,通过邓小平的一系列后方生产运动,军队缺衣少食的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解决,胜利已经不远。

往事历历在目,多年之后新中国成立,刘伯承和邓公虽然不再是战场上的搭档,但依然可以携手建设新中国。在另一个战场上,他们依然是常胜将军,是新中国的长城。

作为战友,能够一起看到新中国成立,是最幸福的事情。

但是,人生在世,也总会迎来道别的时刻。

无论是刘伯承还是邓小平,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都时常回忆起关于战争年代的那些故事,时常惦记对方。

那些艰苦的,充满血和泪的日子,恰恰也是他们一生中的骄傲。

参考资料:

人民网《刘邓大军如何站稳大别山》

广安日报《刘邓之间亲密无间,难以分开》

邓小平《悼伯承》

标签: 刘伯

更多文章

  • 刘伯承平生“最得意”的事:长征中,用六只船渡过了三万红军!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35年5月,长征途中,刘伯承随先遣第3营行动,一起伪装成国民党军,星夜兼程,强度急行军160里,于3日抵达金沙江边的皎平渡。刘伯承了解敌人已下令烧掉一切渡船之后,当机立断,命令先遣连攻敌人之不备。当晚,红军猛扑江岸,占领了渡口,夺取了仅存的两只船,把红军一个排送到江北岸。敌军还摸不着头脑,红军便

  • 鏖战中原,敌13个旅包围刘邓大军,反被刘伯承率部包围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47年8月蒋介石的黄河阵被击破后,在四五个月中,他极力挣扎,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到11月,他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已经完全失去主动权,大厦将崩了。战场从黄河被迫南移,他只有全力保住中原这一条路了。于是,国共争夺中原成为了重点,首先是大别山。蒋介石对大别山逐次增加兵力,纠合了33个旅,由白崇禧指挥,

  • 刘伯承逝世后,有人建议照顾其后人,邓公却当即拒绝,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刘伯

    1947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即:决定由刘邓大军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计划,将战火从解放区引到敌人内部。这一决定在当时相当大胆,也极为重要,因为此后大决战的序幕正式拉开了。而作为挺进大别山的主角刘邓二人,也广为人知。然而,关于这两位军事家的故事,很多人只停留在“刘邓大军”这个词汇上,对他

  • 刘伯承寻找失联部队遇险,与日军演了一场空城计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37年10月,日军两个师团沿正太路进犯,一部兵力从正面猛攻娘子关,一部兵力由河北、山西边境的侧鱼镇沿正太路南侧大道西犯,向娘子关实行迂回进攻。几万国民党军阻挡不住,纷纷败退。娘子关告急!刘伯承率八路军129师决定绕到进攻娘子关敌军的侧后,寻机歼敌。娘子关东南,由侧鱼镇通向平定城的公路上,有个七亘

  • 西游:唐僧超度刘伯钦老父的事实,揭开了西游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江明月好标签:刘伯

    唐僧师徒在如来的策划下轰轰烈烈地搞了一次西游大秀,让人们牢牢记住了大乘经书的重要性,为释家收揽了大批信众。而如来之所以让唐僧来取经,明面上的理由是为了南赡部洲众生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一个不断积累恶业没有受到释家光辉照耀的地方。而大乘经书可以劝人为善,净化恶业,为南赡部洲带来光明。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 抗战中,刘伯承为什么爱打伏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八路军129师,打了日军许多漂亮的伏击战,如广阳伏击战、七亘村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韩略村伏击战,等等,威震敌胆。刘伯承为什么爱打伏击战呢?1942年,刘伯承指挥八路军129师,在反“扫荡”作战中,攻占敌据点29处,破坏铁路40余里,炸毁火车3列、汽车27辆。反

  • 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建议:去湖南打游击,若实行,结局则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的时候,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关于起义和撤退的具体计划,就是他负责拟定的。值得一说的是,关于起义军的去向,参谋团中曾经有过争论。刘伯承主张把起义军开到湖南去,到那里去打游击,并进行土地革命。但是,多数人拥护中央的方针: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求得到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

  • 皇室之间也有好兄弟,东平王刘苍与汉明帝的手足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鹏说穿衣搭配标签:刘苍

    很多时候,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往往各种手段频出。最后,得到胜利的皇子,还会狠狠打压失败的那些兄弟,能流放的流放,能杀掉的直接处死。这样恶劣的竞争环境,导致皇子之间很难有好的感情。当然,也有部分皇子之间关系很好,比如汉明帝和东平王刘苍。汉明帝刚刚即位,就封好兄弟刘苍为骠骑将军,权力超越三公。不久之后,

  • 刘赐曾推荐刘秀招抚河北,使刘秀得以成就帝业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刘赐

    光武帝刘秀本是一介农夫,他之所以能创建东汉帝国并统一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其中他的族兄刘赐对他的帮助不可小视,正是在他的推荐下。刘秀才得以前去招抚河北,并打下了成就帝业的基础。刘赐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跟更始帝刘玄、光武帝刘秀属于同族同宗。王莽篡汉后对六十宗亲尽力打压,地方

  • 刘旦为何连续两度造反,因为他有五大理由,认为皇位是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刘旦

    汉武帝的皇三子刘旦,在刘弗陵当了皇帝以后,一直心中不服,两度造反。尽管刘弗陵多次饶恕他,但他依然不消停。那么,刘旦为什么那么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才是皇位继承人呢?在刘旦看来,他造反当皇帝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首先,刘旦是当时汉武帝儿子中的老大。尽管他排位老三,但是由于汉武帝的老大刘据已经在“巫蛊之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