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临终前说:“后悔没有用快通的计谋,却被我儿女给骗了。”这不是天堂吗!''七年前,韩信灭魏,伐赵,擒燕,伐齐。还打败了项羽大将的20万楚军,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军人地位。又请汉王刘邦封为齐王,可谓春风得意。但他没有接受蒯通提出的将世界一分为三的提议。韩信有什么顾虑?如果那个时候就做决定,岂不是死路一条?
1.世界的趋势
虽然项羽在与刘邦的交锋中依然不处于劣势,但韩信在北方的举动,让楚国失去了大半盟友。北起燕赵,东攻齐国,南断楚粮道,西遇荥阳的战略构想,威力可见一斑。
三面夹击的项羽压力山大,派吴奢游说韩信。吴舍从个人得失的角度给出了三个理由:
1、汉王的目标是吞并天下,他不会容忍割地和王位,齐王的头衔也不会长久。
2、刘邦的诺言不守信用,是个奸诈之人。今天给你的东西明天可能会收回。
3、楚汉相争,你要想一想,什么对你有利?
而韩信的荣华富贵,全都来自于刘邦,“汉王赐我将军玺,赐我数万人,脱我衣,推我食,听我言,故我到此。
……夫人对我深信不疑,我极不祥,虽死不易,多谢项王来信!”
二、快通的攻略
吴涉是敌营的说客,显然是为项羽谋利。韩信手下的将领和官员大多是刘邦派来的旧人,蒯通是为数不多的新人之一。
攻打齐国前,郦食其游说齐王天广成功,韩信停止了进军。蒯通及时指出,汉王并没有下令停止进攻。郦食其虽然牺牲了,但也让韩信登上了齐王的宝座。
他仔细分析各方情况后,根据以下几点,向韩信提出了三点方案:
1、如今楚汉相持,难分高下。韩信是决定双方成败的关键。
2.百姓疲倦凄惨,怨声载道,只有韩信才能平息战乱,恢复天下太平。
3、依托现在的地位,楚汉并存,形成三分天下,凌驾于对方之上的天赐良机。
对于蒯通的计策,韩信还是不敢忘恩负义。蒯通用耳熟能详的张耳和陈羽的故事说服了韩信。
两人在平民时代是生死之交,却在利益的驱使下反目成仇。而韩信的功勋如此之大,已经和汉王的利益发生了冲突。韩信一听,有些犹豫。
数日后,蒯桐见韩信仍不知所措,便催促他速战速决。但是韩信不忍心背叛汉王,而且以他的功绩,汉王终究不会继承他的爵位。
换个方式,快通离开了。
3.快通没看到的
1.韩信只有军队的使用权
曹参、关婴、周勃、樊哙都在韩信手下,但他手下的将领大都效忠于刘邦。韩信没有自己的权力,现在是经理,不是董事长。公元前204年,城皋之战后,刘邦轻而易举地闯入了韩信的军营,一举夺走了韩信的兵权,这在没有知情人的帮助下是无法避免的。这件事发生在蒯通出谋划策之前,他没有理会。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后,刘邦故技重施,再次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表明韩信部下对刘邦忠心耿耿。离开刘邦后,韩信孤身一人。
2、韩信独立,必树敌四面楚歌
刘邦在东,项羽在南。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与另外两方相比,无论是在人才还是物质保障上,都会处于劣势。
北面是韩信打败的赵国和燕国。赵王张儿是刘邦任命的,很早就投靠了刘邦,忠于刘邦。燕国也投降了汉王,他不会倒向韩信。
齐国也不稳定。田王室在齐国有着庞大的势力。在韩信兵的威势下,他们要么逃,要么蛰伏。
3.韩信得偿所愿
韩信求名,刘邦拜将后,韩信一连串的惊天大捷闻名于世。韩信要占便宜,自己都已经是齐王了,还能有更多!韩信该有的都有了,再怎么挣扎也得不到,反而有可能失去。所以,出卖刘邦没有任何好处。
总结:
韩信的快通之计可能会得逞一时,楚汉可能会暂时收兵,但韩信不是政治家,成败不仅仅由军事来决定。刘邦在人才储备、经济实力、后勤保障、动员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已经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最终将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完成国家统一。韩信只是怎么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