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魅力陕西行|彬州市访苻坚、公孙贺墓

魅力陕西行|彬州市访苻坚、公孙贺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 访问量:4718 更新时间:2024/1/19 9:05:49

从陕西彬州市的开元寺塔广场出发,驱车沿塔身后紫薇山盘山而上,车行不久便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陕西人称其为“塬”。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水口乡的前秦皇帝——苻坚墓,而路上我们首先遇见了另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公孙贺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一带)人,乃胡人后裔,其父曾任陇西太守,吴楚七国之乱时因平定有功而封平曲侯。公孙贺生年不详,约为汉景帝时期。少年从军,数有功,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升为太仆,娶皇后卫子夫长姐卫君孺为妻。历任轻车将军、车骑将军、左将军等职出击匈奴,其后官拜丞相。征和二年巫蛊之祸,与其子公孙敬声死于狱中,全家被诛,死后归葬彬县。

公孙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马邑之战的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马邑在今天晋北朔州一带,我曾冒雨寻访过昔日之古战场,厮杀声早已不复,留下的只是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戍边将士墓群,公孙贺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如今却在远离当年边关数千里的地方静静安卧。和广武汉墓中那无数没有姓名的戍边将士相比,公孙贺是幸运的,历史记住了他,给与了他篇幅、地位与荣耀。但作为一名将军,公孙贺又是不幸的,他没能和他的弟兄们一起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政治斗争的阵地上,冢上的野花也为其哀嚎。

据传公孙贺墓原来莹域宽阔,时易世移,现在墓冢仅存一半,残存封土东西长十一米,南北宽七米,残高三米。墓北现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通。墓地四周平旷,南临白土坳,北达韩家原,东望寨园堡,西接长禄村。越过长禄,西距该墓三里许的孙村,为公孙贺当年故宅公孙庄,登墓遥望,丰收的喜悦仍抵不住历史的悲凉。

△通往公孙贺墓的道路,路边是已完成收割的麦捆

△ 苻坚墓离开公孙贺墓驱车继续前行,几番打听,终于在这片刚被翻掘过的土地上找到了苻坚墓。苻坚墓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彬县水口乡。苻坚(338~385),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十六国时前秦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在汉族士人王猛辅佐下,致力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压制不法贵族;兴修关中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公元383年,因举兵90万人攻晋,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各族反秦自立。公元385年被羌族首领姚苌所擒,缢死于新平(今彬县)大佛寺南不远处。墓冢坐南向北,面积140平方米。墓碑刻有"前秦国王苻坚之墓"。墓堆形似角锥,俗称"长角冢"。

常言道“胜者为王,败者寇”,在“淝水之战”中,苻坚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从苻坚治国近三十年来的表现看,他却又是一位明君,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虽然他有时心慈手软放任奸佞,以至最终酿成被杀惨祸,但其在纷乱的时局中统一北方各族政权的功绩却也无人能比。在“淝水之战”发生206年后,一个叫杨坚的人才重新完成了苻坚所未完成的事业,而中国在这两百年间,则经历了一段混沌的岁月,苻坚被杀后,曾被其统一的北方分崩离析,史称“十六国”,在这前后二百多年的岁月中,中国被分裂为南北两大板块,北方征伐不断,大量优秀的人才南迁,南方各政权安居一隅,发展生产,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南方的生产力首次超过北方,这一阶段史称“南北朝”。可以想见,如若苻坚在讨伐东晋的战役中胜利,那么中国的历史将被重新改写,北方将依旧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中心。但是,如若不是苻坚战败,姚兴也不会请鸠摩罗什来到长安译经,中国的佛教则不会流传的如此迅速,今日我们在北方各地区所寻访的石窟艺术恐怕也就不会有如此之精彩。

苻坚一定是一位不应该被遗忘的人,因为有了他,我们的汉语中才有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成语。所以当我们今日行走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时,可曾想过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是否有人为之疯狂过。当我们在使用上述成语时,是否会想要去知道它们的来历。

无论如何,苻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杰出君王,他文治煌煌,武功赫赫。定都长安近三十年,关中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民间有歌谣相传:“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相必他也十分怀念那曾经居住了四十八年的长安,想必他曾经也是经常去南山中避暑休憩,奈何葬在这僻静偏远的彬州,再也回不去了。“不畏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同行的伙伴“王朝的废墟”说他上次来苻坚墓时曾为其烧了一幅中国地图,估计那是苻坚做梦都想要的东西。而这一次,在端午节当天,我手捧采自终南山中的新鲜艾草,来祭奠这位伟大的帝王,愿故土的艾草了却一代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远行,望着苻坚孤独的陵寝,唯有黄土作伴。心中默想,时至今日,其实中国仍未完成实质上的统一,片片离散的礁土,都是我们心中的痛,苻坚,愿你的英灵福佑中华大地,早日一统山河。(大唐行者)

[责任编辑:梁纪委]

标签: 公孙贺

更多文章

  •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官至丞相,为何却被汉武帝灭门?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公孙贺

    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他不仅参加了征讨匈奴的战争,还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夫,后来做到丞相的位置。然而,公孙贺却未能一直安享富贵,在做了十几年的丞相后,他被汉武帝逮捕下狱,并且惨遭灭门。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文武兼备且与皇帝存在亲戚关系的大人物死于非命呢?一、马上封侯公孙贺是并非汉

  • “靖康之难”中被掳走的韦贤妃结局:为金人生下二子,儿子成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韦贤

    “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永乐大典》后来明成祖朱棣在编撰《永乐大典》的时候,曾以自己镇守边疆,驱逐蒙古为功绩,认为自己报了当年靖康之变的大仇。但历史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就算之后再如何驱逐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耻辱却并不会淡化。靖康之难是中国古代巨变的开端,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政

  • 韦贤妃间接害死岳飞,却在其死后主动出家!是愧疚还是无颜见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韦贤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被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合谋害死于风波亭,但不知道的是,此事还与一个女人有莫大关联,此人就是赵构生母韦贤妃!岳飞韦贤妃其人:韦贤妃,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妃嫔,宋高宗赵构之母,南宋第一位太后。靖康之难时,韦贤妃与徽、钦二宗及六宫后妃同时被金人虏至北方。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她被遥尊为“宣和太后

  • 西汉名臣黄霸的尴尬人生:当小官宛若神明,当大官却如同神经病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黄霸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客观地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词去描述一个人。比如一些人,在有1万块钱的时候勤劳简朴、谦虚踏实,当他突然有了100万时,却可能就会变得骄奢淫逸,难以相处。有的人,在做一个小官的时候,会做得非常顺手,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同僚纷纷称赞。但若是

  • 天下第一太守——黄霸,独霸一方的霸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黄霸

    西汉的朝堂是一个永远不缺少奇迹的地方,只要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这里寻找到表演的舞台。虽然今天的主角是通过金钱砸开官场的大门,从此步入仕途,但是他当官目的却不是要捞取更多的财物。相反他一生清正廉洁、公正严明,凭借着一颗大公无私的为民之心,成为西汉官场公认的治理郡县第一名的太守,他的名字就叫黄

  • 满宠:哥能喝40瓶,不服来辩于定国:我喝的不多,就120瓶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于定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浓缩了一个酒鬼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只要有江湖的地方就肯定有酒,酒经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其中的故事也是说不尽,道不完。作为我们华夏子孙酒鬼界的前辈,汉朝人喝酒水平当然也不是盖的。酒精度低度量衡小不过,在这之前得先明确两个概念性的问题:1、汉朝酒的

  • 因“凿壁偷光”而闻名史册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啥?别再误导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匡衡

    在小的时候,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给孩子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古代的凿壁偷光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讲述,于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所有的人都认为匡衡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并且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的人。但是我们好像都只知道这个故事的前半节,并不知道后来的匡衡会怎么

  •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过什么?很多家长都不愿告诉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子爱美食标签:匡衡

    导语: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往往会在孩子年幼的阶段通过讲述一些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用到《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因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

  • 语文课本上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过得怎样?他其实是个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匡衡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匡衡为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吧,出生于东海郡承县的他从小家庭条件就不是特别好,根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吃喝不愁,晚上还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学习。因为家里世代务农,小匡衡从小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他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特别上心,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因为家里条件差交不起学费,懂事的小匡衡就替别人

  • 凿壁借光的匡衡,孔融让梨的孔融,长大干了什么?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匡衡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直是鼓励我们读书的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他,这个人就是匡衡。我们学习“凿壁借光”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在小的时候,家里面相当的穷,甚至于煤油灯都点不起,更别说什么蜡烛之类的,但是这种环境没有难倒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