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实施战略反击的第一战,至关重要,而王恢作为计谋的提议者积极力支持者,却在临阵时怯战脱逃,不得不说对汉武帝是个极大的讽刺,因此汉武帝杀王恢于公于私都是十分必要的。
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
秦未,正当中原大地陷入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之时,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完成了统一,自此拉了塞外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族二千年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200元,汉高祖刘邦率军讨伐韩王信叛乱,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七天七夜,最后在陈平的计谋下,向匈奴送予美女财宝才得脱困,这就是有名的“白登之围”。过后刘邦认识到汉朝一时不敌匈奴,便采用了“和亲”政策,暂缓与匈奴的关系,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了七十余年,直到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为止。
汉武帝转变和亲政策为反攻政策
汉武帝为汉朝第七位皇帝,他从小目睹自己的亲姐姐在和亲时的悲痛伤心情景,立志一定要改变和亲政策。同时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恢复,国力已变得十分强盛,因此当十六岁的汉武帝登基后便想大展宏图,实施对匈奴的打击。但由于窦太后的阻挠,汉武帝抱负未得实施。
六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掌握大权,便开始采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内实施“罢除百家、独遵儒术”,对外实施“王道”。先是在解救东瓯国过程中小试牛刀,接着便越过南岭平定东越、南越,将汉朝疆域扩展到南海、交跂,后又将云南纳入版图。
平定南方后,汉武帝将目光转向北方的匈奴,决定停止屈辱的和亲政策,实施战略反击。但是由于和亲已久,汉匈未进行过大规模战役,朝中的许多大臣过惯了平稳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对匈奴开战,因此反对声音很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计划的失败
王恢当时是汉朝的大行令,负责朝廷的外交和礼仪的,有一天一个大商人聂壹来找他说,自己可以将匈奴的军臣单于(这时候匈奴已经是军臣单于时代)诱到马邑,只要汉廷设伏便可围歼。王恢其时出于一种投机心理,便向汉武帝提出了这个建议,汉武帝一听十分兴奋,便召大臣们进行商议。朝堂上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极烈反对,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激烈支持,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论,最后汉武帝支持王恢,准备在马邑设伏袭击匈奴。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农历六月,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一举全歼匈奴主力。汉武帝同时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
结果呢匈奴军臣单于真的率领10万大军来了,但是由于汉朝长期未对匈奴进行过大战,在战场布置中的出现问题,让军臣单于嗅出了战争的气氛。原因是进军沿途有羊群在吃草,但没人放牧,不象一派平安现象,于是就抓了一个雁门尉史,威逼利诱下说出了汉军的计划。军臣单于听后大惊,立即下令撤军。
王恢这时候已率三万大军出代郡等待截击匈奴大军后方的辎重部队,得知匈奴撤军后十分惊呀,但又自思敌不过匈奴大军,便率军退回了。韩国等率领的主力大军在伏击点埋伏几天没消息,便改变方案率军出击,但匈奴大军已经跑的无影无踪。
“马邑之围”计划破产后,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战争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廷尉判处王恢畏敌观望死刑。王恢虽买通田蚡通过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求情,但仍无法平息汉武帝的愤怒,王恢被迫自杀谢罪。
汉武帝必杀王恢的原因有三
第一,秦法规定将军临阵脱逃者是死罪,怯战者也是死罪,而且执法森严。汉承秦法,军法一样森严,因此王恢临阵怯战,率军自退,这是死罪。
第二,“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的首场战役,而且王恢是这一计划的提议者,又是政策的策划者和战场的设计者,结果第一个临阵怯战脱逃,这无异是对汉武帝的一个巨大疯刺,也是对朝中主战派的一个打击。
第三,停止屈辱的和亲政策,对匈奴实施军事反击是汉武帝一生的宏伟目标,是汉朝对外政策的重大转变,朝中的反对声巨大,结果第一战却失败了,这是汉武帝军事反击匈奴政策的一个严重打击。汉武帝若不杀王恢,很难震住朝中反对者的声音,军事反匈奴政策就会实行不下去,一生宏图也就无法实现,这才是杀王恢的主要原因。
马邑之围看似很完美,却存在先天缺陷,不可能实现
一是王恢存在投机心理,他是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好战心理,想取得首功。但他不是一个刚毅的将军,没有决死的心,自己制定的计划,却第一个逃跑,没有紧急应对措施。
二是汉武帝也存在侥幸心理,想毕其功于一役,一战而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汉匈之战是一场大战,不是一两场战斗就可以解的,想借一场伏击战达到效果根本不可能。
二是“马邑之围”有先天缺陷,如此大的军事计划靠一个商人去诱惑本身就不高明,而边关的下级军官都知道,老百姓更是跑的没有一个,不能不让久经沙场的军臣单于生疑。任何计划越是设计的完美,越是不可能实现。象这样的大计划必须作出一部分牺牲,甚至要牺牲马邑城,不能让马邑城的军民知道要在此打伏击。
四是“马邑之围”的谋划没有第二套、第三套应急方案,匈奴人发现怎么办?匈奴人不来怎么办?这些预案都没有,只在哪傻等,也没派出探子,对战场变化一无所知,不能临机应变。
总之,王恢必死,否则汉武帝军事反击匈奴的政策无法顺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