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人有“美人计”,而李光弼用“美马计”,收获叛军一千多匹良马

古人有“美人计”,而李光弼用“美马计”,收获叛军一千多匹良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蔺汉涛 访问量:1566 更新时间:2023/12/31 17:27:09

公元756年的一天,唐朝名将李光弼的手下兴高采烈地来报:“这美马计绝了!一下子就把叛军的一千多匹良马收为己用。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呀”!

李光弼一听,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

他哈哈大笑道:“看你史思明还敢不敢那么嚣张,再把良马牵出来洗澡,这次拿什么和我对战!”

原来,自“安史之乱”以来,史思明凭借从塞北带来的几千匹个头高,冲劲足的良马,一路拼杀直入,攻下数城,直逼河阳城外。

李光弼带领唐军顽强迎敌,御敌于河阳城外,两军处于对峙之中。

这时的唐军不仅装备不如叛军,几次战败,也让战士们士气低落,多亏李光弼将军经常鼓励他们,大家才一直坚持着。

这次史思明从塞外带来的良马大部分是公马,不仅个头高大,而且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如履平地,帮助史思明打了无数场胜仗。

史思明视这批公马为宝贝,也经常在敌人面前炫耀他的这些宝马。

在两军停战时,他自然要炫耀一番:命人把这批战马牵到河边,给这些良马梳洗打理,整理马鞍,并在河边牧马,引得河对岸李光弼的部下心生压力。

李光弼作为将领,深知如果再不打场胜仗,將士们会越来越没信心。于是,他认真分析敌情,并钻研兵书,力求找到突破口。

一天,当他看到诸葛亮草船借箭,轻松从敌军手里借到10万支箭的故事时,突然心生一计:“我何不利用美马计,也从敌军哪里把他们的良马借为己用呢!……”

于是,他就命令城里的士兵把所有的母马和小马牵来上交借用。并在民间高价收购母马和小马,没过几天,他们就聚集了500多对母子马。

李光弼高兴地抚摸着其中一匹漂亮的母马对部下说“这次,咱们就用美马计,来个“引马入城”。

第二天,史思明的部下照例牵着大批良马来河边洗澡放牧。他们查看了对方并没什么动静,就把绳子解开,任由马儿饮水吃草,他们则自顾快活去了。

李光弼看时机成熟,就命令士兵们把所有的小马拴在马厩里,把所有母马牵到城门口,把城门打开,再把母马的僵绳解开,任凭母马冲出城去…由于这些母马平时都被缰绳所困,现在脱缰,都冲向城外的河里与叛军的公马混在一起嬉戏玩乐。

叛军们看到城门大开,并且有大量的马儿冲出,还以为是李光弼带领军队杀出来了。

吓得他们赶紧站起来迎战,并准备回去禀报!可定睛一看,只见马儿不见兵,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还嘲笑说:“这么瘦小的马匹也敢来和我们的良马比,真是自不量力。”

所以他们也没有把这些马放在眼里,甚至想着待会儿把李光弼部下主动放出来的马儿牵回军营去邀功。过了一会儿,李光弼看到时机已成熟,他就命令士兵到马厩里哄赶拴着的小马。

马厩里的小马因为看不到母马,本来就很烦躁。加上被士兵这么一哄赶,就嘶叫起来。这些小马的嘶叫声此起彼伏,好像在不断地呼唤自己的母亲赶快回来。

正在河里嬉戏的母马,一听到小马的嘶叫声,护子心切,纷纷转过头来,也发出了长长的嘶叫声,好像在对马崽说:“妈妈就在离你们不远的地方,马上回来!”

于是,大批母马朝着城中的孩子奔去。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叛军的公马听到母马的嘶叫,以为是在对它们发出召唤,于是都跟着这些母马向河对面李光弼的守城奔去……

这一幕,让史思明的士兵们始料未及,等他们回过神来,七手八脚想要拦住这些马时,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哪里阻挡得了脱了缰的公马。

不一会儿,史思明的一千多匹战马就渡过河,游上了岸,全部跑进了母马群里,随着这些母马进了河阳城。

就这样,叛军损失了一千多匹良马,不仅使他们的军事实力大减,而且也使其元气大伤。

李光弼不费一兵一卒,巧施“美马计”轻而易举就为自己的军队壮大了实力,不仅鼓舞了士兵,提高了士气,而且也使李光弼智慧的御敌策略声名远扬。

从此双方的军事实力发生了大逆转。李光弼面对危机,善于分析利弊,把“异性相吸”的原理运用到战马上,巧施“美马计”,成功夺取了敌人的千匹战马,可谓出奇制胜。

标签: 李光弼

更多文章

  • 郭子仪和李光弼谁功劳大?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人物编辑:阿庆文史阁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同是大唐的名将,据史书记载,李光弼本是契丹人,父亲是契丹族的酋长,在归顺唐朝不久后,李光弼的父亲便战死于沙场。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身为烈士后代的李光弼从军之后,便得到了大唐名将王忠嗣的器重。王忠嗣经常对别人说:“光弼必居我位。”,意思是说李光弼以后一定能坐上我的位置。而郭子仪则是

  • 李光弼河阳攻坚战,一把短刀击退百万雄兵,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李光弼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优秀军事将领。例如谦虚内敛的军事鼻祖孙武、以及拥有儒家风范的名将周瑜、睿智多谋的兵家奇才诸葛亮等等。但是古往今来这些军事名家们都各有特点,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同时拥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非比常人的智慧和远见。例如接下来我们即将描述的一位将军一

  • 大将李光弼只用了一招便令安史叛军千余马匹归降

    历史人物编辑:车魅力标签:李光弼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朝廷以朔方节度使、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征讨史思明。乾元二年(759年)的某一天,镇守河阳的李光弼率领几个卫士,出了南城门,到黄河岸边观察敌情。连日来,唐军士兵夜间议论纷纷,说对岸的史思明有无数膘肥体壮的战马,叛军士兵每天都

  • 拳打郭子仪,脚踢李光弼,叛军第一悍将安守忠实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李光弼

    安史之乱之乱之所以这么难打,除了大唐在唐玄宗后期国力衰弱,中央军队实力减弱,禁军常年不习兵战之外,对面的安史叛军也是名将如云,在统帅级别的任务上,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常年和契丹和奚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而且手下也有众多百战之将。李泌就曾经对安禄山手下的并将做出一个评价,《资治通鉴》记载““贼之骁将,不

  • 他是大唐中期第一战神,专治周边各种不服,连李光弼都甘拜下风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李光弼

    提起大唐中后期的战神,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肯定是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李光弼,一个是郭子仪,因为他们两个如擎天玉柱一般撑起了快要坍塌的大唐江山,挽危楼于既倒,但是其实还有一个人更加勇猛,如果当时他还活着,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他才是大唐中期的第一战神。这位战神的名字叫王忠嗣,他父亲王海宾战死于武阶之

  • 契丹后代李光弼,为何一心效力唐王朝,积极带兵对抗安禄山势力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李光弼

    李光弼的上司王忠嗣曾经这样评价李光弼:“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而这里所说的李光弼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将领,一位相当出色的军事家,在军事上的成就极为突出,在朝堂中也是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人自小就为人沉稳,格外擅长骑马射箭,又喜爱读书,可谓是真正的文武双全。少年时期就进入军队之中成为一位军人,凭借着本

  • 李光弼安排一个计策,部下都大惑不解,结果却让人难以置信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李光弼

    唐末“安史之乱”期间,唐军与叛军两方主将之间曾发生过一次令人称奇的较量:唐军主将李光弼面对敌人的进逼,作出一系列让手下大惑不解的安排,却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叛军主将史思明手下两员大将竟然主动归降。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当时,史思明得到可靠情报,李光弼手下运送粮食的队伍一定会经过野水渡这个

  • 看李光弼如何带领军队抵御敌军,赢得太原之战,扭转局势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多肉写历史标签:李光弼

    吕温曾这样评价李光弼:许叔冀之保灵昌,李光弼之全河阳,李晟之收复京邑,皆以兵少将一,而建大功。收复河阳地区是李光弼一生中极为亮眼的功绩,但在我看来,在太原中的表现,李光弼更是格外出色,远非一般将领能够相比。众所周知,在唐玄宗统治末期,曾经爆发一次严重大危机,那就是安史之乱。幸好在这次混乱的爆发过程中

  • 话聊唐史:李光弼病逝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李光弼

    话聊唐史:李光弼病逝的影响前言我们常常感叹,历史书居然能够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历史书也太单薄,承载历史,却承载不了一个人的丰功伟绩。▲邙山之战起因李光弼就任河南副元帅,执掌关东军政:公元761年,经历过邙山之战以后,李光弼改任,并且全权掌管河南、江淮地区的军政。▲江淮地区结果唐延解除河南副元

  • 皇帝无尽的猜疑,让李光弼拥兵自保,郭李齐名,忠臣却报国无门

    历史人物编辑:南极狼人标签:李光弼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也造就了三位中唐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因为仆固怀恩后来也叛唐自立,所以后世对他都极尽贬低,只有郭李二人最受推崇,在治军上郭子仪为帅宽仁,对属下的过错睁一眼闭一只眼,而李光弼则是军纪严明,任何人违反军规必定处罚,正是因为性格原因,两人的晚景大相径庭,郭子仪七子八婿,深受代宗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