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恢作为“马邑之围”提出者,汉武帝为何非杀不可?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提出者,汉武帝为何非杀不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林利说历史 访问量:729 更新时间:2023/12/25 20:47:41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主题之一,战争的胜利或失败都关系着一个朝代的前途命运。而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在他的带领之下汉朝将匈奴彻底的赶出河套平原,而在汉武帝前期有一场战役叫做“马邑之围”,是一场企图将匈奴主力军完全消灭的军事行动,然而却失败了。

王恢作为负责截断匈奴大军后勤的将领,遭到了汉武帝的问责,那么为何参与马邑之围的将领这么多王恢却被汉武帝杀了,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提出者,要承担失败的责任

自从汉高祖白登山之围后,汉朝对待匈奴的政策一直是以“和亲”为主,希望以此来缓和双方的关系,给汉朝以休养生息的时间。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的综合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据《史记·平淮书》当中记载称“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在国富民强的背景之下,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一直谋划着对匈奴出击,希望彻底将匈奴消灭,完成西汉王朝历代皇帝都没有完成的伟业。汉武帝向全国征集灭匈计策,而王恢就是献出“马邑之围”计策的关键人物。

当时马邑有人商人叫聂壹,他向王恢建议以马邑城作为诱饵吸引匈奴主力,最后在围而歼之,王恢向汉武帝献计,并且力排众议,担保马邑之围的成功,汉武帝同意了这一个请求。

然而天不遂人愿,汉朝劳师动众三十万,最终无功而返,据《史记》党中记载“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马邑之围的失败,不仅仅提高了凶你的警惕,进一步恶化两个关系,而且还兴师动众耗费无数。作为计谋发起者的王恢自然要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王恢畏战不前,错失良机

如果是王恢作为马邑之围的发起者要承担失败的责任,但是却罪不至死,而王恢在马邑之围当中的表现可以说让汉武帝极为愤怒。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而王恢在当时作为屯军将军,领军三万人,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切断匈奴大军的后勤供应。

匈奴单于发现自己中计之后,仓皇而逃,天下人都将目光焦聚在王恢身上,希望他可以建立奇功。

让世人大跌眼镜的是王恢非但没有出击匈奴,切断其后期供应,还畏战不前,眼睁睁的将匈奴大军放出中原,错失了大好良机。更为让汉武帝恼火的是王恢在事后辩解称自己自己兵力不足,恐怕损失巨大,作为马邑之围的发起人,在实际战场上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汉武帝怎么可能对王恢不动杀心。

杀一儆百,树立对匈奴抵抗到底的信心

从上面王恢的所作所为来看被判处死刑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汉武帝时期有一项规定,如果当时的官员犯了死刑,只要缴纳一定数量的金钱就可以免于一死,

“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按道理说王恢作为当时西汉朝廷的高官,在对匈奴政策上与汉武帝保持一致,都主张武力进攻匈奴,以绝后患。

除此之外,多年为官征战沙场的王恢应该攒下了不少的身家,花钱逃死罪可以说是举手之劳罢了,然而为何王恢最后非但没有官复原职,反而被汉武帝执意杀死?

原因在于汉武帝需要在将领心中树立起坚决抵抗到底的信心,对于匈奴绝不手软。汉武帝继位之初,朝廷上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占据上风,而汉武帝作为坚决的主战分子,对于匈奴是恨之入骨。

而王恢虽然在朝廷上与汉武帝保持一致,但是在战场上却畏缩不前,事后还振振有词到敌军过多,恐有损伤。王恢的这一个态度在汉武帝看来就是对匈奴闻风丧胆,如果不严厉的惩罚王恢,必然会在军队将领当中埋下怯战的种子,这样一来又何谈消灭匈奴,平定天下。

贿赂宰相蚡,引起帝王猜忌

汉武帝执意要杀死王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就是王恢贿赂了田蚡,希望田蚡可以帮助自己逃过这一次大难,然而这恰恰加重了汉武帝的杀意。纵观汉武帝一朝,曾经有过十三位宰相,然而得以善终的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汉武帝逼死。

由此可见,汉武帝为人权利欲望极重,是一个遵从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皇帝。而田蚡作为外戚宰相,在当时权力极大,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汉武帝的猜忌。

据《史记》当中记载武安侯田蚡的权势称:“武安侯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

田蚡的所作所为早就引起了汉武帝的猜忌,只是碍于是自己亲舅舅的情面不好下手罢了,然而王恢求田蚡免死的行为,在汉武帝眼里分明就是不将其放在眼里,数罪并罚,王恢死罪难逃。

总结与思考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的主要谋划者,在汉武帝时期本应该是仕途通畅,飞黄腾达的,然而马邑之围却是王恢死期的起点。汉武帝执意杀死王恢,一方面是要向天下人做交代,马邑之围的失败必须由王恢来承担责任,畏战不前,武帝用他来杀一儆百,树立坚决抵抗的信心。最后王恢也是触动了汉武帝心中的“逆鳞”,数罪并罚,王恢必死无疑。

标签: 王恢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杀大将王恢,不是因为马邑之围的失败,而是防止外戚干政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王恢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是汉朝的大敌,汉国北方的巨大边患。汉高祖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反击匈奴,最后被匈奴打得大败,还必须贿赂匈奴的王后才得以脱身,后来历代的汉朝皇帝都采取忍辱退让的方式,主要是当时汉朝的国力确实不及匈奴,不得不采取的委曲求全的手段。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增强了不少,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开

  •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汉高祖直到汉武帝,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的实力已经足够与匈奴一战,大行令(即大鸿胪,省部级)王恢极力主张停止与匈奴和亲,兴兵征讨,以获得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议:匈奴现在对汉朝没有戒心,可以

  • 王恢支持刘彻讨伐匈奴,为何反而被刘彻下狱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王恢

    征讨匈奴,将西汉的军事实力推到巅峰的境地,这是汉武帝刘彻一生最大的功绩。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彻推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也受到了朝廷内部大量官员和贵族的强烈反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支持刘彻北伐匈奴,反对和亲政治的官员凤毛麟角。大行令王恢是最早反对和亲并支持刘彻打仗的官员,一度受到了

  • 盘点史上十大反王第九位——绿林军领袖王匡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王匡

    朝政混乱的西汉末年,汉室外戚中出了一位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完人,王莽。此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威名极盛,被天下人视为“周公再世”。这位再世周公最终在公元八年篡汉称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的开国太祖,并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改革计划。这位被天下人寄予厚望的王莽,因为他的种种奇怪行为,比如把土地矿山

  • 杀戮迷雾:论胡母班与王匡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王匡

    针对最近更新频率降低的问题,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一句:胖咪一贯笔耕不辍,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写作与发布频率。读者朋友如果想看胖咪的最新文章,搜索“胖咪”或“胖咪三国史”的名字,在其他主流平台便可以看到。我爱大鱼,我也爱读者朋友。以下进入正文。胡母班是汉廷执金吾,替董卓充当说客,游说关东诸侯,遭河内太守王匡

  • 河内太守王匡,大义灭亲的英雄,为何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王匡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内太守王匡,为何被杀?故事还得从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说起。河内太守王匡跟袁绍曹操这些人一样,本来都是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混饭吃的少壮派。当时宦官跟豪门大族为代表的党人,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王匡袁绍这些人都是党人集团里头的少壮派,

  • 闲聊强汉(十六)张良并未替刘邦招揽韩信,韩信的推荐人是夏侯婴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分队兮兮标签:夏侯婴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公认的三大功臣为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和韩信。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经典篇章,被改编成多种文化艺术产品,受到后来人的追捧。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事实的改编和演绎,也有的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创作。比如张良化妆成道士潜入咸阳城招揽韩

  • 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他们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后确实都是狠人,两个人对待功臣,一般都是杀杀杀。但是,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要杀掉,夏侯婴就在不被杀的之列中。大家都知道,夏侯婴是刘邦的车夫。但是,若是你小看了一个车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像刘邦这种称王称霸的人,不是随便选一个人,就能去当他的车夫的。若是当他的车夫,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

  • 夏侯婴不仅有责任心还反对刘邦易储,故而得到刘邦夫妇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雉针对诸如韩信、彭越这样的异姓王和一些列侯还是比较狠辣的,所谓异姓也就“异心”,所以刘邦夫妇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像杀猪屠狗一样处理他们。所以,异姓王是一类处境尴尬的功臣,刘邦视他们为“外人”,而从丰沛出来的乡亲自带三分亲切感,所以被刘邦当作自家人。既然是自家人不用说都受到了优待,个个乌鸦变成

  • 曹参夏侯婴被封为功臣,这二人实至名归,都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夏侯婴

    中国历史上搞分封的封建朝代,只有西汉,西晋,明朝。西晋这个朝代仅仅存在了半个世纪,统治黑暗让人提不起来。西汉跟明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布衣出身,他们分封诸侯的时候,往往会慎重一点。刘邦前期封了许多异姓王,但没过多久被他一一剪除。在这些功臣当中,也曾有被封侯拜相的,刘邦时代曾经有过。第一:第一次封侯的功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