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黄巢军队竟拿数十万百姓当军粮,是真的吗?

黄巢军队竟拿数十万百姓当军粮,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莹兮历史阁 访问量:3461 更新时间:2024/1/15 19:47:48

关于黄巢军队拿百姓当军粮的记载,《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说:

“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

“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这样的文字,将黄巢起义军吃人肉的情形,描绘成了一条完整的“抓人——加工——食用”流程链条,而且还专门制造了将人连骨带肉都捣成泥的巨型石碓,似乎这是一支走哪都不带军粮,沿途杀人如麻、嗜吃人肉的恶魔军队。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黄巢作为一个最终失败的起义领袖,在封建王朝官方的史书中自然不会留下正面的记载。妖魔化的描写笔法,倒也符合封建王朝丑化叛乱者的宣传习惯。

只不过在这种立场决定观、屁股指挥脑袋的书写习惯下,黄巢拿百姓当军粮的记载,究竟其可信度有多少?就不得不打上个问号了。

黄巢之前,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被白起围困的赵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苻融、隋末唐初乱世的大军阀朱粲,都曾在历史上留下过吃人肉的记载,还诞生出“两脚羊”、“和骨烂”、“饶把火”等恐怖的名词。

这里面除朱粲是吃人肉变态上瘾外,赵军和苻融的军队都是在粮食极度短缺的情形下,做出的丧失理智举动。

此外,像百姓遭遇天灾、战乱导致的饥荒,连草根树皮都扒光吃尽的年头,饿极了“易子而食”的记载就更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黄巢的起义军,是否也存在饥饿到极点非要吃人的地步呢?

黄巢本是个书生,原先也走过依靠读书科举入仕的正途,屡试不第后才转而贩私盐。

像黄巢这样受过“正规教育”的读书人,若是说他天生自带嗜杀成性的基因,估计没人会相信。但从他留下的《咏菊》诗句来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字里行间,充满了大气磅礴的大人物气概,至少不会是个安于无权无势现状的主。也是时势造英雄,赶上王仙芝起义的黄巢,随后也聚集族人加入到了农民军的队伍。

起义军最初的策源地,大致是在河南、山东一带,王仙芝和黄巢在本乡本土作战,面对父老乡亲估计干不出来杀人吃肉的恶事。况且起义没过两年,黄巢的军队就转往了南方地区作战。

南方的淮河、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历经三国东吴、南朝宋齐梁陈几百年的不断开发,至隋唐两朝整个帝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态势,是唐王朝经济命脉之所在。

黄巢身处鱼米之乡,军粮供应应当不会缺乏。起义军粮食供应真正困难的阶段,反而是他们攻入唐都城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的那段时间。

隋唐年间,关中盆地的人口承载力达到极限,仅凭当地根本解决不了正常的粮食供应。

面对困境,隋炀帝想出了开凿京杭大运河,由江南粮食产地向北方输送漕粮至洛阳,接着转运到关中的解决办法。

攻入长安城的黄巢,军队规模达到百万,每人每天1斤米也是100万斤的惊人数字。而此时因多年战乱,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断绝,中原和江南两块产粮区,又被处于流动作战状态,依靠抢掠补充给养的起义军像梳子一样破坏了一遍。

可想而知,由洛阳至潼关再到长安的百万起义军,肯定不会有稳定的粮食供应。

军队一旦出现缺吃少穿的情形,那么军纪就很难约束了。

随后的情形的确也是如此,进入关中的起义军,没过多久便暴露出吃哪抢哪的本性,黄巢建立的大齐政权根本来不及,也没有条件建立相配套的税赋和军粮征收制度。

等到唐军反击,站不稳脚跟又缺乏粮食补充饿极了的黄巢军队,就在败退经过的河南中部地区,干起了拿百姓当军粮的丧尽人伦勾当。

标签: 黄巢

更多文章

  • 此人和黄巢一同起义,失败后消失,留下一诗受鲁迅赞赏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黄巢

    此人和黄巢一同起义,失败后消失,留下一诗受鲁迅赞赏。这个人名为皮日休,他生于公元838年,那个时候唯一能够成功的道路就是要考取功名,他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的考试道路也不怎么顺利。根据史书的记载他第一次去京城参加考试的时间是公元866年,20多岁,正是好年纪,不过这回考试没中他没考中。到了第二年,他不

  • “咏诗狂人”黄巢:五岁出口便吟诗,然而命运自有安排

    历史人物编辑:百汇平历史标签:黄巢

    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读书人都有个“学而仕”的梦想。唐朝末年出身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的黄巢,乃是万千学子中的一份子自是不例外。黄巢可不是正儿八经农民阶级,祖传大业是贩卖私盐。封建王朝时代,盐可不是如今随处可见,盐一直是朝廷把控,贩卖私盐不亚于如今贩卖毒品,那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买

  • 黄巢明明已经占领了长安,为何不继续向西追击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花语媛暖标签:黄巢

    #头条创作挑战赛#黄巢原本是唐朝末年的一位私盐贩子,世代都以贩盐为生,黄巢曾经也做过贩盐的生意,然而他的生活却被一位太监给打乱了。咸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李儇即位,此时的李儇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就知道玩,于是将大权都交给了身边的一位叫做田令孜的太监。秦始皇十三岁登基,有吕不韦辅政

  • 黄巢是如何化身为士族的“克星”,将士族送进深渊的?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黄巢

    前言: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许多传承百年,数百年的士族,虽说在隋唐时期饱受打压,但是其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就拿科举制来说,说是打压士族的利器,可士族的文化底蕴在那里摆着,考科举还是比寒门子弟强,比如博陵崔氏在唐朝组织的263次科举考试中,出了9名状元,荥阳郑氏比之更多,达到了13名。然而这些士族

  • 此人是黄巢40代后人,至今崇文尚武,最爱打抱不平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黄巢

    黄巢有一首名满天下的诗《不第后赋菊》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朝末年,黄巢在山东曹州揭竿而起,聚义兵百万,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一举攻下唐王朝的长安,赶走唐喜宗,登基称帝,建立大齐国。黄巢雕塑黄巢一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血洗长安,当时世上人口最多的

  • 唐朝的灭亡:黄巢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人文之光标签:黄巢

    前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唐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唐朝的文化输出可谓是盛况空前,在当时的世界上,唐朝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亚洲一霸,周边的许多国家都派遣使臣来到唐朝学习,唐文化对于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不过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纵使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也会灭亡

  • 黄巢起义唯一的益处就是终结了士族门阀

    历史人物编辑:常国俊标签: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是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在位两载而亡。黄巢和洪秀全很像。都是因为屡试不第,进而对科举失望才造反,但二人绝非是因为考官刻意打压,也不是因为有眼无珠,而是因为这二人成绩太差。黄巢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

  • 黄巢攻城拿百姓当军粮,是历史事实,还是另有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兄弟标签: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的作者正是黄巢,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登基了,他登上了含元殿的王位。他所建立的国家被称为“大齐”,成为一代英雄。他并没有继续派兵马追逐流亡的唐僖宗皇帝,而是忙着登基、封官赐爵、找女人充实三宫六院。但是,那些失去土地和

  • 历时九年的黄巢之乱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菜鸟标签:黄巢

    作为唐末最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黄巢之乱历时整整九年。黄巢先后跟随王仙芝等人转战大半个中国,最后攻陷了唐朝的两个首都,创建了所谓的“大齐政权”。在他的造反和鼓动之下,唐王朝走到了帝国的晚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是黄巢高喊的雄心壮志,但是,和历史上诸多的农民起义一样,他并没有获得世界真

  •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唐末黄巢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黄巢

    黄巢起义,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是唐末农民起义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各地军阀拥兵自重,造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被迫起义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