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卿曾三分天下,吾亦一统江山-诚意伯,刘伯温

卿曾三分天下,吾亦一统江山-诚意伯,刘伯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民间故事会 访问量:3105 更新时间:2024/2/13 14:31:04

明朝开国,猛将无数,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能够从铁骑强横的元朝手中夺得天下,正说明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一支强悍的边军部队,才是立国的根本。然而,除了猛将,还需要谋士,审时度势,观察入微,最终一点点的胜利堆积成一座王朝的强横。而在大明开国,能称的上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李善长固然智谋超群,却倾向于治理朝廷,或者说,执政,相对于争夺天下,却仍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后来因为胡惟庸被卷入动乱,最终落得个满门问斩下场,相比之下,功成身退,虽然一直被朱元璋怀疑,不信任却又不得不倚重的刘伯温,反而是真正的大智慧,最终保全子孙后代,诚意伯直到明朝末年,仍然是勋贵之家,只能说,大明和勋贵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只是刘伯温纵然聪明,在大势面前,也是难以逆转,明朝是一个党争特别严重的朝代,贯穿整个明朝,甚至到灭亡,南明任然在执着于党争。而在民谣中比诸葛亮还要略胜一筹的刘伯温,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刘伯温,名刘基。浙江青田人,年少出名,被称为神童,12岁就中了秀才,可以说名动一时,1324年,开始诵读春秋,不过多久就倒背如流,甚至理解的很透彻,让老师大为惊讶,1327年,刘伯温出门游历,拜师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后来触类旁通,三教九流,天文地理,兵法数学,可以说样样精通。就在等待一个伯乐出现,一展宏图。1333年,刘伯温入京参加科举,考中了进士,但是因为兵荒马乱,在家赋闲三年。这三年,刘伯温分析天下大势,认为元朝被推翻不过是时间问题,毕竟长时间的温柔乡,当年的蒙古骑兵如今已经学会贪图享乐了。但是毕竟还是元朝统治,不久之后被任命为高安县的县丞,他尽心尽力的辅助县令,打击豪强,维护地方,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是也有百姓的爱戴和上司的维护,也相安无事。直到1346年,刘伯温经历宦海沉浮,在家已经隐居多年,这次接到好友邀请,来丹徒教授学生,传播文化。1352年被朝廷用,但是因为方国珍的问题,最终辞官回家,这时候的刘伯温已经四十多岁,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男人日后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厚的一笔。1360年,刘伯温接到了一个男人的邀请,那个男人刚刚攻陷应天府,邀请他一起治理天下,本着一腔热血,将信将疑的刘伯温到达了应天府,结果被朱元璋委以重任,任命为军师,一腔热血得以施展。刘伯温对局势的把握很透彻,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消灭到看起来实力强横,但是名义不正,而且部下并没有完全归心,还骄傲自大的陈友谅,最重要的是,陈友谅的威胁更大,随后顺势消灭张士诚。

这时候,刘伯温又认为,应该脱离小明王自立,以招揽天下英雄,于是,大明建立了。随后又是数年征战,刘伯温尽心竭力,朱元璋除了倚重,更是深深的忌惮,1367年,劝说朱元璋宽松对待百姓,利用法制来治理国家,这才是一个明君应该有的,朱元璋听从,让刘伯温负责。1368年,明朝建立,刘伯温为御史中丞。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国内勋贵集团基本形成,却是针锋相对,因为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将领,势力庞大,想要独霸朝堂,最终和刘伯温发生冲突。刘伯温明白朱元璋对自己的忌惮,一心想要远离朝堂,后来李善长借题发挥,加上淮西臣子纷纷落井下石,刘伯温又因为妻子忘故,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临走前还埋下伏笔,说王保保不可轻视,凤阳不可建都。果然,战争失利,北元有人逃脱,此后一直为祸边疆。于是,朱元璋又想起了刘伯温,下召封赏他,要知道,刘伯温的功劳,不说封王,国公总是应该的吧,结果只是个诚意伯,朱元璋这次要给刘伯温升爵位,被拒绝。

后来,李善长因罪要被罢免丞相,刘伯温出面劝说朱元璋,说明了丞相的重要性,朱元璋打消了心思,但是询问之后丞相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被刘伯温否决,相比之下,还是李善长更合适,可惜李善长年事已高,最终告老还乡后,还是被弟子胡惟庸牵连,胡蓝之狱震惊全国,令人惊叹,又不得不承认刘伯温的先见之明。1375年,刘伯温患病,朱元璋命令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结果吃了医生开的药,反而病情加重,他明白这是胡惟庸要杀他,于是抱病向朱元璋陈述,得到的只有几句宽慰,他明白,自己怕是不能活下去了,于是和刘链告老还乡,但是拒绝了家人为他寻找药品,只是每天保证日常饮食。他明白,朱元璋还是不放心自己,要让自己死在前面,胡惟庸,也只是按照朱元璋意思办事而已。

几天之后,刘伯温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叫过来两个儿子,安抚身后事,告诉子孙,不必学习辅助帝王的本事,只要把天文书上交给皇帝,自然可以有一辈辈的荣华富贵,与国同休。随后,又详细的说,治国需要法律,但是不能过于严苛,需要让百姓心服口服,用德行和道义来感化百姓,让百姓真心拥护朝廷,这样才能江山永固,本来想写下呈交给朱元璋,想到胡惟庸还在,就没必要了,不过还是叮嘱儿子,胡惟庸倒台后,朱元璋必定会问起,如实回答就好。

一切都和这位谋士预料的一样,自己死后,果然子孙后代荣华富贵,与国同休。胡惟庸很快就败亡,还牵连李善长。1513年,刘伯温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来又被不断加封,配享太庙,可见一斑。可惜,一统江山的刘伯温,最终死于君王的猜忌。不过子孙后代无虞,也算是不错的结局了吧。

标签: 刘伯

更多文章

  • 为何到了两界山,刘伯钦就不再送唐僧了?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刘伯

    唐太宗李世民从地府还阳后,继续做皇帝。但是,他要找一人为他取经,去超度地府中那些被他杀死的冤魂。正好,唐僧受了李世民的恩,主动请缨,愿意去西天取经。就这样,唐僧骑着白马,带着随从、通关文牒、紫金钵盂等,离开长安,去往西天求取真经了。然而,才到巩州地界,唐僧就遇到了三个妖怪,分别是老虎精、野牛精和熊精

  • 淮海战役后,为何刘伯承永久不能释怀?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香标签:刘伯

    淮海战役,被奉为经典战役,它是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我方牺牲人数最多,但同时也是歼敌数量最多、战争形式最为复杂的一场经典战役。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上百万战士饮马长江指日可待。它是决定中国格局的最关键战役,此番战役以后,蒋介石在淮海大败,就像当时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一样,从此一蹶不振,随后南京政权土崩瓦解。

  • 邓小平一生唯一悼文写给刘伯承: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刘伯

    “刘邓之间难以放进一个顿号”,这是刘邓麾下的战地记者用形象语言概括的两人亲密关系,道白了刘邓难以分开的特殊历史现象。在《邓小平文选》(全三卷)收录的222篇文章中,只有两篇是纪念个人的,而且都是写给刘伯承的,这就是1942年写的《庆祝伯承同志五十寿辰》,1986年写的《悼伯承》,就像《悼伯承》中写的

  • 用孙子兵法解读七亘村之战:刘伯承得其精髓,倭寇只知皮毛,没开打鬼子就输了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刘伯

    时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刘志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衔中将)在《巧妙设伏 出奇制胜——忆七亘村大捷》一文中回忆说:“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打死和缴获骡、马和骆驼400多匹(峰)及大批枪支、弹药、粮食和衣物。我伤亡3

  • 刘伯温那么牛!为什么朱元璋只封他为:诚意伯?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刘伯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是中国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可以看出:中国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甚至,在民间,刘伯温,还是一位“神”一样的人物。我之前在大别山,接触到一位算命先生,他说:我们江相派这行的祖师爷,正是刘伯温刘老先生。

  • 彭总终于在开玩笑时让陈赓吃了亏:你和刘伯承站在一起,正好是一句成语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刘伯

    彭德怀元帅和陈赓大将不但是好战友,而且还是好搭档,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是八路军副总司令,一个是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中间隔着师一级,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他们就成了正副手:1951年8月,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仍兼第三兵团司令员;1952年4月,彭总奉调回国,陈赓接手主持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我们细

  • 刘伯承曾邀请他来讲课,他是国军王牌,一句话点明了国军为什么败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刘伯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一位,是一名国军将领,他是国军的王牌军长,日军的王牌军队被他所歼灭,他就是廖耀湘。刘伯承曾经邀请他来讲课,他是国军王牌,一句话点明了国军为什么败他在1906年出生于湖南,他中学刚毕业那年想要考入黄埔学习,可是由于路费不足,他错过了这一期的招生,到了第二年,他才考入了黄埔军校。在黄埔毕

  • 八路军129师刘伯承麾下战将4主力团团长、参谋长开国授什么军衔?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伯

    一二九师作为中国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之一,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一二九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县城109座,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部队由建制时的一个师发展到近30万人的大兵团。八路军将领一二九师人才辈出,猛将如云,开国将帅中,有295名少将、48名中将、18名上将、3位大将、2位元帅

  • 1986年刘伯承元帅离世,聂荣臻强忍悲痛写下悼文:生死与共,战友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烛下青史标签:刘伯

    前言 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与聂荣臻极为特殊,两人虽然是同乡,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一个是“儒将”,一个则是“福将”。在数百次的战斗中,刘伯承是元帅中受伤次数最多的,而聂荣臻则一点皮都没有破过,在十年浩荡中,刘伯承被撤职批判,而聂荣臻却并没有受到冲击,就是这样两位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却是至交好友。198

  • 毛主席在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刘伯承:愿做主席的小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烛下青史标签:刘伯

    1982年,叶剑英元帅85岁寿辰上,面对众人对他一生丰功伟绩的赞扬,他由衷的表示,如果没有毛主席,自己一生将十分平庸,不知做什么。而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在黑暗中探索。毛主席是伟大的,我们都仰仗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怀,让开国将帅对毛主席如此之高评价,毛主席在开国将帅及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地位究竟有多高?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