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登基之后的第一场大动作,是尊崇儒学的新政,该举措最初虽然没有得到窦太后的支持,但好在窦太后也没有干涉他的行为。
可没想到的是,御史大夫赵绾在被提拔之后,一心想要向皇帝表忠心,迎合刘彻企图实现中央集权的想法,向他上了一个奏折,建议说,皇上已经开始自己处理政事了,以后朝廷里发生的事情,就不用继续向太后禀报了吧。
赵绾这想法说明什么?那是在告诉刘彻,可以把祖母的权力夺了,让她安享晚年了。
而正因为这个折子,把窦太后彻底惹怒了。窦太后给了儒生们“三板斧”,把刘彻的新政搞得一团糟。
了解汉朝的朋友们都知道,汉王朝以孝治天下,前朝皇帝汉景帝曾一度为了讨好窦太后而做出过许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甚至连立储问题都要看窦太后的脸色,可见,即便是皇帝,头上也是压着一个重重的“孝”字的。
那么刘彻到底为什么非要做出如此“不孝”的事情,从祖母窦太后手中夺权呢?这祖孙二人之间莫非有什么嫌隙?
说到底,这实际上是祖孙二人理念上的不同,从本质上来说,是黄老学说与儒学之间的抗衡。
身边有这么一个拥护黄老学说的长辈,不赶紧从她手里夺过实权,刘彻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新政,实现自己的抱负呢?因此,从安太后手中夺过权力,做一个能够自己做主的皇帝,这对于刘彻来说非常重要。
而窦太后呢?作为一个历经三朝的、最尊贵的女人,她又怎么可能轻易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力?对于窦太后而言,这大汉的皇宫是她的家,高高在上的天子是她的家人、小辈。
现在居然有人妄想将她“赶”出这个家,“离间”她和家人的关系,这是绝对不可以忍受和饶恕的。
盛怒之下的窦太后,立即就展开了行动,以精准的“三板斧”,将孙子刘彻好不容易搭建的舞台摧毁得体无完肤。
第一“板斧”是抓把柄,对这朝堂上的事情,摸爬滚打了三朝的窦太后心知肚明,哪个大臣家里还没有点儿问题,哪个大臣手头还没有点儿见不得光的事情。
平时不处理,装作哑,那是因为那些“小事情”并不会危及大汉的统治,但如果一心想查,谁身上还抓不到些把柄呢。
为了合理、合法,并且让汉武帝刘彻无法驳地处理掉碍眼的大臣,窦太后立即派出人对刘彻新提拔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进行了深入调查,果不其然,还真查出了点儿问题。
这问题是大是小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抓了把柄,窦太后就完全能够底气十足地向皇帝发难。最终,赵绾和王臧被投入大牢。
把赵绾和王臧从朝堂上拉下来之后,窦太后急不可耐地挥起了第二大“板斧”,区别处理。参加刘彻发动的“建元新政”的人实际上都得罪了窦太后,但这些人与窦太后之间的亲疏关系有所不同,窦太后对他们的怨恨以及处理方式显然不会一样。
窦太后将此次要处理的人分为了三个类别:第一类,“建元新政”的发起者,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窦太后的亲孙子,无论做错了什么,让窦太后多不高兴,窦太后也不可能真的伤害他,因此,盛怒之下,窦太后只可能将愤怒转移到刘彻的左右,向追随他的大臣下手。
而刘彻展开新政的左右帮手就是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蚧,属于第二类。窦婴是窦太后的亲侄子,田蚧是王太后的亲弟弟,怎么算都是亲戚,太后同样进行了宽大处理,只罢了他们二人的官,让他们无法再继续和自己作对。
而这第三类,也就是最倒霉的那类人,显然就是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了,这两人都不是皇亲国戚,更无半点可能博得窦太后的欢喜,就只能无辜承受窦太后最后的怒气了。在被关入大牢中不久后,在窦太后的逼迫下,二人相继自杀。
将刘彻的领导班子彻底摧毁之后,为了震慑震慑这个“不肖”的孙子,让他好好认清楚自己的地位,窦太后挥起了第三大“板斧”,任免朝官。
处理完刘彻亲手搭建的领导班子之后,朝廷里重要的官位也就空出来了,窦太后立马提拔了柏志候许昌做丞相,武强候庄青翟做御史大夫。
这二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实际上也没什么本事,之所以能够一步登天,只不过因为此二人都尊奉黄老学说而已。
窦太后的“三板斧”不仅轻易摧毁了刘彻所建立的新政,同时也让刘彻从根本上认识到一个事实:自己根本就不能完全掌控大汉的天下在这皇宫里,最有权势的不是他这个皇帝,而是高高在上的老太后。
现实的残酷给了斗志昂扬的少年天子狠一击,让他陷入了长久的苦闷之中,这尊贵的天子之位顿时变成了囚禁他的樊笼,那高耸的墙和紧闭的宫门,无一不是阻挡他放眼天下的障碍。
刘彻就这样在窦太后的“压制”下被迫忍让六年之久,直到窦太后去世之后汉武帝才开始自己的改制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