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刘志坚(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衔中将)在《巧妙设伏 出奇制胜——忆七亘村大捷》一文中回忆说:“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打死和缴获骡、马和骆驼400多匹(峰)及大批枪支、弹药、粮食和衣物。我伤亡30余人。”
七亘村重叠设伏之战,是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三八六旅陈赓旅长和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的胜利,也是《孙子兵法》胜利,刘伯承反用《孙子兵法》,给了嚣张的倭寇两记响亮的耳光。
有人说要是换个对手,刘伯承的重叠设伏就未必能奏效,但是遇到“熟读”《孙子兵法》的倭寇,这一招儿就非常好使了。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围绕《孙子兵法》来展开讨论,看看敌我双方是如何利用战争指挥获胜和取败的。
刘伯承元帅有当世孙武之称,他常常告诫战友:“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悼伯承》,邓公这样回忆他的老搭档、老大哥:“他熟谙兵法,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长于出奇制胜,就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神机妙算。作战指挥上的神机妙算,用伯承的话说,就是首先要靠弄清楚任务、敌情、我情、时间、地形。他把这五个要素比作五行,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在邓选第一卷,还有一篇《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其结尾部分是这样的:“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除了读书工作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的生活……难道这真是他的缺点吗?这只能说是同志们对他的健康的关怀罢了。我祝福他健康,祝福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胜利!”
刘伯承被评为一代军神,但并不默守陈规,他批评人的时候,时而尖锐犀利,时而诙谐幽默,邓公还记得刘帅常用“烧香找错庙门”,“蚊子叮泥菩萨,看错了对象”等四川俗话批评那些不重视侦察和调查,指挥莽撞,办事马虎的同志。
通过七亘村重叠设伏之战,我们就会发现,在刘伯承看来,倭寇的指挥官就是五行不定,必将输得干干净净。
实事求是地说,鬼子的情报机构并不全是窝囊废,无处不在的“特高课”、“某(一般用松、竹、梅为代号,不知为啥不用猪、豺、龟)机关”也曾对刘伯承进行过调查分析,还把他比作水浒传中的神机军师朱武,称其指挥部队时擅长“神算”。
倭寇的学习能力很强,一般的军官都读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连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他们都想方设法弄去专研,就更别说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了。
研究古孙武兵法的倭寇,遇到被陈毅元帅称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当世孙武刘伯承,那就是叫花子跟东海龙王比宝了。
刘志坚回忆:“1937年10月18日,我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和政训处主任(政委)张浩(原名林育英,字祚培,为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堂兄,林彪又名林育荣,字祚大,有史料说他字阳春,号毓蓉,似乎跟家谱对不上号)率师部及第三八六旅进抵山西省平定县地区。那时,我任一二九师宣传部长,随师部及三八六旅搞宣传鼓动工作。”
但是日军屡攻太原不克,就以一〇九师团继续攻击娘子关,以二十师团一部由河北省井陉县测鱼镇向正太路以南山地进犯,蒋军和晋绥军害怕日军断其后路而纷纷溃退,晋东前线情势危急。刘伯承命令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第七七一团(团长韩东山)在平定县的桃家岭、七亘村一线采取运动防御战法,阻止日军西进。同时,速调第七七二团(团长叶承焕,1914年出生,时年二十三岁,副团长王近山比叶承焕小一岁)回马山村,准备侧击西进的日军。
为了摆定五行,巧妙设伏,出奇制胜,10月25日下午,刘伯承亲自三十多人到七亘村附近察看地形。
刘伯承选好一处高地架好望远镜进行观察并让参谋在地图上标出要点,忽然从七亘村东的山谷中冲出一股日军,向刘师长等人射击。刘师长即令参谋处长李达指挥警卫班将敌人打退,然后从容不迫地敌机在空中盘旋下看遍了七亘村周边地形,这才满意地笑了:“七亘村是测鱼镇通往平定的咽喉要道,日军明天一定经七亘村向前方运送军需物资,送到嘴的‘狗肉’,一定把它吃掉!就在这里设伏,切断日军二十师团的交通,夺其辎重!”
七亘村首次设伏大获全胜,再次设伏又斩获颇丰,二次设伏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汤恩伯就很不理解,他跟那些倭寇同学的想法如出一辙,而且依据都是来自《孙子兵法》的“胜兵不复”。
“胜兵不复”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人们都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汤恩伯和他的倭寇同学一样,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却忘了《孙子兵法》“胜兵不复”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军神刘伯承摸准了日军的脾气:他们为了完成作战任务,往往不计代价,执拗地进行突击,他们的“记吃不记打”实际是照搬《孙子兵法》条文,以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不会在同一地点两次设伏。
如果刘伯承能参加日军的战后检讨会,肯定会听到倭酋们的鬼哭狼嚎:刘伯承用兵,不按常理出牌,也不守兵法规矩!
规矩和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能把兵法活用,是为军神,刘伯承恰好就是当世孙武、用兵如神,双方都在算计,但很明显是刘伯承技高一筹、胜算在握。
按常理,倭寇在七亘村遭受伏击,应该不敢再走此道,如果刘伯承也这样想了,就不会在七亘村守株待兔。倭寇猜想,既然刘伯承精通《孙子兵法》,那么绝不会违背“胜兵不复”这一原则,也就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再次采用同一种战法,所以,重走七亘村反而更安全。
倭寇想得挺美,但是刘伯承也有自己的判断:日军急于打通正太路,从背后威胁太原,七亘村是日军进军的必由之路,因为舍此别无其他通道;再从日军目前的作战特点来分析,他们屡胜之后骄横得很,通常凭着一股牛劲儿,就向预定的目标执拗地突进,毫不理会一些小的损失。
刘伯承分析五行后得出结论:日军侵犯华北以来,作战一直比较顺利,七亘村的失利,对他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们目空一切,并没有把八路军放在眼里。特别是二十师团正向平定进犯,急需军用物资,要运送军用物资,在其打通正太路以前,唯有从七亘村通过。
据此分析,刘伯承当机立断,指示陈赓旅长继续利用七亘村的有利地形,准备再次伏击日军,陈赓也不负刘伯承重望,指挥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在七亘村西边,又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倭寇只学到了《孙子兵法》的皮毛,刘伯承不但得其精髓,而且还能奇正并用,双方比拼军事智慧,这场仗岂不是还没开打,就已经分出了胜负?如果八路军有日军或蒋军的装备,抗日战争还需要打上十几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