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滕王阁序》相信大家都读过,几乎是通篇用典,没点文化水儿,还真读不懂。
今天,大鹏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句所用的历史典故。
句中的徐孺,就是东汉名士徐稺(稺,同稚),字孺子,江西人,有“南州高士”之誉。
他这个人很有个性,一边读书一边种地,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食物,坚决不吃。
现在很多大老板出于食品安全考虑,也有这方面的爱好,自己种菜,自己养鸡,自己吃。
但当时的徐稺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主要是因为家里穷,不劳动就没有饭吃。
因为徐稺为人恭俭义让,周围的邻居都佩服他的品德,所以被世人推崇为“人杰”。
国家多次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回绝。他认为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东汉名士陈蕃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汉桓帝的近臣,被贬到豫章任太守。
陈蕃一到豫章,连官衙都没进,就带人直奔徐稺家,想请他出来署理功曹一职。
徐稺很过意不去,就去府衙拜见陈蕃了一次,最终还是辞掉了任命。
尽管如此,俩人还是成了好朋友,素不喜接待的陈蕃还特意为徐稺准备了一个专座。
徐稺来了,就把专座摆出来,促膝长谈。徐稚一走,马上把专座挂起来,别人谁也别想坐。
这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所说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
原来陈蕃接待徐稺的那个专座,就是一张榻。这是一种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后来徐稺又被任命为太原郡太守,但他认为“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仍不肯出山。
虽然徐稺没有应诸位公卿的征辟,但是他始终不忘领导的知遇之恩。举个例子:
徐稺曾经被太尉黄琼所辟召,等到黄琼去世后归葬江夏郡时,徐稺不远千里前去祭拜。
出发之前,徐稺在家亲手做了一只烤鸡,把绵絮浸满酒,然后晒干,再用棉絮把鸡裹好。
路上没钱,他便沿途为人磨镜。因为价格公道,手艺又好,挣的钱比种地多多了。
徐稺长途跋涉,来到黄琼墓前,用水浸泡棉絮当酒,把烤鸡摆上去当菜,再献上一斗米饭。
然后,洒酒于地,在墓前大哭一场。祭祀完毕,徐稺就走了,也没有与黄家人说自己是谁。
一时间,前来吊祭的众人议论纷纷,这到底是谁呢?咱也不认识啊!招呼不打一声就走了。
名士郭泰等人听说之后,怀疑是这个人是徐稺,便派能言善辩的茅容骑着马前去追赶。
追上之后,茅容与徐稺一起吃饭聊天,说说种地的事尚可,一谈时局政事,徐稺就闭口不言。
临别时,徐稺对茅容说:“替我谢谢郭泰,大树将倒,不是一根绳子能够系住,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呢?”
茅容回来告知郭泰,郭泰感叹道:“谨拜斯言,以为师表。”又称徐稺“其智可及,愚不可及也”。
后来郭泰的母亲去世,徐稺也不远千里前往吊祭,并在庐前放了一捆青草,然后离开了。
众人很奇怪,不知是什么意思。郭泰说:“这是徐稺啊。诗云: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没有德行承受啊。”
徐稺大约亡于汉灵帝初年。徐稺死后,后人对其仍推崇有加,成为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魏文帝曹丕在代汉建魏前,搞了一个表彰,就将徐稺列为二十四贤之一。
徐稺的故里也形成了祭徐的传统,历代郡守往往也是先祭拜徐稺,再进城办公。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