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杀大将王恢,不是因为马邑之围的失败,而是防止外戚干政

汉武帝杀大将王恢,不是因为马邑之围的失败,而是防止外戚干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逻辑文化历史 访问量:1001 更新时间:2023/12/27 14:11:15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是汉朝的大敌,汉国北方的巨大边患。汉高祖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反击匈奴,最后被匈奴打得大败,还必须贿赂匈奴的后才得以脱身,后来历代的汉朝皇帝都采取忍辱退让的方式,主要是当时汉朝的国力确实不及匈奴,不得不采取的委曲求全的手段。

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增强了不少,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开拓进取的皇帝,所以不愿意再对匈奴采取以往退让的手段,而决定采取强势出击的方法,以此彰显大汉朝的国力。当时的王恢就是汉武帝重用的将领,由他来主持对匈奴的反击战。当时王恢综合了30万大军,几乎把汉朝能够动的军队全部都动用了,准备在马邑这个地方隐诱匈奴的主力入侵,最后将匈奴的主力完全歼灭在这个地方。

匈奴后来确实也上了当,匈奴单于伊稚斜带着匈奴的主力杀到了马邑这个地方。不过一句古话说的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匈奴方面还是发现了不对劲,而匈奴是以骑兵为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机动能力强,所以很快就逃走了,汉朝准备的几十万大军的铁桶阵基本上等于做了无用功。要知道一次性动用几十万大军,这几乎是耗费了当时汉朝的整个国力,所以这样一场大的行动最后无功而返,自然是有人需要对此承担巨大的责任,而且这个责任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

作为当时的主将,王恢自然是这个承担责任的第一人选,所以汉武帝当时就将他下到了监狱。话说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当时的汉武帝又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皇帝,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得非常的决绝,因此引起了王恢巨大的恐惧。因为王恢在这件事情上的失败,确实也足够他掉脑袋,而汉武帝又表现得那么无情,让王恢感觉到大事不妙,恐怕脑袋要搬家。事实上汉武帝当时还是比较器重王恢的,并没有打算杀着他,只不过在朝堂上,他必须得表现出那种铁面无私的感情出来,这次失败又必须给臣民一个交代,所以暂时只能委屈王恢。

但是王恢不是汉武帝肚子里的蛔虫,并不知道汉武帝真正的想法,所以在感觉大事不妙的情况下,他派儿子重金贿赂当时的丞相田蚡救自己。而田蚡再去求她的姐姐王太后,这一下子就要了王恢的命。虽然王太后是汉武帝的母亲,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但是汉武帝也不能容忍他们这么干。从汉朝开国之后,外戚就是朝廷中一种相当不安定的因素,而汉武帝作为一个强势的皇帝,自然不能容忍外戚对朝政的干预。当时田蚡虽然作为外戚还担任了丞相这样的重要职位,但事实上被汉武帝打压排挤,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权力,与之前的丞相相比,事实上是比较弱势的。

而王恢父子这个时候居然恳求田蚡去救自己的命,那等于触犯了汉武帝的逆鳞,所以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把王恢给杀掉了。所谓君心难测,恐怕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之前王恢非常受汉武帝的器重,但是一旦王恢触犯了不该触犯的东西,汉武帝也很快果断的杀掉了他。

标签: 王恢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汉高祖直到汉武帝,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的实力已经足够与匈奴一战,大行令(即大鸿胪,省部级)王恢极力主张停止与匈奴和亲,兴兵征讨,以获得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议:匈奴现在对汉朝没有戒心,可以

  • 王恢支持刘彻讨伐匈奴,为何反而被刘彻下狱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王恢

    征讨匈奴,将西汉的军事实力推到巅峰的境地,这是汉武帝刘彻一生最大的功绩。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彻推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也受到了朝廷内部大量官员和贵族的强烈反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支持刘彻北伐匈奴,反对和亲政治的官员凤毛麟角。大行令王恢是最早反对和亲并支持刘彻打仗的官员,一度受到了

  • 盘点史上十大反王第九位——绿林军领袖王匡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王匡

    朝政混乱的西汉末年,汉室外戚中出了一位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完人,王莽。此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威名极盛,被天下人视为“周公再世”。这位再世周公最终在公元八年篡汉称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的开国太祖,并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改革计划。这位被天下人寄予厚望的王莽,因为他的种种奇怪行为,比如把土地矿山

  • 杀戮迷雾:论胡母班与王匡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王匡

    针对最近更新频率降低的问题,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一句:胖咪一贯笔耕不辍,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写作与发布频率。读者朋友如果想看胖咪的最新文章,搜索“胖咪”或“胖咪三国史”的名字,在其他主流平台便可以看到。我爱大鱼,我也爱读者朋友。以下进入正文。胡母班是汉廷执金吾,替董卓充当说客,游说关东诸侯,遭河内太守王匡

  • 河内太守王匡,大义灭亲的英雄,为何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王匡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内太守王匡,为何被杀?故事还得从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说起。河内太守王匡跟袁绍曹操这些人一样,本来都是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混饭吃的少壮派。当时宦官跟豪门大族为代表的党人,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王匡袁绍这些人都是党人集团里头的少壮派,

  • 闲聊强汉(十六)张良并未替刘邦招揽韩信,韩信的推荐人是夏侯婴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分队兮兮标签:夏侯婴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公认的三大功臣为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和韩信。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经典篇章,被改编成多种文化艺术产品,受到后来人的追捧。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事实的改编和演绎,也有的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创作。比如张良化妆成道士潜入咸阳城招揽韩

  • 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他们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后确实都是狠人,两个人对待功臣,一般都是杀杀杀。但是,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要杀掉,夏侯婴就在不被杀的之列中。大家都知道,夏侯婴是刘邦的车夫。但是,若是你小看了一个车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像刘邦这种称王称霸的人,不是随便选一个人,就能去当他的车夫的。若是当他的车夫,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

  • 夏侯婴不仅有责任心还反对刘邦易储,故而得到刘邦夫妇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雉针对诸如韩信、彭越这样的异姓王和一些列侯还是比较狠辣的,所谓异姓也就“异心”,所以刘邦夫妇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像杀猪屠狗一样处理他们。所以,异姓王是一类处境尴尬的功臣,刘邦视他们为“外人”,而从丰沛出来的乡亲自带三分亲切感,所以被刘邦当作自家人。既然是自家人不用说都受到了优待,个个乌鸦变成

  • 曹参夏侯婴被封为功臣,这二人实至名归,都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夏侯婴

    中国历史上搞分封的封建朝代,只有西汉,西晋,明朝。西晋这个朝代仅仅存在了半个世纪,统治黑暗让人提不起来。西汉跟明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布衣出身,他们分封诸侯的时候,往往会慎重一点。刘邦前期封了许多异姓王,但没过多久被他一一剪除。在这些功臣当中,也曾有被封侯拜相的,刘邦时代曾经有过。第一:第一次封侯的功臣当

  • 典故“滕公佳城” 夏侯婴掘地得一石棺,棺上铭文曰:滕公葬于此

    历史人物编辑:晓惊娱标签:夏侯婴

    西汉有个开国功臣叫夏侯婴,由于功勋卓著,被封为汝阴侯。因曾担任滕令奉车,俗称滕公。给刘邦当了不少年的御用司机。有一次夏侯婴驾车疾奔,眼瞅着要到东都门了,突然这匹马来了个急刹车,差一点儿没把夏侯婴给扔出去,也就是夏侯婴技术好。那匹马也不知道犯啥轴呢,在原地又是踢腿,又是朝天嘶鸣,还用蹄子不停地在地上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