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人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而那些侍女婢从就更不用说了,因此,整个历史上,除了清朝的传奇侍女苏麻喇姑得到礼遇外,很少有侍女能被写进史册。当历史上的车轮来到唐朝时,开放的社会特性给很多女性提供了演绎舞台,在涌现出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强腕政治人物的同时,也有无数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出现,素有“大唐一号薄命女”之称的俳儿就出现在贞观年间
俳儿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成为“大唐一号薄命女”呢?其实,俳儿只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女子,她出生贫困,父母死于乱世,侥幸遇到一户人家收留,却没想,几年之后就转卖给他人,被调教后成为歌姬
俳儿生得十分俊俏,又是苦命出身,因此,她拼命学习各种才艺,想为自己谋得一份安逸的生活。很快,她就成为一名佼佼者。可惜,人怕出名猪怕壮,成名的俳儿被人当做礼物送到了太子府,当时的太子正是李承乾。谁能想到,这种幸运竟会是她悲剧的开始
说到太子李承乾,就不得不提到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两件事:
其一:长孙皇后病逝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36岁。
长孙皇后的死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一方面,长孙皇后的死放纵了唐太宗的风流,这才有了武媚娘的出现,为后来的“武周代唐”埋下隐患;另一方面,长孙皇后对诸皇子管教有方,而李世民根本无法顾及到这些。长孙皇后的死,使太子李承乾失去了一个最大的约束,开始不务正业、嚣张跋扈起来,最终导致了被废的惨剧。
如果长孙皇后能够再长寿一些,大唐的历史可以就是另外一个版本
其二:腿疾复发
贞观十二年左右,已经叛逆的李承乾腿疾复发,连走路都需拐杖,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他愈加极端。为了安抚于他,太宗先后挑选了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人前往东宫辅佐,既可教导治国粗略,又可安抚李承乾的不安之心。
唐太宗时期政治开明,这得益于他提倡的直言上谏。可李承乾和太宗却截然不同,他对于直谏十分反感,甚至还派杀手行刺屡次上谏的于志宁、张玄素等人
具体可参考。。。。。。。。。。。。。。。。。
而此时,魏王李泰却将悉心编撰的《括地志》进献给太宗,李世民甚为高兴,李泰愈加受宠,开始对皇位产生幻想,这进一步刺激了太子李承乾
女主人公俳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进献给太子李承乾的。
美女是要有对比才能发现的。可是,太子府中最不缺的就是美女,当府中侍女、杂役都是美女的时候,李承乾对“美女”这个概念就很模糊、甚至是兴趣全无。可是当俳儿出现在李承乾面前时,这位太子还是眼前一亮。因为在李承乾的意识里,他身边的美女,漂亮的不温柔,温柔的太俗气,贤惠的不可爱,可爱的美才艺,有才艺的又很木讷。可俳儿完全就是个另类,她多才多艺、活泼大方,第一次见太子唱完歌后自己先开怀大笑。在别人看来这是失礼,可在李承乾看来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淳朴,这一点深深吸引了李承乾
之后就是花前月下了,但是,李承乾从来没有给俳儿什么名分,俳儿也从来不讨要这些东西,他们两都很纯粹。在俳儿的陪伴下,李承乾的腿疾开始好转,后来竟然可以扔掉拐杖走路,李承乾对俳儿更加宠爱,外出游玩都会带着
对于李承乾是好事,但对于有些人就未必是好事,比如魏王李泰、再比如太子妃。关于俳儿的死,有两种说法:
说法一:
李承乾有一次带俳儿外出游玩,遇到了魏王李泰,李泰虽然行礼,但是言语之中满是嘲讽,李承乾就用太子的身份将其羞辱一番。
李泰回去之后本想向太宗告状,因为太子不但与侍女十分亲密,而且还招摇过市,这有失皇家颜面。但是,他手下一位谋士及时劝阻了他,暗示他不该由他去办这件事。李泰心领意会,于是,就将这个消息传给了太子妃
太子妃是秘书丞苏亶的女儿,也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婚后她与太子也亲密过一段,但是,李承乾腿疾复发之后性情大变,动不动就发火,太子妃不知如何宽慰,久而久之,两人就有些生分了。
太子妃得到李泰的消息后,向太宗哭诉,太宗大怒,下令将俳儿“杖责一百”,一个柔弱女子哪里能经得起这样的刑罚,俳儿一命归天。
说法二:
李泰与太子妃家族联合,由太子妃向太宗哭诉,然后太子妃的家人和李泰的党羽开始上疏指责太子,李泰自始而终都没有在这件事中出现;
说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俳儿被打死。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李泰是个聪明人,在扳倒太子这件事上,他不会让太宗起疑,那是得不偿失
俳儿的死让李承乾深受打击,腿疾复发。他认为是李泰害死了俳儿,于是,就派出杀手刺杀李泰。可李泰对他了解太多,早就暗中戒备,刺杀行动并未得逞。这下,李承乾又开始迁怒于父亲,毕竟,打死俳儿的命令是太宗下的。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李承乾称病,几个月都没有上朝。
李世民也察觉到此事,他根本想不到这件事会对太子造成这样的伤害,他没有宽慰李承乾,也不忍心再追究儿子的过错
俳儿死后,李承乾在太子府为俳儿建了个陵墓,整日郁郁寡欢、日渐消瘦,这让太子一党的人忧心忡忡。
汗王李元昌是太子的死党,他没有劝太子,而是给太子送去了三个人:两个道士和一个幼童。两个道士是为俳儿超度的,另外一个幼童与死去的俳儿十分相像,太子见了之后格外喜欢。于是,又整日带在身边、寸步不离,甚至还同塌而眠,太子位这个孩子起名为称心。
可是没多久,消息又传出去了。李世民除了在玄武门政变之后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代大开杀戒外,很少会去杀一个小孩,可称心却是例外,他被李世民下令杀掉,同时,连那两个超度的道士也一并被杀。李世民是非常推崇道教的,从未杀过道士,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世民在当时的震怒程度
两件命案先后发生,让李承乾感到太子之位即将不保,于是,他紧急联络了侯君集、李元昌等人商议对策。事已至此,所有人都打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可是,他们也有很大的分歧,因为李承乾想要扳倒的只是李泰,而其他人则认为必须扳倒太宗皇帝才是一劳永逸。最后,李承乾答应了
可他们还没动手,齐王李佑却起兵造反了,可是,很快就被平息。没几日,禁军竟然到太子府抓走了太子十分信赖的杀手纥干承基。纥干承基被抓完全是因为他与齐王李佑来往密切,但没想到,为了保命,他竟然把太子意欲谋反之事也和盘托出,李世民调查之后竟然属实,太宗赐死了李元昌、侯君集等人,然后一道圣旨将李承乾贬为庶民。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钟心!
玄武门之后,他一生都在躲避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承乾死于赣州,太宗专门废朝三日,并以国公礼将其下葬。这也不难看出,太宗在李承乾身上确实倾注了太多心血
和玄武门一样,李承乾成为唐太宗心里永远的痛,虽然李承乾意欲起兵谋反是大逆不道,但是,他能走上这条路,何尝不是被太宗皇帝逼的。太宗不断加大对李泰的赏赐,让本就患有腿疾的李承乾忧心忡忡;而太宗在对俳儿的处理上并不理智,没有考虑李承乾的感受,完全忽视俳儿给李承乾带来的改变。
俳儿之死对李承乾打击很大,如果说这次事件之后李承乾开始对太宗产生不满的话,那称心的死就彻底打碎了李承乾心理最后的一丝寄托。哀莫心死,也难怪李承乾会走上极端。而俳儿,一个普通侍女,得遇李承乾是她的荣幸,但同时,又何尝不是她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