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但是李世民其实得位也非常不正,只是后来他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转变让人们对他有了另外的评价,反而忽略了他得位不正的事实。
虽然大家不再提起,但是唐太宗岂能不知道“兄弟阋墙”的危害呢?基于这些过往历史,唐太宗是非常不喜欢以阴谋起家的行为。
太子李承乾,实际上是颇受唐太宗器重的,他少而聪敏,在封建社会,都会遵循“立长立嫡”的规矩,李承乾八岁就被立为了太子。
这本是一手再好不过的牌,但是他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让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得不废掉他。
李世民对李承乾颇为器重,但是李承乾却有自己的缺点
对于太子李承乾造反这件事情,史学界也多有研究,有学者指出这是李承乾的蠢笨造成的。
可实际上,李承乾并不是蠢笨,他实际上还非常机敏,也正是这样,唐太宗才会把大唐江山交给他。
在《旧唐书》中有记载:“承乾之愚,圣父不能移也。”
锦绣河山,交于一个蠢笨之人,唐太宗不会那样去做的,他对太子是寄予了厚望的,为他选拔名师,前朝名臣李刚任太子少师,御史大夫萧瑀为太子少傅,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而李承乾对这些师傅也是敬重有加。
当然太子这些优点,也不能遮住他的那些缺点,特别是贪玩,也让李世民深深的忧虑,作为一个太子,大唐江山的未来继承者,就应该励精图治,哪里能养男宠,还养得尽人皆知。
李世民知道李承乾有如此不肖行为之后,立刻把影响儿子上进的男宠给杀掉了,这也成为了父子关系冷淡的“导火索”。
我们常说“玩物尚志”,李世民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个帝王,他对未来君主的要求就比别的皇子高,假如这件事情出在别的皇子身上,他的反应应该不会如此激烈,可偏偏李承乾是太子,太子就更加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
魏王李泰的“异军突起”
李世民的皇子们,也个个心怀野心,在李承乾渐渐与李世民有了嫌隙之时,魏王李泰却进入了唐太宗的视野。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一个儿子失望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把爱转移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
当唐太宗不再把笑颜给于李承乾时,他的内心开始产生了别样的想法,他开始扭曲,开始愤怒,也开始嫉妒。
嫉妒就像是一颗小火苗,迟早会燃烧起来,把人烧得荡然无存。
当然李泰也没有浪费那千载难逢的机会,“潜怀夺嫡之计,折节下士以求声誉”,他一边做着夺嫡的准备,一边拉拢亲信,只待合适的机会,给予李承乾迎头一棒。
自古皇子之争没有温情的,在权力面前,兄弟之情其实淡薄得很。
李世民虽然是皇帝,但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肉也分厚薄。
李承乾让他失望了,那么他就会把爱转移到另外一个孩子身上,李泰恰好在此刻成为了李世民心目中的“好孩子”。
本身李世民对太子的要求就格外高一些,平时也多有“耳提面命”之举,李承乾的心理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因自卑产生的嫉妒之火,顿时让他失去了理智,做出了造反的昏聩之事。
来自身体上的自卑
如果说李世民的严格管教,让李承乾无所适从,那么他身体上的缺陷可能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未来的继承者,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要担负起国家的形象,而李承乾恰恰有一个来自身体的缺陷,让他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根据史料记载,他有跛足之疾。
虽然唐太宗一直说不会因为任何原因废掉太子,可正因为如此,李承乾才会心生疑虑,太过风平浪静反而让李承乾觉得不可思议。
明明皇帝动不动就批评他,还杀死了他最“宠爱”的男宠,明明他身有缺陷,他为何又表示不会废掉太子。
一个不自信的人,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自卑与怯懦,所以在这些内因外因的双重压力下,李承乾才做了愚蠢的事情,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