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金冠华 访问量:3327 更新时间:2024/1/25 17:50:53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但是李世民其实得位也非常不正,只是后来他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转变让人们对他有了另外的评价,反而忽略了他得位不正的事实。

虽然大家不再提起,但是唐太宗岂能不知道“兄弟阋墙”的危害呢?基于这些过往历史,唐太宗是非常不喜欢以阴谋起家的行为。

太子李承乾,实际上是颇受唐太宗器重的,他少而聪敏,在封建社会,都会遵循“立长立嫡”的规矩,李承乾八岁就被立为了太子。

这本是一手再好不过的牌,但是他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让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废掉他。

李世民对李承乾颇为器重,但是李承乾却有自己的缺点

对于太子李承乾造反这件事情,史学界也多有研究,有学者指出这是李承乾的蠢笨造成的。

可实际上,李承乾并不是蠢笨,他实际上还非常机敏,也正是这样,唐太宗才会把大唐江山交给他。

在《旧唐书》中有记载:“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

锦绣河山,交于一个蠢笨之人,唐太宗不会那样去做的,他对太子是寄予了厚望的,为他选拔名师,前朝名臣李刚任太子少师,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对这些师傅也是敬重有加。

当然太子这些优点,也不能遮住他的那些缺点,特别是贪玩,也让李世民深深的忧虑,作为一个太子,大唐江山的未来继承者,就应该励精图治,哪里能养男宠,还养得尽人皆知。

李世民知道李承乾有如此不肖行为之后,立刻把影响儿子上进的男宠给杀掉了,这也成为了父子关系冷淡的“导火索”。

我们常说“玩物尚志”,李世民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个帝王,他对未来君主的要求就比别的皇子高,假如这件事情出在别的皇子身上,他的反应应该不会如此激烈,可偏偏李承乾是太子,太子就更加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魏王李泰的“异军突起”

李世民的皇子们,也个个心怀野心,在李承乾渐渐与李世民有了嫌隙之时,魏王李泰却进入了唐太宗的视野。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一个儿子失望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把爱转移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

当唐太宗不再把笑颜给于李承乾时,他的内心开始产生了别样的想法,他开始扭曲,开始愤怒,也开始嫉妒。

嫉妒就像是一颗小火苗,迟早会燃烧起来,把人烧得荡然无存。

当然李泰也没有浪费那千载难逢的机会,“潜怀夺嫡之计,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他一边做着夺嫡的准备,一边拉拢亲信,只待合适的机会,给予李承乾迎头一棒。

自古皇子之争没有温情的,在权力面前,兄弟之情其实淡薄得很。

李世民虽然是皇帝,但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肉也分厚薄。

李承乾让他失望了,那么他就会把爱转移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李泰恰好在此刻成为了李世民心目中的“好孩子”。

本身李世民对太子的要求就格外高一些,平时也多有“耳提面命”之举,李承乾的心理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因自卑产生的嫉妒之火,顿时让他失去了理智,做出了造反的昏聩之事。

来自身体上的自卑

如果说李世民的严格管教,让李承乾无所适从,那么他身体上的缺陷可能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未来的继承者,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要担负起国家的形象,而李承乾恰恰有一个来自身体的缺陷,让他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根据史料记载,他有跛足之疾。

虽然唐太宗一直说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废掉太子,可正因为如此,李承乾才会心生疑虑,太过风平浪静反而让李承乾觉得不可思议。

明明皇帝动不动就批评他,还杀死了他最“宠爱”的男宠,明明他身有缺陷,他为何又表示不会废掉太子。

一个不自信的人,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自卑与怯懦,所以在这些内因外因的双重压力下,李承乾才做了愚蠢的事情,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

标签: 李承乾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何对太子李承乾的造反,有那么大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就将时年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虽然李承乾患有脚疾,但是有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深厚感情在,也丝毫没有影响对他寄予的厚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要顺风顺水的熬到李世民去世,李承乾就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为什么他却要通过谋反的方式夺天下呢?再得知李承乾造反

  • 李承乾从完美太子堕落为荒唐太子,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三目史官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的荒唐体现出他心理的扭曲,这是他长期承受各方过于沉重的压力所导致的结果。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全天下父母最殷切的希望,他们竭尽所能培养自己的孩子,盼望孩子们能成长成材从而光宗耀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们对孩子往往格外严格,甚至将他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安排好。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很容易

  • 34岁李恪自杀身亡,临终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李恪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唐朝的建立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有些文献中还认为唐高祖李渊并不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才是。不过,尽管后世对李世民有这么高的评价,李渊属意的储君并不是他,而是李世民的同胞兄弟——李建成。李世民自然不满意这一结果,继而发动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这似乎开了个不好的先例,这之后的李唐宫廷中始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身亡,临死前的一句诅咒,多年后竟成为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李恪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毛主席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写下的评语,而这句话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说“懵懂”,是因为李世民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甚至因为他的用人决策失误,直接导致自己的皇子李恪被逼自缢而死。而李恪在临死时发下了恶毒的诅咒,几年后也变成了现实。李恪的皇子时期李恪的生母杨氏是前朝皇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李恪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毛主席对李世民军事、政治才能评价极高,但是他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说的就是李世民在立嗣一事上的败笔。吴王李恪善骑射、通武艺,有文才武略,但最终却落得被逼自缢的下场,死前怒下诅咒。人人都以为是心有不甘之言,却不曾想一一应验。李恪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没人当回事,后来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李恪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当朝皇帝,他的母亲是前朝皇帝之女。可如此显赫的家世,不仅没有为他带来光明前途,反而将其引入万丈深渊,他就是唐太宗第三子李恪。在李恪34岁那年,被人诬陷谋有朝篡位之心,为证清白他被迫自缢。意难平之下,他诅咒害他之人家族覆灭,起初无人当回事儿,最后居然全部应验。这其中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曾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李恪

    “以绝众望,海内冤之!”这是后世史官在编撰史书时对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的评价。提到“冤”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关汉卿的著名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当时因为这个女子的冤情,苍天不忍,都降下了六月飞雪。但这毕竟是戏说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吴王李恪的冤情恐怕也与之相较不远。毕竟他是莫名其妙就被

  • 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没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李恪

    说起中国历代帝王,那么毫无疑问,李世民必然会被多次提到原因无他,因为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天可汗,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将明君政治推到最极限的人物。不过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同样的老子英雄未必儿好汉。在李世民老去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却一个个都没有了父亲的威风。太子李承乾直接成为了一个突厥人,老二李泰更是一个心肠

  •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能力出众、文武双全,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李恪

    说到唐朝皇帝,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国力强盛,对周边各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人有生老病死,皇帝也不例外,要想将唐朝基业发扬光大,就必须选择一位优秀的继承人,但唐太宗之后的唐高宗十分平庸,这也给武则天掌权提供了条件。其实唐太宗的三子李恪能力出众,可谓是文武双全,为何唐太宗当年不选他为皇

  • 李世民对李恪很有好感,不过李世民要立太子的事情,还是要和大臣们商量的毕竟

    历史人物编辑:芳家家的喵标签:李恪

    所谓古往今来,君权不仁,作为一国之君,往往在登上皇位前,都要经过一场残酷的斗争。不然,谁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坐上王座。就像清朝的九个儿子争夺皇位一样,哪怕是亲兄弟,也要承受这样的痛苦。就算是我们所熟知的明君李世民,也在他的统治之下,发动了一场轩然大波,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他的长子李治登基后,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