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满宠:哥能喝40瓶,不服来辩于定国:我喝的不多,就120瓶

满宠:哥能喝40瓶,不服来辩于定国:我喝的不多,就120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锦 访问量:2754 更新时间:2023/12/11 3:44:08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浓缩了一个酒鬼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只要有江湖的地方就肯定有酒,酒经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其中的故事也是说不尽,道不完。

作为我们华夏子孙酒鬼界的前辈,汉朝人喝酒水平当然也不是盖的。

酒精度低度量衡小

不过,在这之前得先明确两个概念性的问题:

1、汉朝酒的度数

2、汉朝酒的容量(度量衡)

汉朝的酒都是发酵酒,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啤酒和葡萄酒,度数在3-10度左右。而且,这种酒味道甘甜,有止渴的作用。

咋喝都不醉,没劲!整点儿高度酒呗?对不起,回去重新投胎,晚生个千、八百年的,蒸馏高度酒是宋、元时代以后的产物。

汉朝量酒的单位主要有3个:石,斗,升。

1石=10斗,1斗=10升。

这是汉朝的度量衡,换算成今天容量:1石(汉制)=2斗(今制)=20升(今制)

因为当时的酒与现在的啤酒度数相当,我们就以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500毫升1瓶的啤酒为参照对象。

1石酒(汉制)=40瓶啤酒,1斗酒(汉制)=4瓶啤酒。

明确了上面的两个概念,现在就看看汉朝这些酒鬼们在江湖中的“战绩”了。

量如江海真实存疑

满宠:上马杀敌,下马40瓶不倒。

熟悉三国的人都应该知道满宠这个人,从曹操获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兖州开始,就一直是曹魏集团的核心成员。这人的酒量就十分惊人,还差一点因为好喝酒丢了官职。

魏明帝曹睿时期,东吴的一个将军孙布要投降魏国,他要求当时的扬州刺史王凌泒兵来接应。可是,满宠认为孙布是诈降,拒不发兵。这下惹怒了王凌,就向曹睿参了满宠一本。说他年老酗酒,酒后无德,爱耍酒疯,不适于担任现在扬州的军事长官。

曹睿这下可有点为难了,满宠可是跟着他爷爷一起混社会的“老古惑仔”了,上过山,下过乡,打过土豪。不能说免就免呀,查查吧。

于是,就招满宠入朝,让他喝酒,测试一下是否真是酒后无德。谁知道满宠上来就喝了1石酒,没有醉,更不用说耍酒疯了。

这1石酒可就是40瓶呀,还是在皇帝面前喝下去的,连个蘸酱菜都不给。这绝对属于酒神一级别的牛人了!

满宠的酒量虽惊为天人,但在理论上总算还可以让人接受。

如果是国家级的陪酒员,这个标准也不算高。可汉朝还有一位牛人,他的酒量可真是传说级别的了。

于定国:断案如神,视酒如水。没120瓶的量,别找我拼酒。

汉宣帝时期出了很多良臣,于定国就位列其中,一个酒鬼中的战斗机。

于定国是当朝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刑狱。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三个职能部门的大boss,至少副国级官员。

他审判过的案子,老百姓从来没有喊过冤屈。这哥们儿一次能喝数石,而且酒品特别好,不哭不闹不上掉。喝完后继续审案子,从没出过错。

在古汉语中至少要大于或等于3才能称之为“数”,也就是说于定国最少也喝了3石,120瓶酒!这当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呀!用这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和认识,这120瓶酒无论喝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一顿就完成的。

不管是满宠的40瓶还是于定国的120瓶,从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去看,都觉得有点不太靠谱。既然无法看到汉朝人喝酒的样子,也只能对这几段文字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了。

这也太违背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了!

分桌而食,群饮罚金

在汉朝,比较正式的宴会就餐时,不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坐拥到一起,侃侃大山,吹吹牛。

他们是一人一个桌子,采用跪坐的方式,吃“独食儿”。

这主要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礼制,众多人在一起吃饭,整不好因为抢菜再打起来,太没有礼貌。

而且,根据每人身份地位及重要程度不同,座次的安排也非常讲究。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饭局,当时就是分桌而食。

座次安排依次是:项羽项伯“坐西面东”最为尊贵,范曾“坐北面南”次之,刘邦“坐南面北”再次之,张良“坐东面西”是等级最低的位置。

这种吃法放到我们今天,一定会感到很别扭。想找人碰个杯喝点儿,联络联络感情,还得走出老远。

所以,在那个年代,别总想着找人喝酒、聊天。真要是那样,你离罚款、坐牢也不远了。

首先,汉律规定:无故三人以上饮酒,罚黄金四两。

其次:汉朝禁酒是常态,明知故犯是要坐牢的。

三国时期,有个叫徐邈的人,官职是尚书郎,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的秘书。

他就在曹操禁酒令发布后还偷偷喝酒,一不小心给喝高了。正好一个同僚过来问他点儿公事儿,这哥们儿不但不回答正经问题,五迷三道的说了句“中圣人”。这三个字是那个年代对喝醉酒人的雅称。

同事回去当然把这情况报告给了领导,曹操气得当时就要治他的罪,关入监牢。还好另一个同僚鲜于辅给他美言了几句:“这家伙平常还算个好同志,很注重修养,为人处世也很谨慎,就是喝多了偶尔耍耍酒疯,说说胡话。”

曹操听了这话,还真免了徐邈的刑。

知所以禁酒,其实也好理解。那时都是纯粮食酒,老百姓饭都吃不饱,遇到灾年或是战乱,人吃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哪有多余的粮食酿酒!

不过,政府也不是铁板一块,一成不变。遇到丰收之年,禁酒会取消。

某个新皇帝继位或是发生日食、月食时,也会给大家发发福利:允许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大酺)几天。这在当时的社会里,堪比过年呀!

最后“抨击”一下汉朝喝酒的制度:

聚众喝酒都不让,让在一起喝了还得分桌坐。皇帝老子建立制度时,咋不考虑考虑未婚男女的个人问题呢?不喝醉,哪有勇气?哪有机会?

标签: 于定国

更多文章

  • 因“凿壁偷光”而闻名史册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啥?别再误导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匡衡

    在小的时候,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给孩子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古代的凿壁偷光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讲述,于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所有的人都认为匡衡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并且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的人。但是我们好像都只知道这个故事的前半节,并不知道后来的匡衡会怎么

  •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过什么?很多家长都不愿告诉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子爱美食标签:匡衡

    导语: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往往会在孩子年幼的阶段通过讲述一些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用到《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因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

  • 语文课本上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过得怎样?他其实是个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匡衡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匡衡为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吧,出生于东海郡承县的他从小家庭条件就不是特别好,根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吃喝不愁,晚上还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学习。因为家里世代务农,小匡衡从小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他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特别上心,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因为家里条件差交不起学费,懂事的小匡衡就替别人

  • 凿壁借光的匡衡,孔融让梨的孔融,长大干了什么?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匡衡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直是鼓励我们读书的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他,这个人就是匡衡。我们学习“凿壁借光”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在小的时候,家里面相当的穷,甚至于煤油灯都点不起,更别说什么蜡烛之类的,但是这种环境没有难倒匡衡。

  • 对匡衡的废和用,折射出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及汉帝国衰亡的根源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主人公匡衡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强不息,终于学有所成。两千多年来,他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国人。匡衡学术影响力之大,讲出来让人咋舌。当时有个叫萧望之的丞相,也是个学术大儒,他评价匡衡的学问,已经达到了自成体系的高度,完全可以作为独立门派的开山鼻祖!匡衡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

  • 那个挖人家墙角偷光的匡衡怎么样了?最后还是被贬为庶人了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匡衡

    匡衡借光的故事,估计大家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了,可能小编的观众里有00后的,为了照顾广大的读者,小编就再赘述下,匡衡小时候家里穷,而他又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呢白天他要下地干活,根本没时间读书,可晚上呢,又没钱买蜡烛,只好在月亮下看,可是也有阴天的时候,他很发愁,有一天他发现从邻居家的墙缝里透出一道光,他

  • 语文老师为何不说匡衡长大后怎样了?早已忘掉初心,最终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匡衡

    小学的课本里有一篇《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许多人在读过这个故事以后,都被匡衡在艰苦环境下,通过凿穿墙壁借助邻居的烛光,刻苦读书的做法所激励。不过,匡衡做的事情远不止凿壁偷光这一件,他做的更疯狂的事儿就是要去给人家免费当佣人。当时有一个藏书家名叫文不识,这个人与他匡衡住在同一个城市,匡衡为了能有机会阅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了啥?为何语文老师从不主动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典故肯定很多人都听过,匡衡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钱所以就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借着洞里的光来学习,经常会被老师们借由这个典故来告诉学生们要努力学习。可你知道匡衡长大之后干了什么吗?这是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说的,因为他后来干出的这些事让人很难想到从小凿壁偷光的他。匡衡的出生年月不详,他的家乡是在兰陵

  • 匡衡小时“凿壁偷光”,长大后怎么样了?语文老师绝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都萦生活标签:匡衡

    从小我们就被老师教育,要勤奋好学。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勤奋好学的典故,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那么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呢?老师绝对不会告诉你。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但是他却十分的勤奋好学,甚至愿意给人做佣人来读书。后来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尤其对《诗经》的理解十分

  • 寒门难出贵子:凿壁偷光的匡衡如何变成了贪腐的“胜天半子”祁同伟

    历史人物编辑:张红燕标签:匡衡

    只要上过小学的中国必然知道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苦学典范,可以与“头悬梁、锥刺股”并称为“双骄”。由于刻苦学习,匡衡最后做了大官,还成了大汉王朝的宰相。然而出身贫苦的他却没有成为“为民请命”的好官,反而成为一个贪渎、心胸狭窄的恶官。他不仅排挤打败匈奴的英雄陈汤,而且还大肆兼并小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