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独善其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醉轻弦V 访问量:4343 更新时间:2024/1/19 1:52:42

武帝朝更换丞相十分频繁,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里,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除了托孤丞相田千秋以外,剩下的十二位,七位被免职,三位自杀,三位被杀。被免职的七位丞相中一位被斩首,一位被吓得精神崩溃而亡。

武帝统治期间,大臣们都知道官不好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到了武帝统治后期,朝廷要提拔一位大臣做丞相,大臣是一边哭一边磕头求饶。

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能够登上三公之一丞相的高官求之不得,但是对于帝朝的官员来说做宰相犹如上刑场那般痛苦,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丞相,而公孙弘却是个例外,他做了六年丞相,活了八十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那么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善终呢?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到武帝器重?

公孙弘今天山东寿光人,出身低贱,年幼时在自己家乡监狱里当差,后因触犯汉代律法丢了工作,为了维持生计,公孙弘到海边放猪,此时的公孙弘已经四十岁了,他不甘心做个猪官,决定走读书这条路,俗话说只要肯努力,铁杵也能磨成针,公孙弘四十岁开始读书,学习《公羊春秋》,而且学有所成。

公孙弘在自己的家乡是出了名的大孝子,非常孝顺他的后母,汉代非常重视孝道,众所周知武帝崇尚儒学,在思想上主要采取儒家的“孝治”。

建元元年(前140)十月,这一年公孙弘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老人,武帝下诏全国凡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向朝廷推荐人才,因为公孙弘在家乡淄川国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很快就被当地政府推荐给了朝廷。经过重重筛选,公孙弘脱颖而出,成为汉武帝的博士,自此开始步入仕途。

公孙弘为官期间仕途不顺,他以体弱年老为由辞去官职。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下令选拔人才,公孙弘再次被推选,他的对策荣获第一名,随后武帝召见了他,公孙弘虽已经是70岁的老人,却是一表人才,武帝也是外貌协会,他对仪表堂堂的公孙弘非常满意,并再次任命他为博士。

公元前126年,公孙弘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后来武帝觉得他谦让有礼,提拔他做了丞相。

公孙弘为什么能够得以善终?

第一、投君所好

众所周知汉朝在武帝朝之前崇尚的是道家学说,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笃信黄老之术,武帝即位之初大推儒学惹恼了窦太后,窦太后将朝中大臣全部换血,换成自己的亲信。武帝刚即位没有实权,也只好顺着祖母的意愿。窦太后去世以后,武帝开始亲政,儒家学说成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武帝为什么要推崇儒术?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它告诉后世的皇帝只用法家会亡国,但是搞专制又离不开法家。

汉代的法律基本上承袭秦制,汉武帝为了规避法家带来的政治风险,采取“外儒肉法”的统治策略,即表面上推崇儒术,实际上实行的是法家那一套,武帝无非是用儒家的仁义给法家的严酷披上温柔的外衣,通俗的讲就是挂羊头卖狗肉。

武帝一生都在强化中央集权,法家讲究专制最适合封建帝的统治,公孙弘在监狱里做办事员时,他清楚汉代的皇帝就是要搞中央集权,尤其汉武帝,所以他学习《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强调的是国家大一统,公孙弘表面上尊儒,实际上却按法家的那套办事,这正好符合汉武帝的心意,武帝非常欣赏他。

还是应了那句话,想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就要了解领导的心理,做到投其所好才是关键。

第二、懂得察言观色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公孙弘七十四岁任副宰相之职,他年长于多数官员,在年纪上来看,社会阅历丰富的公孙弘都可以做汉武帝的爷爷了。

公孙弘第一次任博士时,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回来后公孙弘向武帝汇报工作,武帝听后非常不满意,认为公孙弘没有什么才能,公孙弘善于观察君主的喜怒哀乐,没有等到被炒鱿鱼,他就以年老体弱为由,辞官回家。

公孙弘官复原职后,显得格外狡猾,一次他与汲黯开会商讨事情,俩人意见达成一致后跑去见汉武帝,见到领导以后,公孙弘什么意见也没有了,站在旁边一句话不说,等着汲黯先发表意见,汲黯为人耿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公孙弘在旁边仔细观察武帝的反应,发现武帝脸色不对,对他们商量好的意见不满意,公孙弘立即临阵倒戈反过来反驳汲黯的意见,把汲黯气得不行。

后来公孙弘一直采用“见风使舵”的方法讨领导的欢心,每次他的意见总是能够被武帝采纳,而汲黯却得不到武帝的赏识,为此汲黯吃了公孙弘不少亏。

第三、随机应变能力强

公孙弘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让汲黯非常看不惯,他觉得公孙弘虚伪狡诈,一点也不诚实。一次汲黯当着大臣和武帝的面揭发公孙弘,他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意思是齐国人向来虚伪狡诈,我们每次与汲黯商量好的事情,等到奏明皇帝时,他却临时背叛,为人一点也不忠诚。

汲黯说完大家都直勾勾盯着公孙弘,场面非常尴尬,武帝听后也非常吃惊,便问公孙弘怎么回事,公孙弘回答:“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懂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懂我者认为我不忠诚。

公孙弘回答非常巧妙,往往事情不要做过多的辩解,越辩解越糟糕,反而会适得其反。武帝听后不但没有责怪公孙弘,反而觉得汲黯为人处事太过于严谨苛刻,小肚鸡肠,还是公孙弘豁达大度一些,做人嘛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后来汲黯又一次当着大家的面弹劾公孙弘,公孙弘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汲黯是一位难得的直言谏臣,武帝听后越发觉得公孙弘忠厚大度,更加信任公孙弘。

可见公孙弘情商高,而且非常狡猾,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化解危机,不仅博得武帝的信任,他的种种做法还让武帝觉得他为人恭敬谦让,为此武帝升任他做丞相,并封平津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在丞相任上寿终正寝,享年80岁。

标签: 公孙弘

更多文章

  • 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从某

  • 公孙弘清正廉明,第一奸臣的帽子为何放在他头顶?此人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公孙弘

    奸臣,大家都众所周知的,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的一个因素。对于奸臣,人们的心中都是非常痛恨这些人的,毕竟没有什么诚信可言,身居高成次的奸臣也是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丞相了,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有。甚至有些过分的朝代一连设置好几个丞相呢,不可谓不强大呢。但也不是每一个丞相都是一位尽职

  • 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为何刘彻反将其升为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亲政后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彻底掌握西汉朝廷,并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过程中刘彻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贵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调往长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贱的平民。这些人进入朝廷后组成了刘彻执政的班子,为西汉走向兴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在这些来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孙弘是在

  • 公孙弘:低能力的权臣,如何在英明的领导手下混?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公孙弘

    在社会上,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昏君、有庸主、有明君。虽然跟着庸主没有什么前途,但是跟着这些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什么压力。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明君,那肯定是要干大事业的人,对身边的人要求也非常高,遇上一些刻薄寡恩的,要是你的能力不符合他的要求,分分钟会要了你的命。比如汉武帝就是这么个人,

  • 公孙弘上书为博士设弟子,为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公孙弘

    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般来说,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产生科举制度的时期,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武帝时期独尊

  • 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

  • 汉朝宰相公孙弘大器晚成,60岁走人仕途,他为何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动静标签:公孙弘

    一定听说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人们一定听说过将自己大半辈子都很穷。72岁时,受到周文王赏识,姜子牙成为宰相。后来,姜子牙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封为齐王。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很多。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60岁时当上了官员,最后当上了首相。虽然他的成就不如姜子牙,但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

  •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他到底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挺奇特的,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家乡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别看他穷困潦倒,名声却在外,汉武帝时期,曾经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

  • 从放猪到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公孙弘

    北宋司马光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便是取自《史记》,也是成语“公孙布被”的来源。“公孙”是指汉武帝的第六任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被称为“布衣丞相”,“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

  • 石庆圣吐槽:台下那帮人不懂体育,他们笑的是搞体育的脸皮可真厚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萌宠配音标签:石庆

    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和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杨鸣以及周琦和郭艾伦近日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在节目当中双方纷纷吐槽对方的成绩也引起了中国足球和中国男篮各界人士的不满,在范志毅吐槽完中国男篮之后王仕鹏就站出来表示了抗议。王仕鹏认为范志毅何必揭中国男篮的伤疤在伤口上撒盐,这一点都不好笑,令人感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