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恢作为“马邑之围”的将领,为什么汉武帝非把他杀了不可呢?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的将领,为什么汉武帝非把他杀了不可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奥迪 访问量:4400 更新时间:2023/12/25 20:17:06

“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的第一战,至关重要,而王恢作为计谋的提议者积极力支持者,却在临阵时怯战脱逃,不得不说对汉武帝是个极大的讽刺,因此汉武帝杀王恢于公于私都是十分必要的。

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秦未,正当中原大地陷入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之时,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自此拉了塞外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族二千年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200元,汉高祖刘邦率军讨伐韩王信叛乱,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七天七夜,最后在陈平的计谋下,向匈奴送予美女财宝才得脱困,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围”。过后刘邦认识到汉朝一时不敌匈奴,便采用了“和亲”政策,暂缓与匈奴的关系,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了七十余年,直到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为止。

汉武帝转变和亲政策为反攻政策

汉武帝为汉朝第七位皇帝,他从小目睹自己的亲姐姐在和亲时的悲痛伤心情景,立志一定要改变和亲政策。同时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恢复,国力已变得十分强盛,因此当十六岁的汉武帝登基后便想大展宏图,实施对匈奴的打击。但由于窦太后的阻挠,汉武帝抱负未得实施。

六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掌握大权,便开始采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内实施“罢除百家、独遵儒术”,对外实施“王道”。先是在解救东瓯国过程中小试牛刀,接着便越过南岭平定东越、南越,将汉朝疆域扩展到南海、交跂,后又将云南纳入版图。

平定南方后,汉武帝将目光转向北方的匈奴,决定停止屈辱的和亲政策,实施战略反击。但是由于和亲已久,汉匈未进行过大规模战役,朝中的许多大臣过惯了平稳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对匈奴开战,因此反对声音很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计划的失败

王恢当时是汉朝的大行令,负责朝廷的外交和礼仪的,有一天一个大商人聂壹来找他说,自己可以将匈奴的军臣单于(这时候匈奴已经是军臣单于时代)诱到马邑,只要汉廷设伏便可围歼。王恢其时出于一种投机心理,便向汉武帝提出了这个建议,汉武帝一听十分兴奋,便召大臣们进行商议。朝堂上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极烈反对,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激烈支持,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论,最后汉武帝支持王恢,准备在马邑设伏袭击匈奴。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农历六月,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汉武帝同时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

结果呢匈奴军臣单于真的率领10万大军来了,但是由于汉朝长期未对匈奴进行过大战,在战场布置中的出现问题,让军臣单于嗅出了战争的气氛。原因是进军沿途有羊群在吃草,但没人放牧,不象一派平安现象,于是就抓了一个雁门尉史,威逼利诱下说出了汉军的计划。军臣单于听后大惊,立即下令撤军。

王恢这时候已率三万大军出代郡等待截击匈奴大军后方的辎重部队,得知匈奴撤军后十分惊呀,但又自思敌不过匈奴大军,便率军退回了。韩国等率领的主力大军在伏击点埋伏几天没消息,便改变方案率军出击,但匈奴大军已经跑的无影无踪。

“马邑之围”计划破产后,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战争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廷尉判处王恢畏敌观望死刑。王恢虽买通田蚡通过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求情,但仍无法平息汉武帝的愤怒,王恢被迫自杀谢罪。

汉武帝必杀王恢的原因有三

第一,秦法规定将军临阵脱逃者是死罪,怯战者也是死罪,而且执法森严。汉承秦法,军法一样森严,因此王恢临阵怯战,率军自退,这是死罪。

第二,“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的首场战役,而且王恢是这一计划的提议者,又是政策的策划者和战场的设计者,结果第一个临阵怯战脱逃,这无异是对汉武帝的一个巨大疯刺,也是对朝中主战派的一个打击。

第三,停止屈辱的和亲政策,对匈奴实施军事反击是汉武帝一生的宏伟目标,是汉朝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朝中的反对声巨大,结果第一战却失败了,这是汉武帝军事反击匈奴政策的一个严重打击。汉武帝若不杀王恢,很难震住朝中反对者的声音,军事反匈奴政策就会实行不下去,一生宏图也就无法实现,这才是杀王恢的主要原因。

马邑之围看似很完美,却存在先天缺陷,不可能实现

一是王恢存在投机心理,他是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好战心理,想取得首功。但他不是一个刚毅的将军,没有决死的心,自己制定的计划,却第一个逃跑,没有紧急应对措施。

二是汉武帝也存在侥幸心理,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战而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汉匈之战是一场大战,不是一两场战斗就可以解的,想借一场伏击战达到效果根本不可能。

二是“马邑之围”有先天缺陷,如此大的军事计划靠一个商人去诱惑本身就不高明,而边关的下级军官都知道,老百姓更是跑的没有一个,不能不让久经沙场的军臣单于生疑。任何计划越是设计的完美,越是不可能实现。象这样的大计划必须作出一部分牺牲,甚至要牺牲马邑城,不能让马邑城的军民知道要在此打伏击。

四是“马邑之围”的谋划没有第二套、第三套应急方案,匈奴人发现怎么办?匈奴人不来怎么办?这些预案都没有,只在哪傻等,也没派出探子,对战场变化一无所知,不能临机应变。

总之,王恢必死,否则汉武帝军事反击匈奴的政策无法顺利执行。

标签: 王恢

更多文章

  • 王恢作为“马邑之围”提出者,汉武帝为何非杀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王恢

    战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主题之一,战争的胜利或失败都关系着一个朝代的前途命运。而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伟大帝王,在他的带领之下汉朝将匈奴彻底的赶出河套平原,而在汉武帝前期有一场战役叫做“马邑之围”,是一场企图将匈奴主力军完全消灭的军事行动,然而却失败了。而王恢作为负责截断匈奴大军后勤的将领

  • 汉武帝杀大将王恢,不是因为马邑之围的失败,而是防止外戚干政

    历史人物编辑:逻辑文化历史标签:王恢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匈奴是汉朝的大敌,汉国北方的巨大边患。汉高祖刘邦率领几十万大军反击匈奴,最后被匈奴打得大败,还必须贿赂匈奴的王后才得以脱身,后来历代的汉朝皇帝都采取忍辱退让的方式,主要是当时汉朝的国力确实不及匈奴,不得不采取的委曲求全的手段。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增强了不少,而汉武帝又是一个开

  •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王恢

    马邑之围是汉朝对匈奴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从汉高祖直到汉武帝,汉朝一直对匈奴采取怀柔政策。到了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的实力已经足够与匈奴一战,大行令(即大鸿胪,省部级)王恢极力主张停止与匈奴和亲,兴兵征讨,以获得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建元七年,王恢更是建议:匈奴现在对汉朝没有戒心,可以

  • 王恢支持刘彻讨伐匈奴,为何反而被刘彻下狱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王恢

    征讨匈奴,将西汉的军事实力推到巅峰的境地,这是汉武帝刘彻一生最大的功绩。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彻推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初也受到了朝廷内部大量官员和贵族的强烈反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支持刘彻北伐匈奴,反对和亲政治的官员凤毛麟角。大行令王恢是最早反对和亲并支持刘彻打仗的官员,一度受到了

  • 盘点史上十大反王第九位——绿林军领袖王匡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王匡

    朝政混乱的西汉末年,汉室外戚中出了一位道德上毫无瑕疵的完人,王莽。此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威名极盛,被天下人视为“周公再世”。这位再世周公最终在公元八年篡汉称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的开国太祖,并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改革计划。这位被天下人寄予厚望的王莽,因为他的种种奇怪行为,比如把土地矿山

  • 杀戮迷雾:论胡母班与王匡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王匡

    针对最近更新频率降低的问题,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一句:胖咪一贯笔耕不辍,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写作与发布频率。读者朋友如果想看胖咪的最新文章,搜索“胖咪”或“胖咪三国史”的名字,在其他主流平台便可以看到。我爱大鱼,我也爱读者朋友。以下进入正文。胡母班是汉廷执金吾,替董卓充当说客,游说关东诸侯,遭河内太守王匡

  • 河内太守王匡,大义灭亲的英雄,为何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王匡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内太守王匡,为何被杀?故事还得从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说起。河内太守王匡跟袁绍曹操这些人一样,本来都是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混饭吃的少壮派。当时宦官跟豪门大族为代表的党人,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王匡袁绍这些人都是党人集团里头的少壮派,

  • 闲聊强汉(十六)张良并未替刘邦招揽韩信,韩信的推荐人是夏侯婴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分队兮兮标签:夏侯婴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公认的三大功臣为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和韩信。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经典篇章,被改编成多种文化艺术产品,受到后来人的追捧。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事实的改编和演绎,也有的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创作。比如张良化妆成道士潜入咸阳城招揽韩

  • 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他们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后确实都是狠人,两个人对待功臣,一般都是杀杀杀。但是,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要杀掉,夏侯婴就在不被杀的之列中。大家都知道,夏侯婴是刘邦的车夫。但是,若是你小看了一个车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像刘邦这种称王称霸的人,不是随便选一个人,就能去当他的车夫的。若是当他的车夫,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

  • 夏侯婴不仅有责任心还反对刘邦易储,故而得到刘邦夫妇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雉针对诸如韩信、彭越这样的异姓王和一些列侯还是比较狠辣的,所谓异姓也就“异心”,所以刘邦夫妇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像杀猪屠狗一样处理他们。所以,异姓王是一类处境尴尬的功臣,刘邦视他们为“外人”,而从丰沛出来的乡亲自带三分亲切感,所以被刘邦当作自家人。既然是自家人不用说都受到了优待,个个乌鸦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