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汉武帝一生用了13位宰相,大多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长盛不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吕晶晶 访问量:1474 更新时间:2024/1/19 3:10:54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

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

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

从某一个角度,这世界上有三种人,有的人一生糊涂,有的人一生清醒,有的人半路清醒,而公孙弘就是这种人。

公孙弘,字季,公元前200年出生,出生在齐地菑川,后来入朝为官,因为这个字跟高祖皇帝的字一样,被视为僭越冒犯,于是改成次卿。

有一个就比较有意思的事,就是历史上关于公孙弘有很多成语典故,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后来者居上,燕见不冠,齐人多诈,如发蒙耳,东阁待贤,三馆待宾,宁逢恶宾,字值百金,长倩赠遗,削竹抄书等十个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比公孙弘本人还要出名。

关于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就在在文中陆续的讲解,这样会更有意思。

公孙弘年轻的时候,和普通的青年一样,并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和志向,只想找个挣钱养家而已,虽然公孙弘喜欢读书,也并没有很出色,只不过比普通人好上那么一点,所以,公孙弘并没有从事文官工作,而是随便找了个狱卒的工作干着。

后来在做狱卒的时候,因为犯了罪被开除了,具体犯什么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孙弘的额工作丢了,只能到社会上随便找个工作户口,于是公孙弘就找到了一个放猪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养猪是为了供给猪肉,所以养猪一般都是圈养,放养还是头一次听说,而且还是放猪,因为放猪比较自由,所以公孙弘就在放猪的是时候读书,慢慢的公孙弘的书越读越好,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

公元前179年,诸吕之乱结束,刘恒被推上皇位,刘恒上位之后,就广招天下有才能的人,于是公孙弘就被推荐了上去,汉文帝刘恒封公孙弘为博士。

公孙弘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只要有个工作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于是在朝廷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在朝廷刮起腥风血雨的时候,公孙弘还是在读书,这一读又是好多年。

渐渐地公孙弘因为被朝政影响,开始在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公孙弘找到了《春秋公羊说》,按照其中的思想,公孙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且将书中的理论和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仔细揣摩。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公孙弘始终默默无闻,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公孙弘就是这样不温不火的性子,就像公孙弘经历的那样,如果狱卒能一直做下去,公孙弘就不会去放猪,如果不是因为被推荐做了博士,公孙弘可能就会一直放猪。

从公孙弘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出来,公孙弘早期,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公孙弘根本无所谓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

但是公孙弘为什么能够突然清醒呢?

因为挫折。

来自汉武帝的挫折教育。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向诸位皇帝一样,开始广招天下英才,年已六十退休在家的公孙弘,再一次被推荐给汉武帝,这一次汉武帝让公孙弘做一个直言相谏的文官。

不久就派给公孙弘一个任务,就是这个任务成为了公孙弘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个任务是什么呢?

汉武帝派公孙弘出使匈奴,要求和谈。

这时候,公孙弘接到任务的想法还停留在例行公事上,并没有结合当时的局势,想过,汉武帝想要一个什么结果,匈奴想要一个什么结果,所以可想而知,这次,公孙弘带回来的结果,并没有令汉武帝满意。

而且还让匈奴占了便宜,匈奴要求和亲不说,还索取了更多的金银财宝。

因此汉武帝对公孙弘勃然大怒,认为公孙弘不过是个迂腐的读书人,将公孙弘罢免。

要知道公孙弘是因为经过多次的推荐,才入朝为官,公孙弘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受人敬仰,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的羞辱。

可想而知,汉武帝将公孙弘的贬黜,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于是公孙弘痛定思痛,有针对性的潜心读书,研究各国之间的关系和政治,更加深刻的研究《公羊说》。

十年之后,汉武帝完全地掌握了朝政,对朝廷官员进行大换血,也是再次面对天下,招揽有才能的人,而公孙弘再再再一次的被举荐给朝廷。

也许是对汉武帝罢黜之事心有余悸,这一次公孙弘明确地拒绝了这次推荐,并说明了曾经被罢免的事,但是没有拒绝成功,还是被朝廷召回了,这一次,公孙弘已经七十岁了。

当公孙弘来到长安之后,汉武帝正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迷惑不解,于是向公孙弘提出天人感应的问题,没想到公孙弘的回答令汉武帝十分满意,当庭封公孙弘为金门待诏。

就这样公孙弘从被罢免之人,一跃成为汉武帝的宠臣。

汉武帝为什么宠信公孙弘呢?

因为公孙弘懂得将儒学与治国政策相结合。

董仲舒虽然提出了天人三问,三纲五常等儒家新思想,但是董仲舒的思想过于新潮,还没有办法被世人接受,应用在实际中,而公孙弘历经三朝具有丰富的见识和透彻的理论知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于是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称赞。

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要知道当时汉朝采用黄老之学,修养生息的治国政策,这个治国思想已经百姓和王公大臣的心中根深蒂固,历经几代人了,一时之间,汉武帝想要将儒学改为治国要略,大家一下子还没有办法接受和理解。

而公孙弘却能够理解并执行,这在汉武帝看在十分难得,就像众多的狗狗在一起奔跑,只有哈士奇能跟你玩到一块去,公孙弘就相当于汉武帝的知音。

所以,汉武帝开始宠信公孙弘,君臣二人开始打配合。

君臣二人遇见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现代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汉武帝为了恢复交通,收复西南地区,于是花费数万人和经费来修这条路,也没有修好。

汉武帝就想派人去看看怎么回事,于是就派了公孙弘前去打探。

结果公孙弘过去了之后,发现西南地区做工的人十分艰苦,很多人活活累死了,公孙弘对此非常痛心,于是回来就反对汉武帝修路。

但是汉武帝什么人啊,为了达成目的,汉武帝不太在乎民生疾苦,于是没有太理会公孙弘。

虽然公孙弘对自己的自己的命令不满意,但是汉武帝却认为公孙弘体恤百姓,于是更加看重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做事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站立场,很多文官多很多事物,有非常明确的立场,一旦触及就据理力争,而公孙弘作为文官却很少这样。

估计是岁数大的缘故,公孙弘对很多事物都看得很淡,很多政事汉武帝问过公孙弘的看法,公孙弘大多时候就会将这件事的利弊以及所产生的影响,跟汉武帝讲清楚,让汉武帝自己做判断。

所以,公孙弘即使做一个直言相谏的文臣也很少触怒汉武帝。这既是明哲保身,也是因为公孙弘年纪大了的缘故。

大家想想,老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阅历丰富,所以显得很从容。而公孙弘在文帝登基的时候就在朝为官了,而且公孙弘只比汉文帝刘恒大三岁,历经三朝,很多事情早就看透了,所以遇见事和纷争显得格外淡定。

人生中总有一段时间,让我们想要和老人对话和讨教,汉武帝估计就处在这个时刻。

经过汉武帝对公孙弘一年的观察,认为公孙弘虽然年迈,但是没有老迈之态,十分健康,最重要的是,可能是老了脑子反而清楚了,再加上公孙弘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所以对时政,总是有很透彻的看法,能够一眼看出汉武帝做事的出发点。

公孙弘入朝为官不过一年,就升迁为左內史。

左内史,是汉武帝六年的时候,设置的官职,负责治理长安都城,分为左右內史,以左为主官。

就在公孙弘做

左內史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公孙弘知道汲黯偏颇,便经常在汉武帝召见汲黯之后,求见汉武帝,公孙弘为什么这么做呢,其实就是耍心眼,因为汉武帝每次见汲黯之后,都会将汲黯的问题和看法,再次询问其他大臣的看法,为汉武帝做参考和判断。

于是公孙弘为了凸现自己,总是抢在汲黯见过汉武帝之后求见,这样公孙弘刷脸和表现的机会就多了。

不仅如此,公孙弘还经常出尔反尔,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些文臣为了自己的建议能够被汉武帝采纳,就召集了一些小团体,集体向汉武帝建议一件事,因为人多,看起来比较令人信服。

但是公孙弘就比较异类,他总是当面答应了一起说,见到汉武帝之后,却会看着汉武帝的脸色,改变了主意,顺着汉武帝说话。

汲黯是一个多刚的人啊,当然忍不了公孙弘这样的做法,于是当庭指责公孙弘“齐地的人不说真话,非常谄媚狡诈”。

于是“齐人多诈”这个成语产生了。

汉武帝将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公孙弘,就是想看看公孙弘的能力到底如何,值不值得堪当大任,结果做了几年恭顺的政绩斐然,汉武帝就将公孙弘提拔为御史大夫。

公孙弘就这样上位了,上位之后,公孙弘的政绩虽然很好,但是也做过几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公元前126年,江湖中出现了游侠领袖一样的人物,还招收门徒,这就相当于建立门派,因为门派之间总有纷争,习武之人擅长逞凶斗狠,所以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命案。

影视剧终究是影视剧,不会像电视剧里一样,杀了人一点事情都没有,有朝廷法度在,就不会任由杀人者逍遥法外。

于是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事件,有个门派的门人也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或是为门主出头,或是邀功请赏,反正就是将门派掌门人的仇家给杀害了。

这件事虽然是门人擅自行动,跟门主没有关系,但是公孙弘却说,这个掌门人虽然不是自己杀人,但是他纠结江湖人士形成规模,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力,且还寻衅滋事,造成不良的影响,怎么看这件事都是对社会和国家有害处的,应该判处他大逆不道之罪。

或许是因为汉武帝也认为,这些人侵害了汉朝的威严,认为公孙弘讲得很对,就将这个门派掌门人给杀了。

一代掌门人就这样,因门人连累,被公孙弘冤杀。

这件事情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公孙弘是站在社会和国家的角度考虑的,所以对汉武帝来说,非常贴合汉武帝的视角,一般臣子是做不到,用这样的胸怀看事情的,一来阅历不够,二来,没有捍卫皇室的那种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残酷之心。

所以,从这件事看来,汉武帝之所以宠信公孙弘,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公孙弘就遇见了这样的人还产生了两个典故。

汉武帝有个发小叫汲黯的,为人嫉恶如仇,对公孙弘非常看不惯,因为汲黯和公孙弘政见不和,又推崇黄老之学,所以对公孙弘辅助汉武帝弘扬儒学非常不赞同,逮到公孙弘的毛病就告状,但是公孙弘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将汲黯当成小孩子脾气。

公元前124年,原丞相薛泽被免职,丞相一职空缺出来,汉武帝认为满朝文武只有公孙弘懂得汉武帝的想法,而且公孙弘的能力也强,于是就任用公孙弘为丞相。

汲黯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就评价说,陛下任用臣子,就像在堆柴火,后面拾到的柴火,反而要堆在上面了。

暗示汉武帝,不念旧情,汉武帝对此哭笑不得。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后来者居上”这个成语。

因此,公孙弘从一届狱卒,一跃成为了汉朝丞相,公孙弘就此发迹。

公孙弘发迹之后,原来的老乡,就过来投奔,这位老乡本以为公孙弘做了高官,有钱了,一定会丰厚的款待自己,没想到公孙弘的吃穿用度还和贫穷时一样没有改变,并且还用粗茶淡饭招待自己。

于是这位老乡逢人就抱怨说,公孙弘虚伪做作华而不实。因为公孙弘平时太过低调,所以一有关于公孙弘的小道消息就传扬得特别快,很快这位老乡的话iu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

汉武帝也不禁怀疑,公孙弘总是能够和自己想到一块去,是不是虚伪的讨好自己呢,于是经过观察打消了这个念头。

但是这件事还是对公孙弘造成了影响,公孙弘不仅感叹到,宁愿遇到坏的客人,也不愿遇到老朋友。

有句老话是这样讲的,一个人在发迹之后很难和贫穷时的朋友再见面,因为贫穷的朋友从头到尾都见证了你曾经最卑微,脆弱的过去,你如今风光无限,他却见过你痛哭流涕的灰暗过去,轻易便能个刺痛你的心,心怀不轨者还能用你的过去遭污你,这样的人,也太讨厌了。

于是这个故事就产生了一个典故,宁逢恶宾。

公元前121年,公孙弘在做了几年丞相之后,死在了工作中,享年79岁。79岁这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高龄了,汉朝很多男性的寿命都比较短,文帝和景帝,就是不到五十岁就过世了。

不得不说,要不是公孙弘活得久都未必能做到这么高的官位。

公孙弘一生到了晚年才开始发迹,全凭着活得久,博学,和阅历深,但是是从公孙弘的为人来看,倒不是个坦坦荡荡的人,很多事情公孙弘做的匪夷所思,让人无法理解,并且怀疑公孙弘的人品。

但是公孙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乎这个吗?

公孙弘在乎的只有真正的利益,所以很多事情公孙弘做得毫不违心,就比如枉杀门派掌门人,以及反口顺从汉武帝的事,同时也因为这些事,公孙弘受尽世人诟病。

我们回到问题,汉武帝用了13个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成为当时的政坛常青树?

因为其余十二个宰相,要么就是无能,要么就是站错了队,再就是自身分错,所以才没有长久的在丞相的位置上做下去。

因为公孙弘活得足够久,了解汉武帝的脾气,知道谁是他的老板,谁握有生杀大权,只要不犯错,不站错队,公孙弘就能够全身而退。

标签: 公孙弘

更多文章

  • 公孙弘清正廉明,第一奸臣的帽子为何放在他头顶?此人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韦贵祥标签:公孙弘

    奸臣,大家都众所周知的,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的一个因素。对于奸臣,人们的心中都是非常痛恨这些人的,毕竟没有什么诚信可言,身居高成次的奸臣也是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丞相了,几乎是每个朝代都有。甚至有些过分的朝代一连设置好几个丞相呢,不可谓不强大呢。但也不是每一个丞相都是一位尽职

  • 公孙弘的对策名列下等,为何刘彻反将其升为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公孙弘

    汉武帝亲政后很快打掉了窦氏和王氏两个外戚集团,彻底掌握西汉朝廷,并开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在此过程中刘彻提拔了一大批非外戚和贵族出身的官僚,有的是普通外地官吏调往长安,有的甚至是出身卑贱的平民。这些人进入朝廷后组成了刘彻执政的班子,为西汉走向兴盛奠定了政治上的基础。在这些来自外地的官僚中,公孙弘是在

  • 公孙弘:低能力的权臣,如何在英明的领导手下混?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公孙弘

    在社会上,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老板”,有昏君、有庸主、有明君。虽然跟着庸主没有什么前途,但是跟着这些人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什么压力。如果你的老板是一个明君,那肯定是要干大事业的人,对身边的人要求也非常高,遇上一些刻薄寡恩的,要是你的能力不符合他的要求,分分钟会要了你的命。比如汉武帝就是这么个人,

  • 公孙弘上书为博士设弟子,为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公孙弘

    弘奏请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补郎中文学掌故。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一般来说,科举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产生科举制度的时期,不过也有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度其实始于汉朝,大约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来源于武帝时期独尊

  • 公孙弘气量狭窄嫉贤妒能,为何刘彻破格将其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是汉武帝刘彻亲政初期著名的丞相,他打破了稀罕未封侯不能拜相的潜规则,成为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丞相。由于他是刘彻破格提拔的,而在执政中又表现出了气量狭窄和嫉贤妒能的缺点,所以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这些争议一方面来源于他不遵守西汉传统官场规则的提拔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他积极排挤有能力的官员,表现出了气

  • 汉朝宰相公孙弘大器晚成,60岁走人仕途,他为何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动静标签:公孙弘

    一定听说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人们一定听说过将自己大半辈子都很穷。72岁时,受到周文王赏识,姜子牙成为宰相。后来,姜子牙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封为齐王。关于姜子牙的传说很多。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他60岁时当上了官员,最后当上了首相。虽然他的成就不如姜子牙,但他还有很多值得学习

  • 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他到底凭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公孙弘

    公孙弘这个人挺奇特的,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在家乡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别看他穷困潦倒,名声却在外,汉武帝时期,曾经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

  • 从放猪到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的传奇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公孙弘

    北宋司马光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儿子司马康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其中“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便是取自《史记》,也是成语“公孙布被”的来源。“公孙”是指汉武帝的第六任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被称为“布衣丞相”,“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公孙弘

  • 石庆圣吐槽:台下那帮人不懂体育,他们笑的是搞体育的脸皮可真厚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萌宠配音标签:石庆

    中国足球名宿范志毅和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杨鸣以及周琦和郭艾伦近日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在节目当中双方纷纷吐槽对方的成绩也引起了中国足球和中国男篮各界人士的不满,在范志毅吐槽完中国男篮之后王仕鹏就站出来表示了抗议。王仕鹏认为范志毅何必揭中国男篮的伤疤在伤口上撒盐,这一点都不好笑,令人感到气

  • 石建馬字写错 怕皇帝杀头 汉武帝看着6匹马 故问几匹 石庆 我数给你看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石庆

    汉朝时期,万石君石奋对人恭顺恭敬,谨言慎行,待人接物极其谦和有礼貌。他在官场上虽然一路顺风,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谨守对人恭敬顺从。他也如此教育他的四个儿子如此。所以,就算石家子孙文不成,武不就,也都各个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万石君石奋的大儿子石建做郎中令。有一次,书写奏章不小心把写错了一个字,当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