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承平生“最得意”的事:长征中,用六只船渡过了三万红军!

刘伯承平生“最得意”的事:长征中,用六只船渡过了三万红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冠任 访问量:2502 更新时间:2024/1/27 14:43:32

1935年5月,长征途中,刘伯承随先遣第3营行动,一起伪装成国民党军,星夜兼程,强度急行军160里,于3日抵达金沙江边的皎平渡。

刘伯承了解敌人已下令烧掉一切渡船之后,当机立断,命令先遣连攻敌人之不备。当晚,红军猛扑江岸,占领了渡口,夺取了仅存的两只船,把红军一个排送到江北岸。

敌军还摸不着头脑,红军便控制了渡口两岸,而且无一人伤亡。

控制了渡口后,没有船,红军仍然休想过金沙江。刘伯承下令找船。还算运气好,一共找到了六只船。中央军委立即下令成立渡江指挥部,以刘伯承为司令,统一指挥全军渡江。

若干年后,刘伯承回忆起强渡金沙江之事说:

“红军之渡金沙江,为自离江西以来最险要亦最得意之事。”

刘伯承为什么觉得此事为平生一大“最得意”的幸事?

这不仅是夺取金沙江是一个奇迹,而随后三万红军靠着六只船渡过金沙江,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奇迹。

金沙江两岸,为高山峻岭,除几个渡口外,均为悬崖绝壁。金沙江水流喘急,风声很大,站在江边听不见对岸的呼喊声。南岸是泊船处是沙滩,北岸都是悬崖,悬崖内凿有一条100米长的孔道,并有山洞,船到北岸即泊于悬崖内的孔道口,渡客便由孔道内走入东边关卡通过,上山而去。

由于金沙江水流喘急,红军无法架设浮桥。可刘伯承只搜集到六只船,大的可渡30人,小的可渡11人。因水流太急,船只每小时只能来往三四次。而红军全部人马多达三万,几乎都要从此渡河。六只破船,三万人马,金沙江又这样骜不驯,要在追敌赶到之前全部渡过金沙江,谈容易!

刘伯承这个渡江司令责任之重可想而知,然而,他却靠着六只船成功地在两天内把三万红军全部渡过了金沙江。谈及这次渡江,干部团团长陈赓后来说:“红军之渡金沙江而仅凭此六只破烂之船,国人未目睹此或不信之。但事实红军确仅仅靠这六只破船以渡江。”

三万红军之所以能如此从容渡江,最大原因,是由于蒋介石和滇军中了主席的声东击西、调虎高山之计,故红军有充裕之时间渡过全部人马。而且全部渡过两天之后,追军才到,所以掉队落伍者亦极少。但另一原因,则因红军之渡河技术,刘伯承有极好的组织。

在渡河时,如果组织不好,三万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就翻江中,而船只稍有损失,就要延长渡河时间,影响整个红军渡江。而刘伯承的组织能力,在渡金沙江中体现出来,简直是一绝。

为了顺利、有序渡河,刘伯承下令:

一、一切渡河部队均须听命于渡河司令部。各部队按到达江边的先后顺序,依次渡河,不得争先恐后。在未到江边前沿,就宣布渡河纪律。

二、部队到江边时,必须停止,不能走近船旁,必须听号音前进。而且每一空船到渡口时,依船之能渡多少人,即令多少人到渡口的沙滩上,预先指定先上哪一只船,渡船编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表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能一路纵队上船。

三、每船除船夫,尚有一船上司令员,在船中秩序必须听命于这个司令员。红军中军团长、师长渡河时,亦须按次上船,听命于渡河司令部,不稍违背。

四、渡河中,红军的人、枪由船渡金沙江,但是,船上不准载运马匹。渡河时,命马夫弃马鞍,拉住马口索坐在船尾,使马站河边。船离岸时,岸上派人执鞭驱赶着马,马便跟在船尾游泳过江。

除了红军的秩序外,刘伯承同时又组织好了船夫。

第一天,船夫只有18人,后增加至27人。船夫之所以能增加,刘伯承除派干部进行宣传发动外,还给于他们高工资。每一日夜,给船夫工资现洋五元,一天进食六次,每次都吃猪肉。而刘伯承和红军干部每餐都只吃青豆。

经过两天部分日夜强渡,三万红军全部渡过了金沙江。然后,流鼻血下令毁掉船只。船只为当地彝家领袖金土司所有。刘伯承下令每条船补偿现洋30元。

刘伯承用六只船,在金沙江渡过三万红军,创造了一个奇迹。几十年后,刘伯承还说:“红军渡过金沙江,未掉一人一马,诚趣事也。”——难怪他本人不引以为“最险要亦最得意之事”。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刘伯承指挥三万红军强渡金沙江的详细细节。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第一名。

标签: 刘伯

更多文章

  • 鏖战中原,敌13个旅包围刘邓大军,反被刘伯承率部包围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47年8月蒋介石的黄河阵被击破后,在四五个月中,他极力挣扎,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到11月,他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已经完全失去主动权,大厦将崩了。战场从黄河被迫南移,他只有全力保住中原这一条路了。于是,国共争夺中原成为了重点,首先是大别山。蒋介石对大别山逐次增加兵力,纠合了33个旅,由白崇禧指挥,

  • 刘伯承逝世后,有人建议照顾其后人,邓公却当即拒绝,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夏目历史君标签:刘伯

    1947年,中共中央作出了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即:决定由刘邓大军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计划,将战火从解放区引到敌人内部。这一决定在当时相当大胆,也极为重要,因为此后大决战的序幕正式拉开了。而作为挺进大别山的主角刘邓二人,也广为人知。然而,关于这两位军事家的故事,很多人只停留在“刘邓大军”这个词汇上,对他

  • 刘伯承寻找失联部队遇险,与日军演了一场空城计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37年10月,日军两个师团沿正太路进犯,一部兵力从正面猛攻娘子关,一部兵力由河北、山西边境的侧鱼镇沿正太路南侧大道西犯,向娘子关实行迂回进攻。几万国民党军阻挡不住,纷纷败退。娘子关告急!刘伯承率八路军129师决定绕到进攻娘子关敌军的侧后,寻机歼敌。娘子关东南,由侧鱼镇通向平定城的公路上,有个七亘

  • 西游:唐僧超度刘伯钦老父的事实,揭开了西游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江明月好标签:刘伯

    唐僧师徒在如来的策划下轰轰烈烈地搞了一次西游大秀,让人们牢牢记住了大乘经书的重要性,为释家收揽了大批信众。而如来之所以让唐僧来取经,明面上的理由是为了南赡部洲众生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是一个不断积累恶业没有受到释家光辉照耀的地方。而大乘经书可以劝人为善,净化恶业,为南赡部洲带来光明。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 抗战中,刘伯承为什么爱打伏击战?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率领八路军129师,打了日军许多漂亮的伏击战,如广阳伏击战、七亘村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韩略村伏击战,等等,威震敌胆。刘伯承为什么爱打伏击战呢?1942年,刘伯承指挥八路军129师,在反“扫荡”作战中,攻占敌据点29处,破坏铁路40余里,炸毁火车3列、汽车27辆。反

  • 南昌起义时,刘伯承建议:去湖南打游击,若实行,结局则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的时候,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关于起义和撤退的具体计划,就是他负责拟定的。值得一说的是,关于起义军的去向,参谋团中曾经有过争论。刘伯承主张把起义军开到湖南去,到那里去打游击,并进行土地革命。但是,多数人拥护中央的方针: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求得到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

  • 皇室之间也有好兄弟,东平王刘苍与汉明帝的手足情

    历史人物编辑:小鹏说穿衣搭配标签:刘苍

    很多时候,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往往各种手段频出。最后,得到胜利的皇子,还会狠狠打压失败的那些兄弟,能流放的流放,能杀掉的直接处死。这样恶劣的竞争环境,导致皇子之间很难有好的感情。当然,也有部分皇子之间关系很好,比如汉明帝和东平王刘苍。汉明帝刚刚即位,就封好兄弟刘苍为骠骑将军,权力超越三公。不久之后,

  • 刘赐曾推荐刘秀招抚河北,使刘秀得以成就帝业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刘赐

    光武帝刘秀本是一介农夫,他之所以能创建东汉帝国并统一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其中他的族兄刘赐对他的帮助不可小视,正是在他的推荐下。刘秀才得以前去招抚河北,并打下了成就帝业的基础。刘赐是西汉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跟更始帝刘玄、光武帝刘秀属于同族同宗。王莽篡汉后对六十宗亲尽力打压,地方

  • 刘旦为何连续两度造反,因为他有五大理由,认为皇位是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刘旦

    汉武帝的皇三子刘旦,在刘弗陵当了皇帝以后,一直心中不服,两度造反。尽管刘弗陵多次饶恕他,但他依然不消停。那么,刘旦为什么那么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才是皇位继承人呢?在刘旦看来,他造反当皇帝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首先,刘旦是当时汉武帝儿子中的老大。尽管他排位老三,但是由于汉武帝的老大刘据已经在“巫蛊之祸”中

  • 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荐太子最终造反的燕王刘旦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刘旦

    汉武帝是西汉在位最长(五十四年)、寿命最长(享年七十岁)的皇帝,不过他一生子嗣并不是太多,总共有六个儿子,这在有子嗣的帝王中是比较少见的。要知道他的父亲汉景帝一生共有十四个儿子,哥哥中山靖王更是夸张到拥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和他们相比汉武帝六个确实不多。虽然只有六个儿子,但是这六个儿子却个个让汉武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