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子仪和李光弼谁功劳大?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郭子仪和李光弼谁功劳大?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庆文史阁 访问量:3340 更新时间:2024/1/25 12:00:23

李光弼郭子仪两人同是大唐的名将,据史书记载,李光弼本是契丹人,父亲是契丹族的酋长,在归顺唐朝不久后,李光弼的父亲便战死于沙场。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身为烈士后代的李光弼从军之后,便得到了大唐名将王忠嗣的器重。王忠嗣经常对别人说:“光弼必居我位。”,意思是说李光弼以后一定能坐上我的位置。而郭子仪则是出身官宦人家,与李光弼相比,郭子仪则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直到57岁的郭子仪才做到朔方右兵马使。从这点来看,李光弼比郭子仪才华更早一些为世人所看重。

公元755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皇上密诏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造反。这一场叛乱,可以说是给了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一个得以施展才华的历史绝佳舞台。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得以上任朔方节度使,同时经过郭子仪的推荐,李光弼也当上了河东节度使,两人开始独当一面。在叛乱发生初期,李光弼、郭子仪主要在北方集结各路兵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复失地。然后两人分别奉命与唐肃宗会师灵武,接着两军合整,军队精英全部由郭子仪带走,前去收复长安与洛阳。另一方面李光弼则带领5000弱旅奔赴太原,阻止叛军西进。

公元756年4月,李光弼和郭子仪联手接连在沙河、嘉山等地击败叛军名将史思明,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的交通线。接着李光弼到太原后,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又再度击败了史思明,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保住了大唐的心脏城市太原。郭子仪则一路西进,在各民族的帮助下,郭子仪经过几番苦战,最终将失落于安禄山之手的长安与洛阳,重新纳回大唐的地图板块。从战绩上来看,两人平分秋色,实在难分伯仲。

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王朝当中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即使唐代宗即位后,他仍然信任与重用太监,以至于程元振鱼朝恩等辈继续左右朝纲。这个时候,郭子仪的优势就更加体现出来了。郭子仪更为让后人所看重的不是他的盖世战功,而是他为人宽厚的性格,深谙进退之道,因此他很少得罪人。在朝廷斗争中,郭子仪也从不站队。

比如公元767年发生的郭子仪祖坟被盗事件,舆论上都指明可能是当朝权臣鱼朝恩指使人所为,但是郭子仪不以为然,也不为所动,从而稳定了朝局。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李光弼身上,那么李光弼与鱼朝恩两人肯定是不闹到“你死我亡”的结局不罢休。因为李光弼就是一个为人严肃,深沉刚毅的人,他从来都是从严治军,因此畏惧李光弼的人自然也多,甚至可以说是李光弼得罪的人多。最可怕的是深受皇宠的权臣程元振与鱼朝恩都与李光弼不合。

在得知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因程元振进谗言而被杀害之后,一代名将,执法如山的李光弼终于知道与权臣抵抗会有怎样凄惨的下场,于是李光弼不再敢入朝。李光弼也从此失去了往日的威严,终因羞愧成疾,于57岁时去世。李光弼去世之时,郭子仪已经67岁了。在人生的暮年,郭子仪再一次大放异彩。先是762年,朔方发生兵变,重病将亡的肃宗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将郭子仪召入宫中,委托郭子仪平定兵变。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继位,八十三岁的郭子仪终于得以回家享福。781年,85岁的郭子仪去世。从人生结局来看,郭子仪则完美胜过李光弼。

参考文献:《中国历史集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李光弼

更多文章

  • 李光弼河阳攻坚战,一把短刀击退百万雄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李光弼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优秀军事将领。例如谦虚内敛的军事鼻祖孙武、以及拥有儒家风范的名将周瑜、睿智多谋的兵家奇才诸葛亮等等。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军事名家们都各有特点,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同时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非比常人的智慧和远见。例如接下来我们即将描述的一位将军一

  • 大将李光弼只用了一招便令安史叛军千余马匹归降

    历史人物编辑:车魅力标签:李光弼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朝廷以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征讨史思明。乾元二年(759年)的某一天,镇守河阳的李光弼率领几个卫士,出了南城门,到黄河岸边观察敌情。连日来,唐军士兵夜间议论纷纷,说对岸的史思明有无数膘肥体壮的战马,叛军士兵每天都

  • 拳打郭子仪,脚踢李光弼,叛军第一悍将安守忠实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李光弼

    安史之乱之乱之所以这么难打,除了大唐在唐玄宗后期国力衰弱,中央军队实力减弱,禁军常年不习兵战之外,对面的安史叛军也是名将如云,在统帅级别的任务上,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常年和契丹和奚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手下也有众多百战之将。李泌就曾经对安禄山手下的并将做出一个评价,《资治通鉴》记载““贼之骁将,不

  • 他是大唐中期第一战神,专治周边各种不服,连李光弼都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李光弼

    提起大唐中后期的战神,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光弼,一个是郭子仪,因为他们两个如擎天玉柱一般撑起了快要坍塌的大唐江山,挽危楼于既倒,但是其实还有一个人更加勇猛,如果当时他还活着,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他才是大唐中期的第一战神。这位战神的名字叫王忠嗣,他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

  • 契丹后代李光弼,为何一心效力唐王朝,积极带兵对抗安禄山势力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的上司王忠嗣曾经这样评价李光弼:“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而这里所说的李光弼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一位相当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上的成就极为突出,在朝堂中也是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人自小就为人沉稳,格外擅长骑马射箭,又喜爱读书,可谓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少年时期就进入军队之中成为一位军人,凭借着本

  • 李光弼安排一个计策,部下都大惑不解,结果却让人难以置信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李光弼

    唐末“安史之乱”期间,唐军与叛军两方主将之间曾发生过一次令人称奇的较量:唐军主将李光弼面对敌人的进逼,作出一系列让手下大惑不解的安排,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叛军主将史思明手下两员大将竟然主动归降。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当时,史思明得到可靠情报,李光弼手下运送粮食的队伍一定会经过野水渡这个

  • 看李光弼如何带领军队抵御敌军,赢得太原之战,扭转局势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李光弼

    吕温曾这样评价李光弼: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收复河阳地区是李光弼一生中极为亮眼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在太原中的表现,李光弼更是格外出色,远非一般将领能够相比。众所周知,在唐玄宗统治末期,曾经爆发一次严重大危机,那就是安史之乱。幸好在这次混乱的爆发过程中

  • 话聊唐史:李光弼病逝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李光弼

    话聊唐史:李光弼病逝的影响前言我们常常感叹,历史书居然能够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历史书也太单薄,承载历史,却承载不了一个人的丰功伟绩。▲邙山之战起因李光弼就任河南副元帅,执掌关东军政:公元761年,经历过邙山之战以后,李光弼改任,并且全权掌管河南、江淮地区的军政。▲江淮地区结果唐延解除河南副元

  • 皇帝无尽的猜疑,让李光弼拥兵自保,郭李齐名,忠臣却报国无门

    历史人物编辑:南极狼人标签:李光弼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也造就了三位中唐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因为仆固怀恩后来也叛唐自立,所以后世对他都极尽贬低,只有郭李二人最受推崇,在治军上郭子仪为帅宽仁,对属下的过错睁一眼闭一只眼,而李光弼则是军纪严明,任何人违反军规必定处罚,正是因为性格原因,两人的晚景大相径庭,郭子仪七子八婿,深受代宗德

  • 我心目中比李靖、李光弼还厉害的三大大唐战神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光弼

    唐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王朝,不管是政治文化还是军事,都是历朝历代的佼佼者!就从军事而言,从初唐到晚唐涌现出了非常多名将!这些名将保家卫国,建立了不世之功勋。很多人都能说出几个!比如李靖、李勣、薛仁贵、李光弼、郭子仪等人。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名将!然而,今天我例举出三位名将中不为人知的帅才,我觉得他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