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朝廷还能勉强维持着堂皇的局面。而真正给了大唐致命一击的,则是“冲天香阵透长安、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黄巢。黄巢率领所部转战南北,将大唐江山搅得天翻地覆,也让天下人看穿了朝廷的虚弱与无能。而他最后轻松攻陷长安、逼走僖宗,更是让天子权威扫地,之后哪怕是昭宗这样的英主继位,也再无回天之力。不过其实朝廷本来是有一个剿灭黄巢的绝佳机会的,那就是他南下广州之时。
当时坐镇江淮的名将高骈,曾策划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围剿计划,如果这个计划成功实施的话,大唐王朝大有可能再续命数十年。黄巢下岭南的确算是一个妙招,那里是大唐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偏偏又有广州这样一座靠海贸而富甲天下的大都市。光是在广州的掠夺所获,就足以支撑黄巢大军的后勤,也鼓舞了其所部的士气。但是岭南相对封闭的地形,又让黄巢失去了他赖以与朝廷周旋的机动能力,高骈的征剿计划就是针对这一局面来制定的。他上奏朝廷,要以五路大军合围,一举消灭这个心腹大患。
第一路是高骈亲率的一万江淮精锐,也是此战的主力,越大庾岭、经韶关直扑广州。他预计黄巢得讯后必定不敢应战,只会主动逃窜,所以其他几路大军的设置都是为了堵截其逃窜的通路。所以第二路他计划让自己麾下头号大将张璘,以所部五千人马赴郴州镇守,挡住黄巢进军两湖的道路。第三路则以前宰相、现荆南节度使王铎的三万大军,卡守在两广锁钥梧州,让其无法从广西方向逃脱。第四路的主将也是高骈的左膀右臂王重任,他的任务则是率八千兵马攻入潮州、循州(即今惠州)一线,包抄黄巢侧翼。最后一路则是以舒州刺史郎幼复,为自己的镇海军节度留后,作为此次作战的总预备队。
整个作战计划庞大而周密,要是真的照此实施,黄巢几乎不可能逃出岭南,但它最后却无果而终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是黄巢出了一个妙招,他主动上书朝廷、自求广州节度使之职,让皇帝派人与他商议招安的条件。长安的政事堂里,宰相们收到黄巢的上书后欣喜若狂。特别兼任兵部尚书的豆卢瑑,他素来看不惯高骈,担心他割据两浙等地自立,所以想方设法限制其势力的膨胀。听说黄巢愿意服软,他力主接受现实,让其在广州自生自灭。
而其他两位宰相也倾向于招安,因为在南方大乱后,朝廷的税源地几乎全部丧失,此时府库空虚得可以跑马,根本没钱来发起高骈计划的大规模围剿作战。而且中唐以来各地军头、镇将,三天两头起兵叛乱,只要他们不公然建号称制,大多数时候朝廷都是招抚了事。按宰相们的想法,黄巢既然跑到岭南这样的偏鄙之地,对朝廷已经威胁不大了,让他得意一时又何妨。于是高骈的计划被政事堂否决了,于是胆大包天的黄巢,就又跳出岭南这片绝地,走上了进军长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