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贺为救儿子,向汉武帝请命抓捕此人,人抓到了,汉武帝:灭族

公孙贺为救儿子,向汉武帝请命抓捕此人,人抓到了,汉武帝:灭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西西拉货哥 访问量:1303 更新时间:2024/1/19 8:40:51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了孩子估计什么事情都肯做,公孙贺的儿子因为擅自挪用1900万钱,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主动请缨捉拿此人,汉武帝同意了,结果呢,人是抓住了,可这个家伙居然诬陷追捕他的公孙贺一家以巫术诅咒汉武帝,而汉武帝还真信了,结果公孙贺一家被灭族。

汉武帝

那么这个人谁?汉武帝为何要抓他呢?他叫朱安世,人送外号“阳陵大侠”,他武艺高强,却以暴力抗法,给当地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当地官府屡次通缉都抓不住。后来这事捅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下诏通缉,可是很长时间还是没有被抓住。

汉武帝

征和二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太仆公孙敬声为人骄奢不奉法,擅自动用军费1900万钱,事发后被捕下狱。公孙贺为了拯救爱子,提出抓捕朱安世来给儿子抵罪,汉武帝同意了,公孙贺就动用所有可以动用的关系,来捉拿朱安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公孙贺还真就把朱安世给捉来了,眼瞅着儿子可以抵罪释放,公孙贺挺高兴的,不过后来的事情发展,确实公孙贺始料未及的。

汉军

因为朱安世被公孙贺抓获,所以他非常痛恨公孙贺,就向汉武帝爆了猛料说:公孙敬声与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私通,且在皇帝专用驰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皇帝等事件。汉武帝本就相信这些,当时就下令彻查此案。经过有关部门的核查,判定公孙贺父子有罪,这没什么好说的了,汉武帝下令将公孙贺灭族。本来想救儿子,没想到连自己一族都搭了进去,你说公孙贺倒霉不。

卫青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不是公孙贺灭族可以解决,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被牵连进此案而死。另外,李广之孙、李敢之子李禹被诬陷勾结李陵投奔匈奴而死。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和普通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案,而始作俑者就是这个朱安世。

标签: 公孙贺

更多文章

  • 魅力陕西行|彬州市访苻坚、公孙贺墓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公孙贺

    从陕西彬州市的开元寺塔广场出发,驱车沿塔身后紫薇山盘山而上,车行不久便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陕西人称其为“塬”。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水口乡的前秦皇帝——苻坚墓,而路上我们首先遇见了另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公孙贺。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一带)人,乃胡人后裔,其父曾任陇西太守,吴

  •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官至丞相,为何却被汉武帝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公孙贺

    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他不仅参加了征讨匈奴的战争,还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夫,后来做到丞相的位置。然而,公孙贺却未能一直安享富贵,在做了十几年的丞相后,他被汉武帝逮捕下狱,并且惨遭灭门。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文武兼备且与皇帝存在亲戚关系的大人物死于非命呢?一、马上封侯公孙贺是并非汉

  • “靖康之难”中被掳走的韦贤妃结局:为金人生下二子,儿子成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韦贤

    “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永乐大典》后来明成祖朱棣在编撰《永乐大典》的时候,曾以自己镇守边疆,驱逐蒙古为功绩,认为自己报了当年靖康之变的大仇。但历史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就算之后再如何驱逐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耻辱却并不会淡化。靖康之难是中国古代巨变的开端,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政

  • 韦贤妃间接害死岳飞,却在其死后主动出家!是愧疚还是无颜见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韦贤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被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合谋害死于风波亭,但不知道的是,此事还与一个女人有莫大关联,此人就是赵构生母韦贤妃!岳飞韦贤妃其人:韦贤妃,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妃嫔,宋高宗赵构之母,南宋第一位太后。靖康之难时,韦贤妃与徽、钦二宗及六宫后妃同时被金人虏至北方。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她被遥尊为“宣和太后

  • 西汉名臣黄霸的尴尬人生:当小官宛若神明,当大官却如同神经病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黄霸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客观地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词去描述一个人。比如一些人,在有1万块钱的时候勤劳简朴、谦虚踏实,当他突然有了100万时,却可能就会变得骄奢淫逸,难以相处。有的人,在做一个小官的时候,会做得非常顺手,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同僚纷纷称赞。但若是

  • 天下第一太守——黄霸,独霸一方的霸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黄霸

    西汉的朝堂是一个永远不缺少奇迹的地方,只要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这里寻找到表演的舞台。虽然今天的主角是通过金钱砸开官场的大门,从此步入仕途,但是他当官目的却不是要捞取更多的财物。相反他一生清正廉洁、公正严明,凭借着一颗大公无私的为民之心,成为西汉官场公认的治理郡县第一名的太守,他的名字就叫黄

  • 满宠:哥能喝40瓶,不服来辩于定国:我喝的不多,就120瓶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于定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浓缩了一个酒鬼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只要有江湖的地方就肯定有酒,酒经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其中的故事也是说不尽,道不完。作为我们华夏子孙酒鬼界的前辈,汉朝人喝酒水平当然也不是盖的。酒精度低度量衡小不过,在这之前得先明确两个概念性的问题:1、汉朝酒的

  • 因“凿壁偷光”而闻名史册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啥?别再误导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匡衡

    在小的时候,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给孩子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古代的凿壁偷光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讲述,于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所有的人都认为匡衡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并且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的人。但是我们好像都只知道这个故事的前半节,并不知道后来的匡衡会怎么

  •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过什么?很多家长都不愿告诉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子爱美食标签:匡衡

    导语: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往往会在孩子年幼的阶段通过讲述一些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用到《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因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

  • 语文课本上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过得怎样?他其实是个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匡衡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匡衡为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吧,出生于东海郡承县的他从小家庭条件就不是特别好,根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吃喝不愁,晚上还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学习。因为家里世代务农,小匡衡从小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他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特别上心,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因为家里条件差交不起学费,懂事的小匡衡就替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