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用孙子兵法解读七亘村之战:刘伯承得其精髓,倭寇只知皮毛,没开打鬼子就输了

用孙子兵法解读七亘村之战:刘伯承得其精髓,倭寇只知皮毛,没开打鬼子就输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 访问量:2437 更新时间:2023/12/13 3:59:59

时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刘志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衔中将)在《巧妙设伏 出奇制胜——忆七亘村大捷》一文中回忆说:“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打死和缴获骡、马和骆驼400多匹(峰)及大批枪支、弹药、粮食和衣物。我伤亡30余人。”

七亘村重叠设伏之战,是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三八六旅陈赓旅长和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的胜利,也是《孙子兵法》胜利,刘伯承反用《孙子兵法》,给了嚣张的倭寇两记响亮的耳光。

有人说要是换个对手,刘伯承的重叠设伏就未必能奏效,但是遇到“熟读”《孙子兵法》的倭寇,这一招儿就非常好使了。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围绕《孙子兵法》来展开讨论,看看敌我双方是如何利用战争指挥获胜和取败的。

刘伯承元帅有当世孙武之称,他常常告诫战友:“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悼伯承》,邓公这样回忆他的老搭档、老大哥:“他熟谙兵法,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长于出奇制胜,就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神机妙算。作战指挥上的神机妙算,用伯承的话说,就是首先要靠弄清楚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他把这五个要素比作五行,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在邓选第一卷,还有一篇《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其结尾部分是这样的:“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除了读书工作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难道这真是他的缺点吗?这只能说是同志们对他的健康的关怀罢了。我祝福他健康,祝福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胜利!”

刘伯承被评为一代军神,但并不默守陈规,他批评人的时候,时而尖锐犀利,时而诙谐幽默,邓公还记得刘帅常用“烧香找错庙门”,“蚊子叮泥菩萨,看错了对象”等四川俗话批评那些不重视侦察和调查,指挥莽撞,办事马虎的同志。

通过七亘村重叠设伏之战,我们就会发现,在刘伯承看来,倭寇的指挥官就是五行不定,必将输得干干净净。

实事求是地说,鬼子的情报机构并不全是窝囊废,无处不在的“特高课”、“某(一般用松、竹、梅为代号,不知为啥不用猪、豺、龟)机关”也曾对刘伯承进行过调查分析,还把他比作水浒传中的神机军师朱武,称其指挥部队时擅长“神算”。

倭寇的学习能力很强,一般的军官都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连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他们都想方设法弄去专研,就更别说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了。

研究古孙武兵法的倭寇,遇到被陈毅元帅称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当世孙武刘伯承,那就是叫花子跟东海龙王比宝了。

刘志坚回忆:“1937年10月18日,我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和政训处主任(政委)张浩(原名林育英,字祚培,为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堂兄,林彪又名林育荣,字祚大,有史料说他字阳春,号毓蓉,似乎跟家谱对不上号)率师部及第三八六旅进抵山西省平定县地区。那时,我任一二九师宣传部长,随师部及三八六旅搞宣传鼓动工作。”

但是日军屡攻太原不克,就以一〇九师团继续攻击娘子关,以二十师团一部由河北省井陉县测鱼镇向正太路以南山地进犯,蒋军和晋绥军害怕日军断其后路而纷纷溃退,晋东前线情势危急。刘伯承命令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第七七一团(团长韩东山)在平定县的桃家岭、七亘村一线采取运动防御战法,阻止日军西进。同时,速调第七七二团(团长叶承焕,1914年出生,时年二十三岁,副团长王近山比叶承焕小一岁)回马山村,准备侧击西进的日军。

为了摆定五行,巧妙设伏,出奇制胜,10月25日下午,刘伯承亲自三十多人到七亘村附近察看地形。

刘伯承选好一处高地架好望远镜进行观察并让参谋在地图上标出要点,忽然从七亘村东的山谷中冲出一股日军,向刘师长等人射击。刘师长即令参谋处长李达指挥警卫班将敌人打退,然后从容不迫地敌机在空中盘旋下看遍了七亘村周边地形,这才满意地笑了:“七亘村是测鱼镇通往平定的咽喉要道,日军明天一定经七亘村向前方运送军需物资,送到嘴的‘狗肉’,一定把它吃掉!就在这里设伏,切断日军二十师团的交通,夺其辎重!”

七亘村首次设伏大获全胜,再次设伏又斩获颇丰,二次设伏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汤恩伯就很不理解,他跟那些倭寇同学的想法如出一辙,而且依据都是来自《孙子兵法》的“胜兵不复”。

“胜兵不复”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人们都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汤恩伯和他的倭寇同学一样,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却忘了《孙子兵法》“胜兵不复”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军神刘伯承摸准了日军的脾气:他们为了完成作战任务,往往不计代价,执拗地进行突击,他们的“记吃不记打”实际是照搬《孙子兵法》条文,以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不会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

如果刘伯承能参加日军的战后检讨会,肯定会听到倭酋们的鬼哭狼嚎:刘伯承用兵,不按常理出牌,也不守兵法规矩!

规矩和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能把兵法活用,是为军神,刘伯承恰好就是当世孙武、用兵如神,双方都在算计,但很明显是刘伯承技高一筹、胜算在握。

按常理,倭寇在七亘村遭受伏击,应该不敢再走此道,如果刘伯承也这样想了,就不会在七亘村守株待兔。倭寇猜想,既然刘伯承精通《孙子兵法》,那么绝不会违背“胜兵不复”这一原则,也就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再次采用同一种战法,所以,重走七亘村反而更安全。

倭寇想得挺美,但是刘伯承也有自己的判断:日军急于打通正太路,从背后威胁太原,七亘村是日军进军的必由之路,因为舍此别无其他通道;再从日军目前的作战特点来分析,他们屡胜之后骄横得很,通常凭着一股牛劲儿,就向预定的目标执拗地突进,毫不理会一些小的损失。

刘伯承分析五行后得出结论:日军侵犯华北以来,作战一直比较顺利,七亘村的失利,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目空一切,并没有把八路军放在眼里。特别是二十师团正向平定进犯,急需军用物资,要运送军用物资,在其打通正太路以前,唯有从七亘村通过。

据此分析,刘伯承当机立断,指示陈赓旅长继续利用七亘村的有利地形,准备再次伏击日军,陈赓也不负刘伯承重望,指挥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在七亘村西边,又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倭寇只学到了《孙子兵法》的皮毛,刘伯承不但得其精髓,而且还能奇正并用,双方比拼军事智慧,这场仗岂不是还没开打,就已经分出了胜负?如果八路军有日军或蒋军的装备,抗日战争还需要打上十几年吗?

标签: 刘伯

更多文章

  • 刘伯温那么牛!为什么朱元璋只封他为:诚意伯?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刘伯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是中国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可以看出:中国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甚至,在民间,刘伯温,还是一位“神”一样的人物。我之前在大别山,接触到一位算命先生,他说:我们江相派这行的祖师爷,正是刘伯温刘老先生。

  • 彭总终于在开玩笑时让陈赓吃了亏:你和刘伯承站在一起,正好是一句成语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刘伯

    彭德怀元帅和陈赓大将不但是好战友,而且还是好搭档,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是八路军副总司令,一个是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中间隔着师一级,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他们就成了正副手:1951年8月,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仍兼第三兵团司令员;1952年4月,彭总奉调回国,陈赓接手主持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我们细

  • 刘伯承曾邀请他来讲课,他是国军王牌,一句话点明了国军为什么败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刘伯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一位,是一名国军将领,他是国军的王牌军长,日军的王牌军队被他所歼灭,他就是廖耀湘。刘伯承曾经邀请他来讲课,他是国军王牌,一句话点明了国军为什么败他在1906年出生于湖南,他中学刚毕业那年想要考入黄埔学习,可是由于路费不足,他错过了这一期的招生,到了第二年,他才考入了黄埔军校。在黄埔毕

  • 八路军129师刘伯承麾下战将4主力团团长、参谋长开国授什么军衔?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伯

    一二九师作为中国八路军的3个主力师之一,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一二九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县城109座,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部队由建制时的一个师发展到近30万人的大兵团。八路军将领一二九师人才辈出,猛将如云,开国将帅中,有295名少将、48名中将、18名上将、3位大将、2位元帅

  • 1986年刘伯承元帅离世,聂荣臻强忍悲痛写下悼文:生死与共,战友情深

    历史人物编辑:烛下青史标签:刘伯

    前言 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与聂荣臻极为特殊,两人虽然是同乡,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一个是“儒将”,一个则是“福将”。在数百次的战斗中,刘伯承是元帅中受伤次数最多的,而聂荣臻则一点皮都没有破过,在十年浩荡中,刘伯承被撤职批判,而聂荣臻却并没有受到冲击,就是这样两位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却是至交好友。198

  • 毛主席在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刘伯承:愿做主席的小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烛下青史标签:刘伯

    1982年,叶剑英元帅85岁寿辰上,面对众人对他一生丰功伟绩的赞扬,他由衷的表示,如果没有毛主席,自己一生将十分平庸,不知做什么。而没有毛主席,中国还在黑暗中探索。毛主席是伟大的,我们都仰仗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怀,让开国将帅对毛主席如此之高评价,毛主席在开国将帅及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地位究竟有多高?毛

  • 刘伯承给学生们讲恋爱的三个秘诀,刚一开口,大家都被逗笑了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茶馆2020标签:刘伯

    有一次,刘伯承到红军大学,他喜欢讲笑话,学生们请他讲讲自己的恋爱史。刘伯承拥有过人的智慧和超强的应变能力,他又把皮球踢给了大家,一开口,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这是什么情况呢?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成立了红军大学,由林彪担任校长,刘伯承后来被任命为副校长。无论是林彪,还是刘伯承,都是红军的高级将

  • 刘伯承最后心愿:让邓小平为我主持追悼会,否则把尸体扔荒郊野外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标签:刘伯

    1986年10月,94岁的刘伯承元帅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华国锋代表中央赶来探望他,刘伯承撑着虚弱的身体,对华国锋交代了自己最后的心愿: “我死后只提一个要求,就是要邓小平主持追悼会,否则决不进八宝山,让我的儿子把我的尸体扔进荒郊野外去算了。” 最佳搭档 中央满足了刘伯承的愿望,由邓小平来操

  • 刘伯承平生“最得意”的事:长征中,用六只船渡过了三万红军!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35年5月,长征途中,刘伯承随先遣第3营行动,一起伪装成国民党军,星夜兼程,强度急行军160里,于3日抵达金沙江边的皎平渡。刘伯承了解敌人已下令烧掉一切渡船之后,当机立断,命令先遣连攻敌人之不备。当晚,红军猛扑江岸,占领了渡口,夺取了仅存的两只船,把红军一个排送到江北岸。敌军还摸不着头脑,红军便

  • 鏖战中原,敌13个旅包围刘邓大军,反被刘伯承率部包围

    历史人物编辑:陈冠任标签:刘伯

    1947年8月蒋介石的黄河阵被击破后,在四五个月中,他极力挣扎,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到11月,他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已经完全失去主动权,大厦将崩了。战场从黄河被迫南移,他只有全力保住中原这一条路了。于是,国共争夺中原成为了重点,首先是大别山。蒋介石对大别山逐次增加兵力,纠合了33个旅,由白崇禧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