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为何刘彻反将其升为第一

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为何刘彻反将其升为第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国学的秘籍 访问量:4632 更新时间:2024/1/19 6:17:33

汉武帝亲政后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彻底掌握西汉朝廷,并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过程中刘彻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贵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调往长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贱的平民。这些人进入朝廷后组成了刘彻执政的班子,为西汉走向兴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在这些来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孙弘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位。他是西汉第一位未封侯先拜相的官僚,打破了刘邦立下的先封侯后拜相的惯例。他不但让儒家学说替代黄老学说成为朝廷的主要政治派系,也为西汉的强盛起到了重大作用。

公孙弘在汉武帝时代的丞相中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不仅仅是因为他开先河的任职顺序,更是因为他年近七十才进入朝廷为官,却在短短数年间做到了丞相的高位。这种情况在汉武帝时期是很罕见的,也是不太符合刘彻的用人风格的。刘彻喜欢用年轻人,对于几十岁的老朽向来是非常排斥的。公孙弘多次求官而不受重用,等到刘彻亲政时已经年逾七十。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公孙弘求官的对策被认为平平无奇,主持的官员将其列为下等。但刘彻看了公孙弘的对策后却强行升为第一,并直接召见后将其任命为博士。

刘彻如此重视公孙弘,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看来是难以置信的。一个垂垂老矣的老朽,凭什么能够让骄傲的汉武帝如此看重呢?公孙弘的才华的确是非常出色的,但却多次求官而不受重用,这说明他与当时的西汉朝廷是格格不入的。对于这样的官员,对策被列入下等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这样的对策根本不会送到皇帝面前,朝廷主持选拔的官吏自己就把公孙弘打发了。因此很多人感到疑问,是什么让刘彻主动提出召见公孙弘,并将其任命为博士?要解答上述问题,还是要从公孙弘的人生经历,和刘彻面临的政治局势说起。

公孙弘是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家,以主攻《公羊传》的理论出名,从他拜相才拉开了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古代政坛的序幕。他大半生蹉跎岁月,一直在晚年遇到刘彻亲政才得以施展才华。他出生很早,在汉高祖刘邦时代,与汉文帝名臣贾谊同年。但他却没有贾谊的运气,前半生都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早年的时候干过狱吏、养过猪、也因为通晓《诗经》和《尚书》而闻名郡国。到了四十余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春秋》,又专门向汉景帝时的博士胡毋生请教《公羊传》。这段时间公孙弘都在家中奉养后母,并没有出仕朝廷。

当时年逾六十的公孙弘被推荐到长安,因为学问出众而得到了官职。他奉命出使匈奴,但因为出使结果不符合刘彻的心意,被刘彻认为没有才能。公孙弘因此称病,被免官后回乡。公孙弘在家赋闲数年,等到刘彻亲政后再次被郡国推荐到长安。公孙弘本不愿意去了,但因为名声太大,在地方官僚的多次劝说下,还是前往长安求官。他这次求官的对策依旧评价不高,本来都准备地打道回家了,却突然被刘彻召见。这次刘彻反而很看重公孙弘,不但将其对策提拔为第一,还授予了官职,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的。

从公孙弘求官的过程来看,很显然是与其人生的背景息息相关的。早年他以儒家的《诗经》和《尚书》出名,但汉文帝刘恒却喜欢刑名之学,于是他的学问在当时不流行,无法得到重用。等到刘彻第一次招揽儒家时,也是他刚刚即位和窦太后争权之时。此次争权以刘彻的失败而告终,推崇儒家的卫绾窦婴田蚡先后被罢官,刘彻用的王臧、赵绾等人还被窦太后处死。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公孙弘自然得不到好的结果。公孙弘奉命出使匈奴,不论结果如何,都不可能受到朝廷的重用。刘彻当时说公孙弘无能,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了他。

但这次求官公孙弘并非一无所得,至少他在刘彻心中留下的位置。刘彻亲政后再次招揽各国儒家人才,公孙弘求官立刻得到刘彻赏识,这与他上次出使匈奴的事情不无关系。公孙弘的对策被评为下等,如果没有刘彻特别关照,根本不可能被送进宫中,还被提升为第一。刘彻如此拔高公孙弘,可见是对其非常重视,也是非常肯定的。对于公孙弘出使匈奴的事情,很可能是刘彻为了保护他而故意贬低,避免其被窦太后打击报复。现在窦太后已死,窦氏和王氏外戚集团退出朝廷,对于公孙弘这样的人才,刘彻自然可以放心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孙弘在对策中,写出了刘彻想要的内容。他在对策中提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对于刘彻非常关键。其一是君王的威信问题,威信不佳则政策难以推行。其二是用人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政策执行力的问题。他认为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君王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戴,完成上古圣王的业绩。这个理论在当时并不稀奇,其实就是儒家民本主义的那一套,所以测评的官吏认为平平无奇,给公孙弘的对策打了下等。可这些东西正好与当时刘彻想做的事情吻合了,于是被刘彻所看重。

当时刘彻刚刚重新掌握政权,窦氏和王氏的外戚都被踢出朝廷,西汉正是开始重新发展的时候。此时刘彻自然想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形成自己的领导班子,这样才能把他的雄才大略贯彻下去。但是在朝廷中还是有不少窦氏和王氏提拔的官员,这些官员有的支持黄老学说,有的反对刘彻打压外戚和勋贵,在各种环节阳奉阴违,让刘彻的政策推行很困难。刘彻招揽四方的儒家学者,就是想要替代这些不合意的官员。但是想要替代这些官员,推行自己的政策,必然要有一套合情合理的方法和原则,而公孙弘在对策里写得正好是这些。

从整个过程看,公孙弘当时虽然年迈,但对汉朝朝廷政治的走向把握得非常清楚。他知道刘彻亲政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建议对刘彻有利。可以说这篇对策的内容可能不新奇,但这点把握政局的能力却体现出了公孙弘可以做宰相一样的素质。公孙弘的对策不仅解决了刘彻当前面临的问题,还让刘彻看出了他政治能力卓越的一面。刘彻当时正是人才欠缺的时候,又要排挤朝廷中外戚和勋贵派系的官员,公孙弘正好符合刘彻用人的要求。刘彻重用公孙弘,既得到了卓越的人才,又能够摆脱外戚和勋贵的掣肘,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公孙弘的年迈也是刘彻重点考虑的一项,因为刘彻不希望再次出现窦婴、田蚡这样的强势丞相。西汉的丞相权力很大,不仅主持国家大政,而且还能干涉军队事务。如果公孙弘是年富力强的丞相,刘彻就会担心他垄断朝政成为权臣,让自己的皇权再度被架空。公孙弘年纪老迈,即便赋予再大的权力,也难以坐到独霸朝政,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党羽。可以说公孙弘当丞相的几年,就是刘彻从青年人成长为政治家的几年。等到刘彻在政治上成熟了,完全掌控了朝廷的大政,也就不需要公孙弘这样的老臣保驾护航了。

可以说刘彻选公孙弘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也体现出他作为年轻政治家的精明。作为刚刚亲政的皇帝,要彻底掌控朝廷,面对朝堂中的老油条,没有一点手段是不行的。公孙弘的出现不仅帮刘彻解决了驾驭朝堂的问题,还能够让刘彻彻底放心,可以说是上天赐给他的人才。对于这样的人才刘彻非常重视,公孙弘也迅速在朝廷中崛起,不到十年就坐上了丞相的高位。而刘彻扶持以公孙弘为代表的下级官员进入朝廷,也给原来的外戚勋贵集团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使得朝廷权力处于互相制衡的态势,更有利于刘彻发挥他作为皇帝的权威。

标签: 公孙弘

更多文章

  • 公孙弘:低能力的权臣,如何在英明的领导手下混?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公孙弘

    在社会上,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昏君、有庸主、有明君。虽然跟着庸主没有什么前途,但是跟着这些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什么压力。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明君,那肯定是要干大事业的人,对身边的人要求也非常高,遇上一些刻薄寡恩的,要是你的能力不符合他的要求,分分钟会要了你的命。比如汉武帝就是这么个人,

  • 公孙弘上书为博士设弟子,为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公孙弘

    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般来说,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产生科举制度的时期,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武帝时期独尊

  • 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

  • 汉朝宰相公孙弘大器晚成,60岁走人仕途,他为何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动静标签:公孙弘

    一定听说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人们一定听说过将自己大半辈子都很穷。72岁时,受到周文王赏识,姜子牙成为宰相。后来,姜子牙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封为齐王。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很多。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60岁时当上了官员,最后当上了首相。虽然他的成就不如姜子牙,但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

  •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他到底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挺奇特的,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家乡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别看他穷困潦倒,名声却在外,汉武帝时期,曾经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

  • 从放猪到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公孙弘

    北宋司马光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便是取自《史记》,也是成语“公孙布被”的来源。“公孙”是指汉武帝的第六任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被称为“布衣丞相”,“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

  • 石庆圣吐槽:台下那帮人不懂体育,他们笑的是搞体育的脸皮可真厚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萌宠配音标签:石庆

    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和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杨鸣以及周琦和郭艾伦近日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在节目当中双方纷纷吐槽对方的成绩也引起了中国足球和中国男篮各界人士的不满,在范志毅吐槽完中国男篮之后王仕鹏就站出来表示了抗议。王仕鹏认为范志毅何必揭中国男篮的伤疤在伤口上撒盐,这一点都不好笑,令人感到气

  • 石建馬字写错 怕皇帝杀头 汉武帝看着6匹马 故问几匹 石庆 我数给你看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石庆

    汉朝时期,万石君石奋对人恭顺恭敬,谨言慎行,待人接物极其谦和有礼貌。他在官场上虽然一路顺风,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谨守对人恭敬顺从。他也如此教育他的四个儿子如此。所以,就算石家子孙文不成,武不就,也都各个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万石君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郎中令。有一次,书写奏章不小心把写错了一个字,当时没有

  • 公孙贺为救儿子,向汉武帝请命抓捕此人,人抓到了,汉武帝: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西西拉货哥标签:公孙贺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估计什么事情都肯做,公孙贺的儿子因为擅自挪用1900万钱,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主动请缨捉拿此人,汉武帝同意了,结果呢,人是抓住了,可这个家伙居然诬陷追捕他的公孙贺一家以巫术诅咒汉武帝,而汉武帝还真信了,结果公孙贺一家被灭族。汉武帝那么这个人谁?汉武帝为何要抓他呢?

  • 魅力陕西行|彬州市访苻坚、公孙贺墓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公孙贺

    从陕西彬州市的开元寺塔广场出发,驱车沿塔身后紫薇山盘山而上,车行不久便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陕西人称其为“塬”。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水口乡的前秦皇帝——苻坚墓,而路上我们首先遇见了另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公孙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一带)人,乃胡人后裔,其父曾任陇西太守,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