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官至丞相,为何却被汉武帝灭门?

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官至丞相,为何却被汉武帝灭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纵横五千年 访问量:2276 更新时间:2024/1/18 19:17:12

公孙贺是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他不仅参加了征讨匈奴的战争,还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夫,后来做到丞相的位置。然而,公孙贺却未能一直安享富贵,在做了十几年的丞相后,他被汉武帝逮捕下狱,并且惨遭灭门。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位文武兼备且与皇帝存在亲戚关系的大人物死于非命呢?

一、马上封侯

公孙贺是并非汉人,他的祖先是西方的胡人,在汉景帝的时候,他的父亲公孙浑邪在朝中担任典属国,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七国之乱时,公孙浑邪因参与平叛立下战功,被封为平曲侯。由于出身武将家庭,公孙贺少年就担任骑士,“从军数有功”。刘彻被册封为太子时,公孙贺担任太子舍人,并在汉武帝即位后出任太仆之职。

由于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所以卫青以及卫家人都显赫了起来,也就包括公孙贺,因为卫子夫、卫青的大姐卫君孺正是公孙贺的夫人。之后,汉武帝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公孙贺几乎参加了这一阶段的所有战争,不过功绩并不显赫。直到公元前124年,公孙贺以骑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并且捕获了匈奴的王,这才被封为南奅侯。

二、封侯拜相

公元前112年九月,有司上奏许多诸侯进献祭祀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够,汉武帝勃然大怒,将106位列侯削去爵位,其中就包括公孙贺。第二年,汉武帝给了公孙贺一个恢复爵位机会,让他率军去征讨匈奴。然而,匈奴由于在漠北之战中元气大伤,已经远遁漠北了。公孙贺行军两千余里,也没有遇到一个匈奴人。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下旨加封公孙贺为成为,并且授予葛绎侯的爵位。然而公孙贺却不敢接受,甚至当场落泪,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数位丞相被杀了,他担心自己也会得罪皇帝,从而招致杀身之祸。但是汉武帝不同意,而且勃然大怒,公孙贺没有办法,哭着接受了丞相的印绶。同时,汉武帝还加封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为太仆。

三、惨遭灭门

公孙贺虽然谨慎、低调,但他的儿子公孙敬声却是一个惹祸的“根苗”,他自恃是皇后的外甥,“骄奢不奉法”,居然“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事情被人揭发后,公孙敬声被捕下狱。公孙贺很疼爱儿子,他向汉武帝提出自己去抓捕“京师大侠”安世,来为儿子赎罪。汉武帝虽然表示同意,但公孙贺没有想到这给自己带来了灭门之祸。

不久安世被捕,他在狱中向汉武帝举报说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他们还搞巫蛊诅咒皇上,并在汉武帝前往甘泉宫的路上埋下了木偶人。汉武帝晚年疑心重重,再加上身边的佞臣当道,结果他信以为真。公元前91年,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汉武帝还将他们家灭门。公孙贺父子之死,揭开了巫蛊之祸的序幕,其实他们有贪赃的行为,但却并无巫蛊之事。

参考资料:1.《史记》;2.《汉书》

标签: 公孙贺

更多文章

  • “靖康之难”中被掳走的韦贤妃结局:为金人生下二子,儿子成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韦贤

    “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永乐大典》后来明成祖朱棣在编撰《永乐大典》的时候,曾以自己镇守边疆,驱逐蒙古为功绩,认为自己报了当年靖康之变的大仇。但历史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就算之后再如何驱逐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耻辱却并不会淡化。靖康之难是中国古代巨变的开端,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政

  • 韦贤妃间接害死岳飞,却在其死后主动出家!是愧疚还是无颜见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韦贤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被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合谋害死于风波亭,但不知道的是,此事还与一个女人有莫大关联,此人就是赵构生母韦贤妃!岳飞韦贤妃其人:韦贤妃,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妃嫔,宋高宗赵构之母,南宋第一位太后。靖康之难时,韦贤妃与徽、钦二宗及六宫后妃同时被金人虏至北方。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她被遥尊为“宣和太后

  • 西汉名臣黄霸的尴尬人生:当小官宛若神明,当大官却如同神经病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黄霸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客观地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词去描述一个人。比如一些人,在有1万块钱的时候勤劳简朴、谦虚踏实,当他突然有了100万时,却可能就会变得骄奢淫逸,难以相处。有的人,在做一个小官的时候,会做得非常顺手,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同僚纷纷称赞。但若是

  • 天下第一太守——黄霸,独霸一方的霸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黄霸

    西汉的朝堂是一个永远不缺少奇迹的地方,只要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这里寻找到表演的舞台。虽然今天的主角是通过金钱砸开官场的大门,从此步入仕途,但是他当官目的却不是要捞取更多的财物。相反他一生清正廉洁、公正严明,凭借着一颗大公无私的为民之心,成为西汉官场公认的治理郡县第一名的太守,他的名字就叫黄

  • 满宠:哥能喝40瓶,不服来辩于定国:我喝的不多,就120瓶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于定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浓缩了一个酒鬼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只要有江湖的地方就肯定有酒,酒经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其中的故事也是说不尽,道不完。作为我们华夏子孙酒鬼界的前辈,汉朝人喝酒水平当然也不是盖的。酒精度低度量衡小不过,在这之前得先明确两个概念性的问题:1、汉朝酒的

  • 因“凿壁偷光”而闻名史册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啥?别再误导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匡衡

    在小的时候,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给孩子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古代的凿壁偷光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讲述,于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所有的人都认为匡衡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并且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的人。但是我们好像都只知道这个故事的前半节,并不知道后来的匡衡会怎么

  •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过什么?很多家长都不愿告诉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子爱美食标签:匡衡

    导语: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往往会在孩子年幼的阶段通过讲述一些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用到《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因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

  • 语文课本上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过得怎样?他其实是个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匡衡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匡衡为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吧,出生于东海郡承县的他从小家庭条件就不是特别好,根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吃喝不愁,晚上还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学习。因为家里世代务农,小匡衡从小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他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特别上心,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因为家里条件差交不起学费,懂事的小匡衡就替别人

  • 凿壁借光的匡衡,孔融让梨的孔融,长大干了什么?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匡衡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直是鼓励我们读书的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他,这个人就是匡衡。我们学习“凿壁借光”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在小的时候,家里面相当的穷,甚至于煤油灯都点不起,更别说什么蜡烛之类的,但是这种环境没有难倒匡衡。

  • 对匡衡的废和用,折射出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及汉帝国衰亡的根源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主人公匡衡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强不息,终于学有所成。两千多年来,他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国人。匡衡学术影响力之大,讲出来让人咋舌。当时有个叫萧望之的丞相,也是个学术大儒,他评价匡衡的学问,已经达到了自成体系的高度,完全可以作为独立门派的开山鼻祖!匡衡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