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父亲角度看:李世民不理解太子诉求,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

从父亲角度看:李世民不理解太子诉求,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衣赐履读通鉴 访问量:2782 更新时间:2024/1/25 15:35:41

李世民晚年,为李承乾之事苦恼不已。李世民想缓和父子关系,李承乾却无动于衷;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李世民不理解儿子的诉求,父子之缘到了尽头。

619年,李承乾诞生,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渊给这位孙子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颇有将其作为继承人的意思。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称帝,立刻册封李承乾为太子,作为唐朝的“储君”。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魏征充当太子老师,细心教导。

李世民很喜欢李承乾,将其作为“储君”来培养,不但给他挑选最好的名儒,还锻炼他的治国才能。李世民外出巡视,李承乾“监国”,代行皇帝职权。

635年,李渊病逝,李世民“守孝”,将军国大事交给李承乾打理。半年后,在群臣要求下,李世民才重新处理政务。在此期间,李承乾就是“皇帝”,可知李世民对他的信任。

父亲宠爱,大臣拥戴,但李承乾并不开心,他时刻担心太子之位不保,没有安全感。李承乾身体不好,且有“腿疾”,行走不方便,在兄弟面前很自卑。

李承乾的“弱点”,李世民貌似看不见,他没能照顾到儿子的需要,最终导致父子关系破裂,成为敌人。

李泰,李承乾的同母弟,也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李泰身体肥胖,为了方便上朝,李世民让人制作一台轿子,专门给李泰上朝时使用,而李承乾却没这个待遇。

对日常生活,李世民对李承乾要求严格,不能享受美食,也不能大兴土木,却赏赐给李泰大量良田、宅地。李世民认为,天下是李承乾的,他应该以身作则,厉行节约;李泰是王爷,是皇家贵胄,应该享受恩泽。

待遇的差异,李承乾颇为不满,却不至于愤怒。李承乾不能容忍的是,李世民“违背”了惯例,给李泰册封各种头衔,却不让他去藩地,而是留在长安。

636年,李泰册封魏王,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等七州军事,却不就任。李世民还让李泰在长安府邸开设弘学馆,招揽天下英才,这就动了李承乾的奶酪。

李泰身边英才聚集,职务众多,还不去上任,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年,李渊为了调和李建成、李世民之间关系,给李世民一堆头衔,让他去洛阳就任。李世民说自己舍不得父亲,非要留在长安,终于酿成“玄武门之变”。

如果李泰低调做人,尊重自己这位兄长,李承乾也就认了。但是,李泰仗着父亲宠爱,压根就把李承乾当回事,处处跟兄长争高下,想要夺取“储君”之位,兄弟之间关系恶化。

李承乾毕竟年轻,他恼火父亲、弟弟,又受不了大臣的唠叨,便跟一帮宫内伶人往来。李承乾跟一位叫“称心”的伶人有断袖关系,李世民火冒三丈,当即斩杀“称心”。

李承乾针锋相对,在宫内给“称心”立碑,每天都去祭拜,还称病不去上朝。朝臣议论纷纷,说太子“违背礼制”,让李世民重新考虑“储君”人选。

李世民也很恼火,但舍不得李承乾。为了缓和父子关系,李世民让魏征担任太子太师,辅助李承乾,向外界释放出不会更换储君的信号,让李承乾放心。

李世民退一步,李承乾并不领情,因为来自李泰的挑战依然在。642年,李泰完成了《括地志》,李世民非常高兴,赏赐给李泰众多东西。李泰“违制”,李世民也假装看不到,而李承乾的东宫开支则被缩减。

“是可忍,孰不可忍”,东宫缩减开支,魏王却“违制”,这在李承乾看来就是赤裸裸的伤害。为此,李承乾决定刺杀李泰,除掉这位劲敌,因李泰有防备,没有得逞。

行刺李泰失败,李承乾害怕事情泄露,决定抢先动手,让李世民“禅让”,提前登基称帝。李承乾找来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杜如晦儿子)、陈国公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准备突袭皇宫。

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中走来,比谁都精明,岂能不知李承乾的想法呢。李世民果断出击,捉拿东宫亲信,将李元昌、杜荷、侯君集处死,李承乾束手就擒。

皇子“谋逆”,按律当杀。李世民夺权时,说李承乾、李元吉“谋逆”,将他们的十几个儿子全部处死。李承乾“谋逆”,李世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朝臣也不发言,场面很尴尬。

还是来济清醒,上奏:“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李世民就等着这句话,旋即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总算保住了儿子一命。

李承乾失去太子之位,又被流放西南,郁郁而终。当然,李泰也不是赢家,李泰想当太子,对李世民说:“我若是当皇帝,百年之后就处死儿子,让弟弟李治继位。”

李泰这么一说,李世民心都凉了。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都能善终,李世民决定册立仁慈的李治为“储君”,废了李泰魏王爵位,改为东莱郡王。

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李治没有为难李泰,也没有为难李承乾的后裔,兄弟子侄都相安无事。

李治仁慈,善待兄弟,武则天就不一样了。683年,李治驾崩,武则天掌权,这对李唐皇室是一场灾难。若非狄仁杰、张柬之努力,唐朝就得改姓武了。

参考书目:《新唐书》

标签: 李承乾

更多文章

  • 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但是李世民其实得位也非常不正,只是后来他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转变让人们对他有了另外的评价,反而忽略了他得位不正的事实。虽然大家不再提起,但是唐太宗岂能不知道“兄弟阋墙”的危害呢?基于这些过往历史,唐太宗是非常不喜欢以阴谋起家的行为。太子李承乾,实际上是颇受唐

  • 李世民为何对太子李承乾的造反,有那么大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就将时年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虽然李承乾患有脚疾,但是有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深厚感情在,也丝毫没有影响对他寄予的厚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要顺风顺水的熬到李世民去世,李承乾就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为什么他却要通过谋反的方式夺天下呢?再得知李承乾造反

  • 李承乾从完美太子堕落为荒唐太子,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三目史官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的荒唐体现出他心理的扭曲,这是他长期承受各方过于沉重的压力所导致的结果。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全天下父母最殷切的希望,他们竭尽所能培养自己的孩子,盼望孩子们能成长成材从而光宗耀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们对孩子往往格外严格,甚至将他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安排好。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很容易

  • 34岁李恪自杀身亡,临终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李恪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唐朝的建立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有些文献中还认为唐高祖李渊并不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才是。不过,尽管后世对李世民有这么高的评价,李渊属意的储君并不是他,而是李世民的同胞兄弟——李建成。李世民自然不满意这一结果,继而发动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这似乎开了个不好的先例,这之后的李唐宫廷中始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身亡,临死前的一句诅咒,多年后竟成为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李恪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毛主席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写下的评语,而这句话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说“懵懂”,是因为李世民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甚至因为他的用人决策失误,直接导致自己的皇子李恪被逼自缢而死。而李恪在临死时发下了恶毒的诅咒,几年后也变成了现实。李恪的皇子时期李恪的生母杨氏是前朝皇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李恪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毛主席对李世民军事、政治才能评价极高,但是他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说的就是李世民在立嗣一事上的败笔。吴王李恪善骑射、通武艺,有文才武略,但最终却落得被逼自缢的下场,死前怒下诅咒。人人都以为是心有不甘之言,却不曾想一一应验。李恪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没人当回事,后来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李恪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当朝皇帝,他的母亲是前朝皇帝之女。可如此显赫的家世,不仅没有为他带来光明前途,反而将其引入万丈深渊,他就是唐太宗第三子李恪。在李恪34岁那年,被人诬陷谋有朝篡位之心,为证清白他被迫自缢。意难平之下,他诅咒害他之人家族覆灭,起初无人当回事儿,最后居然全部应验。这其中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曾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李恪

    “以绝众望,海内冤之!”这是后世史官在编撰史书时对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的评价。提到“冤”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关汉卿的著名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当时因为这个女子的冤情,苍天不忍,都降下了六月飞雪。但这毕竟是戏说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吴王李恪的冤情恐怕也与之相较不远。毕竟他是莫名其妙就被

  • 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没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李恪

    说起中国历代帝王,那么毫无疑问,李世民必然会被多次提到原因无他,因为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天可汗,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将明君政治推到最极限的人物。不过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同样的老子英雄未必儿好汉。在李世民老去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却一个个都没有了父亲的威风。太子李承乾直接成为了一个突厥人,老二李泰更是一个心肠

  •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能力出众、文武双全,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李恪

    说到唐朝皇帝,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国力强盛,对周边各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人有生老病死,皇帝也不例外,要想将唐朝基业发扬光大,就必须选择一位优秀的继承人,但唐太宗之后的唐高宗十分平庸,这也给武则天掌权提供了条件。其实唐太宗的三子李恪能力出众,可谓是文武双全,为何唐太宗当年不选他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