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迷踪: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因为太宗皇帝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历史迷踪: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因为太宗皇帝触碰到了他的底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茶煮历史 访问量:2925 更新时间:2024/1/20 20:48:06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而那些侍女婢从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整个历史上,除了清朝的传奇侍女苏麻喇姑得到礼遇外,很少有侍女能被写进史册。当历史上的车轮来到唐朝时,开放的社会特性给很多女性提供了演绎舞台,在涌现出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强腕政治人物的同时,也有无数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出现,素有“大唐一号薄命女”之称的俳儿就出现在贞观年间

俳儿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成为“大唐一号薄命女”呢?其实,俳儿只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女子,她出生贫困,父母死于乱世,侥幸遇到一户人家收留,却没想,几年之后就转卖给他人,被调教后成为歌姬

俳儿生得十分俊俏,又是苦命出身,因此,她拼命学习各种才艺,想为自己谋得一份安逸的生活。很快,她就成为一名佼佼者。可惜,人怕出名猪怕壮,成名的俳儿被人当做礼物送到了太子府,当时的太子正是李承乾。谁能想到,这种幸运竟会是她悲剧的开始

说到太子李承乾,就不得不提到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两件事:

其一:长孙皇后病逝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36岁。

长孙皇后的死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方面,长孙皇后的死放纵了唐太宗的风流,这才有了武媚娘的出现,为后来的“武周代唐”埋下隐患;另一方面,长孙皇后对诸皇子管教有方,而李世民根本无法顾及到这些。长孙皇后的死,使太子李承乾失去了一个最大的约束,开始不务正业、嚣张跋扈起来,最终导致了被废的惨剧。

如果长孙皇后能够再长寿一些,大唐的历史可以就是另外一个版本

其二:腿疾复发

贞观十二年左右,已经叛逆的李承乾腿疾复发,连走路都需拐杖,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他愈加极端。为了安抚于他,太宗先后挑选了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人前往东宫辅佐,既可教导治国粗略,又可安抚李承乾的不安之心。

唐太宗时期政治开明,这得益于他提倡的直言上谏。可李承乾和太宗却截然不同,他对于直谏十分反感,甚至还派杀手行刺屡次上谏的于志宁、张玄素等人

具体可参考。。。。。。。。。。。。。。。。。

而此时,魏王李泰却将悉心编撰的《括地志》进献给太宗,李世民甚为高兴,李泰愈加受宠,开始对皇位产生幻想,这进一步刺激了太子李承乾

女主人公俳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进献给太子李承乾的。

美女是要有对比才能发现的。可是,太子府中最不缺的就是美女,当府中侍女、杂役都是美女的时候,李承乾对“美女”这个概念就很模糊、甚至是兴趣全无。可是当俳儿出现在李承乾面前时,这位太子还是眼前一亮。因为在李承乾的意识里,他身边的美女,漂亮的不温柔,温柔的太俗气,贤惠的不可爱,可爱的美才艺,有才艺的又很木讷。可俳儿完全就是个另类,她多才多艺、活泼大方,第一次见太子唱完歌后自己先开怀大笑。在别人看来这是失礼,可在李承乾看来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淳朴,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李承乾

之后就是花前月下了,但是,李承乾从来没有给俳儿什么名分,俳儿也从来不讨要这些东西,他们两都很纯粹。在俳儿的陪伴下,李承乾的腿疾开始好转,后来竟然可以扔掉拐杖走路,李承乾对俳儿更加宠爱,外出游玩都会带着

对于李承乾是好事,但对于有些人就未必是好事,比如魏王李泰、再比如太子妃。关于俳儿的死,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

李承乾有一次带俳儿外出游玩,遇到了魏王李泰,李泰虽然行礼,但是言语之中满是嘲讽,李承乾就用太子的身份将其羞辱一番。

李泰回去之后本想向太宗告状,因为太子不但与侍女十分亲密,而且还招摇过市,这有失皇家颜面。但是,他手下一位谋士及时劝阻了他,暗示他不该由他去办这件事。李泰心领意会,于是,就将这个消息传给了太子妃

太子妃是秘书丞苏亶的女儿,也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婚后她与太子也亲密过一段,但是,李承乾腿疾复发之后性情大变,动不动就发火,太子妃不知如何宽慰,久而久之,两人就有些生分了。

太子妃得到李泰的消息后,向太宗哭诉,太宗大怒,下令将俳儿“杖责一百”,一个柔弱女子哪里能经得起这样的刑罚,俳儿一命归天。

说法二:

李泰与太子妃家族联合,由太子妃向太宗哭诉,然后太子妃的家人和李泰的党羽开始上疏指责太子,李泰自始而终都没有在这件事中出现;

说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俳儿被打死。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李泰是个聪明人,在扳倒太子这件事上,他不会让太宗起疑,那是得不偿失

俳儿的死让李承乾深受打击,腿疾复发。他认为是李泰害死了俳儿,于是,就派出杀手刺杀李泰。可李泰对他了解太多,早就暗中戒备,刺杀行动并未得逞。这下,李承乾又开始迁怒于父亲,毕竟,打死俳儿的命令是太宗下的。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李承乾称病,几个月都没有上朝。

李世民也察觉到此事,他根本想不到这件事会对太子造成这样的伤害,他没有宽慰李承乾,也不忍心再追究儿子的过错

俳儿死后,李承乾在太子府为俳儿建了个陵墓,整日郁郁寡欢、日渐消瘦,这让太子一党的人忧心忡忡。

汗王李元昌是太子的死党,他没有劝太子,而是给太子送去了三个人:两个道士和一个幼童。两个道士是为俳儿超度的,另外一个幼童与死去的俳儿十分相像,太子见了之后格外喜欢。于是,又整日带在身边、寸步不离,甚至还同塌而眠,太子位这个孩子起名为称心。

可是没多久,消息又传出去了。李世民除了在玄武门政变之后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后代大开杀戒外,很少会去杀一个小孩,可称心却是例外,他被李世民下令杀掉,同时,连那两个超度的道士也一并被杀。李世民是非常推崇道教的,从未杀过道士,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世民在当时的震怒程度

两件命案先后发生,让李承乾感到太子之位即将不保,于是,他紧急联络了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商议对策。事已至此,所有人都打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可是,他们也有很大的分歧,因为李承乾想要扳倒的只是李泰,而其他人则认为必须扳倒太宗皇帝才是一劳永逸。最后,李承乾答应了

可他们还没动手,齐王李佑却起兵造反了,可是,很快就被平息。没几日,禁军竟然到太子府抓走了太子十分信赖的杀手纥干承基。纥干承基被抓完全是因为他与齐王李佑来往密切,但没想到,为了保命,他竟然把太子意欲谋反之事也和盘托出,李世民调查之后竟然属实,太宗赐死了李元昌、侯君集等人,然后一道圣旨将李承乾贬为庶民。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钟心!

玄武门之后,他一生都在躲避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承乾死于赣州,太宗专门废朝三日,并以国公礼将其下葬。这也不难看出,太宗在李承乾身上确实倾注了太多心血

和玄武门一样,李承乾成为唐太宗心里永远的痛,虽然李承乾意欲起兵谋反是大逆不道,但是,他能走上这条路,何尝不是被太宗皇帝逼的。太宗不断加大对李泰的赏赐,让本就患有腿疾的李承乾忧心忡忡;而太宗在对俳儿的处理上并不理智,没有考虑李承乾的感受,完全忽视俳儿给李承乾带来的改变。

俳儿之死对李承乾打击很大,如果说这次事件之后李承乾开始对太宗产生不满的话,那称心的死就彻底打碎了李承乾心理最后的一丝寄托。哀莫心死,也难怪李承乾会走上极端。而俳儿,一个普通侍女,得遇李承乾是她的荣幸,但同时,又何尝不是她的悲哀呢?

标签: 李承乾

更多文章

  • 人称二世祖的李承乾为何要反李世民?这个原因让人难以想象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李世民的儿子。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然而小时候的李承乾也没有让人失望,德才皆备、智勇双全、品行端正。在李世民和一众大臣来看此子将来必定不凡。所以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期望很高,对他是万分宠爱。更是让有名的大臣成为李承乾的侍读,教他知识。到后来让陆德明与孔颖达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李承乾天资聪慧而且学

  • 从行刺张玄素开始,太子李承乾就与皇位愈行愈远!

    历史人物编辑:追寻英雄足迹标签:李承乾

    公元642年的一个早上,张玄素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赶赴皇宫早朝。古代大臣上早朝时天都未亮,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可是,当张玄素走到东宫太子门口时,却迎面走来一个人影,从穿着上看,既不像官员、又不像太监。张玄素思考之际,来人却将一把铁鞭砸向张玄素。张玄素急忙躲闪,铁鞭虽然没有正中脑袋上,却砸在了脑袋的侧面

  • 李承乾是李世民最宠幸的太子,他为何造反?荒唐背后是父亲的痛心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李承乾

    论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为太子时,专门做《帝范》一书,来严格要求李治的言行举止。究竟是什么,令唐太宗如此重视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与唐太宗的长子,已经被废除的太子李承乾有关了。说起李承乾这个人,他很独特:少敏惠,太宗甚爱之。8岁便被立为太子,12岁

  • 为何建成元吉十一个儿子都是承字辈,世民却只有一个李承乾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李承乾

    李建成有六个儿子,分别为长子太原王李承宗,次子安陆王李承道,三子河东王李承德,四子武安王李承训,五子汝南王李承明,六子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有五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梁郡王李承业,次子渔阳王李承鸾,三子普安王李承奖,四子江夏王李承裕,五子义阳王李承度。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李承乾,楚王李宽,吴王李

  • 太子李承乾要造反,唐太宗得知后想自杀,原来是为这事?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李承乾

    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确实是想自杀来着,但是,他自杀的时候是守着文武大臣的面,说白了也仅仅是做做要自杀的样子而已。你说你李世民若是想真自杀的话,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想要怎么死,就能怎么死,你怎么不去死呢?所以说他自杀仅仅是在大臣面前表演一番而已,他明白臣子们会拉住他,会劝他让他想开点的。那么李世

  • 荒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的帝王父爱也没能救他,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东南史官标签:李承乾

    人人想做富二代,而李承乾却是皇三代,自然与常人不同。李承乾做下很多荒唐事,但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历史带给后人的思考吧。李承乾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就是日后大唐的长孙皇后,这点对于李承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由于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按照封建宗法制度,李承乾将来是要登基称帝的

  •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皇位接班人,为何还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李承乾

    唐朝将隋朝打败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的大唐王朝,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上,唐朝是非常强大的。自古以来就有强汉盛唐之说,唐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皇帝,后人熟悉的有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女皇武则天。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武则天是一代女皇,但是她建立的是武周,不过也是在唐朝的基础上。那么在唐朝时期,李世民的皇位来路不

  •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为皇位杀兄弑弟,屠戮侄儿,逼迫李渊禅让,就连弟妹都宠幸!但他又是一个仁爱的父亲,为此不惜赌上唐朝的国运,差点让李氏覆灭。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因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个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从小就聪慧,尊师重孝,颇有治国才能,为何会踏出起兵逼宫如此荒唐的一步

  • 从父亲角度看:李世民不理解太子诉求,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

    历史人物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李承乾

    李世民晚年,为李承乾之事苦恼不已。李世民想缓和父子关系,李承乾却无动于衷;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李世民不理解儿子的诉求,父子之缘到了尽头。619年,李承乾诞生,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渊给这位孙子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颇有将其作为继承人的意思。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称帝

  • 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但是李世民其实得位也非常不正,只是后来他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转变让人们对他有了另外的评价,反而忽略了他得位不正的事实。虽然大家不再提起,但是唐太宗岂能不知道“兄弟阋墙”的危害呢?基于这些过往历史,唐太宗是非常不喜欢以阴谋起家的行为。太子李承乾,实际上是颇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