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彬州市的开元寺塔广场出发,驱车沿塔身后紫薇山盘山而上,车行不久便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的台地,陕西人称其为“塬”。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水口乡的前秦皇帝——苻坚墓,而路上我们首先遇见了另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公孙贺。
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庆阳一带)人,乃胡人后裔,其父曾任陇西太守,吴楚七国之乱时因平定有功而封平曲侯。公孙贺生年不详,约为汉景帝时期。少年从军,数有功,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升为太仆,娶皇后卫子夫长姐卫君孺为妻。历任轻车将军、车骑将军、左将军等职出击匈奴,其后官拜丞相。征和二年巫蛊之祸,与其子公孙敬声死于狱中,全家被诛,死后归葬彬县。
公孙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马邑之战的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马邑在今天晋北朔州一带,我曾冒雨寻访过昔日之古战场,厮杀声早已不复,留下的只是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戍边将士墓群,公孙贺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如今却在远离当年边关数千里的地方静静安卧。和广武汉墓中那无数没有姓名的戍边将士相比,公孙贺是幸运的,历史记住了他,给与了他篇幅、地位与荣耀。但作为一名将军,公孙贺又是不幸的,他没能和他的弟兄们一起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政治斗争的阵地上,冢上的野花也为其哀嚎。
据传公孙贺墓原来莹域宽阔,时易世移,现在墓冢仅存一半,残存封土东西长十一米,南北宽七米,残高三米。墓北现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通。墓地四周平旷,南临白土坳,北达韩家原,东望寨园堡,西接长禄村。越过长禄,西距该墓三里许的孙村,为公孙贺当年故宅公孙庄,登墓遥望,丰收的喜悦仍抵不住历史的悲凉。
△通往公孙贺墓的道路,路边是已完成收割的麦捆
△ 苻坚墓离开公孙贺墓驱车继续前行,几番打听,终于在这片刚被翻掘过的土地上找到了苻坚墓。苻坚墓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彬县水口乡。苻坚(338~385),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十六国时前秦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在汉族士人王猛辅佐下,致力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压制不法贵族;兴修关中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公元383年,因举兵90万人攻晋,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各族反秦自立。公元385年被羌族首领姚苌所擒,缢死于新平(今彬县)大佛寺南不远处。墓冢坐南向北,面积140平方米。墓碑刻有"前秦国王苻坚之墓"。墓堆形似角锥,俗称"长角冢"。
常言道“胜者为王,败者寇”,在“淝水之战”中,苻坚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从苻坚治国近三十年来的表现看,他却又是一位明君,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虽然他有时心慈手软放任奸佞,以至最终酿成被杀惨祸,但其在纷乱的时局中统一北方各族政权的功绩却也无人能比。在“淝水之战”发生206年后,一个叫杨坚的人才重新完成了苻坚所未完成的事业,而中国在这两百年间,则经历了一段混沌的岁月,苻坚被杀后,曾被其统一的北方分崩离析,史称“十六国”,在这前后二百多年的岁月中,中国被分裂为南北两大板块,北方征伐不断,大量优秀的人才南迁,南方各政权安居一隅,发展生产,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南方的生产力首次超过北方,这一阶段史称“南北朝”。可以想见,如若苻坚在讨伐东晋的战役中胜利,那么中国的历史将被重新改写,北方将依旧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中心。但是,如若不是苻坚战败,姚兴也不会请鸠摩罗什来到长安译经,中国的佛教则不会流传的如此迅速,今日我们在北方各地区所寻访的石窟艺术恐怕也就不会有如此之精彩。
苻坚一定是一位不应该被遗忘的人,因为有了他,我们的汉语中才有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成语。所以当我们今日行走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时,可曾想过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是否有人为之疯狂过。当我们在使用上述成语时,是否会想要去知道它们的来历。
无论如何,苻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杰出君王,他文治煌煌,武功赫赫。定都长安近三十年,关中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民间有歌谣相传:“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相必他也十分怀念那曾经居住了四十八年的长安,想必他曾经也是经常去南山中避暑休憩,奈何葬在这僻静偏远的彬州,再也回不去了。“不畏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同行的伙伴“王朝的废墟”说他上次来苻坚墓时曾为其烧了一幅中国地图,估计那是苻坚做梦都想要的东西。而这一次,在端午节当天,我手捧采自终南山中的新鲜艾草,来祭奠这位伟大的帝王,愿故土的艾草了却一代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远行,望着苻坚孤独的陵寝,唯有黄土作伴。心中默想,时至今日,其实中国仍未完成实质上的统一,片片离散的礁土,都是我们心中的痛,苻坚,愿你的英灵福佑中华大地,早日一统山河。(大唐行者)
[责任编辑: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