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否预言地震?为何教科书将其删除?原因挺现实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否预言地震?为何教科书将其删除?原因挺现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子豪 访问量:1417 更新时间:2023/12/12 20:46:03

对于人类来说,天灾是非常可怕的,就比如说地震。地震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曾遭遇过几次损失巨大的地震。

痛定思痛,我们如今能依靠科技做出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电磁波”抢在“地震波”之前发出避险警报信息。但这个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也只是在地震来临前的数十秒到一分钟而已。所以说人力是有穷尽的,很难与自然对抗。

不过在我们曾经的教科书上,出现过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叫地动仪,它是由东汉张衡发明的,共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面都有个口含龙珠的龙头,而在每条龙头下方则有一只蟾蜍对应。

如若有地方发生地震,那个方的龙头就会龙珠,这时朝中就好做出安排。

当初读书时只感觉这东西太神奇了,还感叹时间过了这么多年反而比不上古人。但没想到近几年地动仪却从教科书上被删除了,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还直言:在房梁上挂一块肉,效果可能都比这个好。这是为何?

在曾经的人教版高二语必修4中,《后汉书·张衡传》很详细地描写了地动仪的外观及作用。

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些记载现在看起来还很神奇,其实不止后汉书,其他还有八部史书也曾描述过地动仪。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那么多文典中对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几乎是一字未提,只有这篇《张衡传》说“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同样是含糊其辞,这让我们后人很难想象其原理究竟为何。

所以可以说地动仪这一发明是失传了,那我们现在看到过的地动仪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教科书上包括现在所有的地动仪,都源自中国考古学家振铎在新中国成立后复原的仿制品。

王振铎1911年出生,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1934年进入私立燕北大学研究院历史系后就有了要复原张衡地动仪的念头。当年的中国忍受了近百年的屈辱,如果祖辈能有这么先进的技术,那对民族自信会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王振铎仔细翻阅史书,并研读地震学,将两者结合后于1936年画出了第一套复原的地动仪模型图稿。

不止是王振铎对此事感兴趣,地震频发的日本,也有一位专家萩原尊礼在1937年发布了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萩原尊礼利用现代技术,设计了用拉簧固定的“都柱”,这个都柱被命名为“倒立棍”。

两人还没来得及进行学术讨论,日寇就发动了侵略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振铎辗转上海、昆明,坚持进行着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振铎被任命为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负责还原一批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科技的器物作宣传之用,其中就包括了地动仪。

王振铎经过一年的潜心研究,始终没有弄明白地动仪的内部精妙,只好推翻1936年他设想的“悬垂摆”原理,采用了倒立的“直立杆原理”,最终在1951年复原出了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

在外观上,王振铎制作的地动仪与史书中所记载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在当年引起了轰动。

但后来很多专家都提出了质疑,其内部是直立杆,如何能让龙口中的球掉落到蟾蜍口中?经过检验后,发现这个地动仪只能是起到观赏作用,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根本无法预测地震。

以至于让中科院院士傅承义谈及复原的地动仪对地震的作用时,直言不讳地说道:“房梁下吊块肉,都会比它强!”

之后我国著名的地震学家冯锐也曾带领团队进行复原,虽然有些进步,但同样无法重现古代那神奇的黑科技,非常让人遗憾。

形象并非古代的样子,作用也没办法重现,因此出于教学上的严谨,有关地动仪的内容就从课本教材中删除了。

或许当年真的是有像地动仪这样神奇的仪器,只是我们还没能掌握到其中精髓所在,如果有一天能够真正地还原,想必一定会让世界惊讶。

另外,其实张衡还有很多其他厉害的发明是流传到了今天的,就比如说浑天仪,为了感谢张衡对天文学做的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把月球背面一个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太阳系里1802号小行星也叫“张衡星”,这些都足够突出张衡的伟大了!

#地震#

标签: 张衡

更多文章

  • 除了“司南像一把汤勺”,小时候学的张衡地动仪也不是那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张衡

    前几天,短史记发表了一篇文章《别再说“司南像一把汤勺”了》,对历史学者王振铎根据个人见解所提出的司南进行了考证,并指出这样的模型并不能指示方向。其实,王振铎先生不仅在复原司南的问题上出了漏子,在复原地动仪的时候,同样犯了想当然的毛病,由此看来,让学历史的搞科研,真的是不靠谱。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 十三朝古都洛阳,究竟在不在地震带上?不然张衡为啥要发明地动仪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张衡

    众所周知,河南洛阳是一座老城,它身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有105个皇帝都住在这里。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开创了中国地理研究的先河。虽然张衡的地动仪早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只是复制品,而且这个复制品还不能工作,但也不能说明,张衡的发明就是失败的。张衡的地动仪有科学的一面,那时的科学水平非常低下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预言地震,为何教科书将其删除?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衡

    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对整个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项发明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就是由张衡发明,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地动仪。直到今天,张衡发明地动仪一事,得以通过小学教科书中的《张衡传》被广泛流传。张衡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所著《灵宪

  • 张衡地动仪的三个谜团:古人的科学水平和认知维度,或许是个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张衡

    在房梁上挂块肉都比它强!这是某专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价,也是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的原因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家从东汉史书中发现了对张衡地动仪的描述,这个描述只有几十个字。这位考古学家根据描述造了一个想象中的地动仪模型。这个模型后来进入了教科书、博物馆、科技馆,后来被房梁上的肉比了下去。如果史书

  • 张衡地动仪为何被移除教科书,几代人真都被“骗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爱屋标签:张衡

    前言“万祀千龄,令人敬仰”对于中华文化中的地动仪,郭沫若先生为此题词,这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是对中国古人智慧的赞赏,也是现代人仰视先人的态度。▲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一、心系天下东汉时期,常有地震发生。地震就现在而言,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最让我们值得铭记的就是汶川地震

  • 同样是张衡的发明,为什么韩国印在了纸币上,而中国踢出教材?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张衡

    同样是张衡的发明,为什么韩国印在了纸币上,而中国踢出教材?说起中国跟韩国的渊源,大家应该有不少话要说。在古代,韩国可以说是比中国落后不少,中国深厚悠久的文化,出现很多厉害的科学家,也创造出了许多先进的东西,并流传后世,直至今日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部分。而自从端午被韩国抢先一步申请为他们的东西之后,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课本,中科院院士傅承义直言:不如房梁上吊块肉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张衡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时代在向前推进,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美景、人类巧夺天工的制品,都在不断断地涌现出来。正是由于不断地创造,我们现在才能过上如此现代化的生活。可是“预知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哪怕你用五百年后的思维创造出的制品,到了千年之后又会觉得这有些落后陈旧了。张衡所制造的

  • 张衡地动仪模型被移出教科书,上海交大教授:司南模型也该删除

    历史人物编辑:兰兰小糊涂标签:张衡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那个被印在教材上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地动仪模型,开始淡出当代青少年的视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教科书上的地动仪是王振铎先生制作的模型,不具备验震器功能。(张衡地动仪的作用是感知地震的发生方位,不是提前预告地震将发

  •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底有没有用?唐山大地震时完全没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张衡

    地动仪这东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曾经在教科书上写的有。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四大发明,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古代智慧结晶。其他几种都比较常见,或者都用过,唯独这地动仪比较陌生而又神秘。中国近些年发生过不少地震,却从没听过地动仪有什么新闻,让不少人对地动仪的真实性产生质疑。现存的地动仪确实是假的,唐山大地

  • 张衡地动仪被移出语文课本,老教授:房梁吊一块肉都比那个强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张衡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公元132年,张衡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这场在当时超越1800年的世界科技,在现在却被贬低的“一文不值”,不由得令人唏嘘。这篇帖子甚至直言张衡的地动仪根本来讲就是伪科学,不可能记录地震。2018年更有媒体报道,早在2017年引入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本的教材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