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匡衡为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吧,出生于东海郡承县的他从小家庭条件就不是特别好,根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吃喝不愁,晚上还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学习。
因为家里世代务农,小匡衡从小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他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特别上心,学习成绩也特别好。
因为家里条件差交不起学费,懂事的小匡衡就替别人家做工,以此获得学费去读书。大家一定以为这样一个刻苦读书的孩子长大后已经会有一个光明未来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01
因为古人对书比较重视,而小匡衡家里又买不起书,为了读书他只好在农忙的时候给有钱人家做工。
他做工和别人不一样,不要工钱,只是为了能借他们的书读一读。因为白天都在地里做工,只有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时候才有一点空闲时间读书,所以读完一卷书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
为了能够读更多书,小匡衡只好不断地提高阅读速度。家里穷买不起灯油,
他就在外面借着天光读到天黑,后来就有了凿壁偷光的故事。
就这样一直读书一直成长,匡衡后来长大一些后来开始参加国家组织的考试。因为当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孩子都要闯一闯仕途的,匡衡也不例外。
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仕途如此坎坷,虽然匡衡饱读诗书,但是在多次考试中都落榜了。
后来经过多次努力终于通过了考试做上了平原文学。
在这个职位上虽然没有太多的收入,但是匡衡可以凭借职位之间读到更多的书,这也算是了却了他儿时的一个梦想。
在做平原文学期间,匡衡对《诗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一成就引起了当时很多学者的注意,他们纷纷上书建议当时的皇帝汉宣帝给匡衡调官京城。但是因为汉宣帝对儒家子弟有一种偏见,所以始终没有实现,不
过这一做法却引起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的注意。
02
后来汉元帝登基后把匡衡调到京城,相继做了郎中、博士和给事中。身在其位各谋其职,匡衡不论在什么职位都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来还因为京城地区发生地震趁机上书给皇帝提建议整顿国家考试制度。
并且凭借着这些贡献他顺利地当上了代理丞相,被封为乐安侯,
至此,匡衡再也不是那个被人看不起的穷酸书生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随着地位的提高,匡衡自己的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研究政治。成帝继位后他联合当时的御史大夫甄谭弹劾宦官石显,这是他在仕途中走的一步险棋,因为这次弹劾让他卷入了党派争斗中,最后闹的上书告老还乡,还差点失去成帝信任。
虽然后来成帝原谅了他并且让他继续回朝中任职,但是这时候他在朝中已经树立了不少的敌人。从这里开始匡衡就走上了仕途的下坡路,
一旦失去了朋友,那么势必在平时就会遇到很多麻烦。
03
于是就有了后来匡衡的儿子匡昌醉酒杀人后被朝中众多臣子联合上书弹劾匡衡“专地盗土”的事件。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匡衡人生事迹中的一个重要污点。群臣上书皇帝不得不重视,后来经过调查后发现确有此事,匡衡自知心中有愧,便上书认罪。
身为国家重臣,匡衡做出这样的事情按律当斩,
但是成帝念在他以前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事情上只是把他贬为庶民永世不得任用。
回乡后的匡衡就这样碌碌无为地过完了一生,现在想起来匡衡也算得上是一个伪君子了,表面上看起来忧国忧民、人畜无害,但是背地里却做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
当年那个喜欢读书勤奋努力的少年到哪里去了!匡衡的事情也给我们很多人提了一个醒,不论自己处在什么位置都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不犯错误。
匡衡之所以不能善终就是因为在面对权利诱惑的时候没有保持头脑清醒才会犯错,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