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靖康之难”中被掳走的韦贤妃结局:为金人生下二子,儿子成皇帝

“靖康之难”中被掳走的韦贤妃结局:为金人生下二子,儿子成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述 访问量:3708 更新时间:2023/12/22 22:23:32

“靖康之变,耻莫大焉。仇雪耻,今其时矣。”——《永乐大典》

后来明成祖朱棣在编撰《永乐大典》的时候,曾以自己镇守边疆,驱逐蒙古为功绩,认为自己报了当年靖康之变的大仇。但历史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就算之后再如何驱逐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耻辱却并不会淡化。

靖康之难是中国古代巨变的开端,这种巨变不仅体现在政局上,也体现在思想文化上。靖康之难中最无辜的,就是那些被金人一同掳去的妇女,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后宫妃嫔、王室贵女、以及名门闺秀。

他们被自己的父兄送出家门,送去金人的车架,送上悲惨的路途,这些无法保卫家国的男人,靠躲在女人裙袂之后苟延残喘,以此换得平安无。最可恨的是他们开始刻意遗忘,甚至排斥这些被他们亲手送出的亲眷,不接受千里迢迢想尽办法从金人处回归的女子,以及约束其他女子。

压抑封印了中国女子数千年的程朱理学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荒诞的时代背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与软弱,为了欺骗自己的胆怯与背德,这些男人开始以“守节”“女德”来要求女子,面对回归的那些女子就要求他们自尽,就连宗室贵女都不例外。

能够南归的宋朝女子寥寥无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韦贤妃,也就是宋高宗赵构的生母,显仁皇后。

韦贤妃宋徽宗赵佶的妃嫔,一开始只是显肃皇后的婢女;在当宫女期间韦贤妃与另外一个小姐妹乔氏相识,结为姐妹,互相发誓但凡一方飞黄腾达,定要提携对方。乔氏貌美,因此被赵佶宠幸封为贵妃。成为贵妃的乔氏没有忘记自己的小姐妹,向赵佶推荐了韦氏,这才有了韦氏出头之日。

不过韦氏相貌一般,所以并不受宠,唯独生了个儿子就是赵构。公元1127年开封陷落,宋钦宗屈膝投降,靖康之变爆发,“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尽数被金人掳走北上,韦贤妃也在此列。

跟韦贤妃一起的还有赵构的原配妻子邢秉懿,由于此二人一为南宋皇帝生母,一为南宋皇帝妻子,因此受到了金人的格外关注,不仅被迫参加“献俘礼”,还被安排进了浣衣局。

公元1130年,有一位女子自称是柔福帝姬逃回了南宋。柔福帝姬名为赵多福,乃是宋徽宗之女,是赵构的异母妹妹。赵构对这个妹妹没什么印象,只能找宫中的老人前来辨认询问。在经过细致的排查后,柔福帝姬身份被确定,安置在了宫中。

一年后“绍兴和议”达成,赵构向金人讨要回了自己的母亲韦贤妃,还有妻子邢秉懿的棺材。

回归之前这些宋廷宗室在一起抱头痛哭,韦贤妃还保证一定会接回乔贵妃;但是韦贤妃回到南宋后,唯一做的事就是指出如今的柔福帝姬是假的,真正的柔福帝姬嫁给了一位名叫徐还的汉人,至于接回乔贵妃等事,再没提过。

明明什么信息都对的上的柔福帝姬一下子就成了假的,此时宫内众人也纷纷改口,柔福帝姬最终被打死。但实际上所有史料对于这段记载都非常模糊,柔福帝姬是真是假全靠韦贤妃一人之口。

那么韦贤妃为何一定要让柔福帝姬死呢?按照《南渡录》、《窃愤录》等书记载,韦贤妃在金国时与柔福帝姬曾同被完颜宗贤收入帐中,韦贤妃甚至给完颜宗贤生了两个儿子。害怕柔福帝姬透露出这些讯息,也为了遮掩这段过去,让自己安坐太后宝座,所以韦贤妃需要除去柔福帝姬。

后来韦贤妃自己安享富贵18年,一直到公元1159年去世,卒年80岁,她忘了在金国的惨痛回忆,将曾经相互扶持的那些旧人悉数埋葬在记忆中。

靖康之难中的更多细节,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写出,一是碍于篇幅,一是碍于内容。那些北上百姓的生活之痛苦,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已经不再是“人”,而是被当成了“牲畜”。原价158,现价88,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想要认真彻读这段改变了中国古代进程的历史,这本《靖康之变》你一定不容错过。

标签: 韦贤

更多文章

  • 韦贤妃间接害死岳飞,却在其死后主动出家!是愧疚还是无颜见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韦贤

    大家都知道,岳飞是被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合谋害死于风波亭,但不知道的是,此事还与一个女人有莫大关联,此人就是赵构生母韦贤妃!岳飞韦贤妃其人:韦贤妃,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妃嫔,宋高宗赵构之母,南宋第一位太后。靖康之难时,韦贤妃与徽、钦二宗及六宫后妃同时被金人虏至北方。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她被遥尊为“宣和太后

  • 西汉名臣黄霸的尴尬人生:当小官宛若神明,当大官却如同神经病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黄霸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客观地说,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词去描述一个人。比如一些人,在有1万块钱的时候勤劳简朴、谦虚踏实,当他突然有了100万时,却可能就会变得骄奢淫逸,难以相处。有的人,在做一个小官的时候,会做得非常顺手,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同僚纷纷称赞。但若是

  • 天下第一太守——黄霸,独霸一方的霸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黄霸

    西汉的朝堂是一个永远不缺少奇迹的地方,只要有创造奇迹的能力,就一定能够在这里寻找到表演的舞台。虽然今天的主角是通过金钱砸开官场的大门,从此步入仕途,但是他当官目的却不是要捞取更多的财物。相反他一生清正廉洁、公正严明,凭借着一颗大公无私的为民之心,成为西汉官场公认的治理郡县第一名的太守,他的名字就叫黄

  • 满宠:哥能喝40瓶,不服来辩于定国:我喝的不多,就120瓶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于定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这首《将进酒》浓缩了一个酒鬼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只要有江湖的地方就肯定有酒,酒经已形成了一种文化,其中的故事也是说不尽,道不完。作为我们华夏子孙酒鬼界的前辈,汉朝人喝酒水平当然也不是盖的。酒精度低度量衡小不过,在这之前得先明确两个概念性的问题:1、汉朝酒的

  • 因“凿壁偷光”而闻名史册的匡衡,长大后都干了啥?别再误导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旧日历史标签:匡衡

    在小的时候,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给孩子讲过一个故事,就是古代的凿壁偷光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师讲述,于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所有的人都认为匡衡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并且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放弃学习的人。但是我们好像都只知道这个故事的前半节,并不知道后来的匡衡会怎么

  • 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过什么?很多家长都不愿告诉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子爱美食标签:匡衡

    导语: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为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往往会在孩子年幼的阶段通过讲述一些故事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引导孩子们努力学习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用到《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匡衡,因为从小家庭条件比较

  • 语文课本上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过得怎样?他其实是个伪君子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匡衡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匡衡为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吧,出生于东海郡承县的他从小家庭条件就不是特别好,根本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吃喝不愁,晚上还可以在灯光的照耀下学习。因为家里世代务农,小匡衡从小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他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特别上心,学习成绩也特别好。因为家里条件差交不起学费,懂事的小匡衡就替别人

  • 凿壁借光的匡衡,孔融让梨的孔融,长大干了什么?老师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匡衡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直是鼓励我们读书的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名人,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他,这个人就是匡衡。我们学习“凿壁借光”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在小的时候,家里面相当的穷,甚至于煤油灯都点不起,更别说什么蜡烛之类的,但是这种环境没有难倒匡衡。

  • 对匡衡的废和用,折射出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及汉帝国衰亡的根源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故事,中国人耳熟能详,主人公匡衡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强不息,终于学有所成。两千多年来,他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国人。匡衡学术影响力之大,讲出来让人咋舌。当时有个叫萧望之的丞相,也是个学术大儒,他评价匡衡的学问,已经达到了自成体系的高度,完全可以作为独立门派的开山鼻祖!匡衡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

  • 那个挖人家墙角偷光的匡衡怎么样了?最后还是被贬为庶人了

    历史人物编辑:孙悦说历史标签:匡衡

    匡衡借光的故事,估计大家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了,可能小编的观众里有00后的,为了照顾广大的读者,小编就再赘述下,匡衡小时候家里穷,而他又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呢白天他要下地干活,根本没时间读书,可晚上呢,又没钱买蜡烛,只好在月亮下看,可是也有阴天的时候,他很发愁,有一天他发现从邻居家的墙缝里透出一道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