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皇位接班人,为何还要造反?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皇位接班人,为何还要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书中文史屋 访问量:821 更新时间:2024/1/25 14:34:55

唐朝将隋朝打败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的大唐王朝,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上,唐朝是非常强大的。自古以来就有强汉盛唐之说,唐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皇帝,后人熟悉的有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女皇武则天。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

武则天是一代女皇,但是她建立的是武周,不过也是在唐朝的基础上。那么在唐朝时期,李世民的皇位来路不正。原因就是在唐朝征战的过程中,李世民建功立业,同时李建成李元吉也是建功立业,但是最终兄弟三人的矛盾不断出现。

到了唐朝建立之后,兄弟三人的情况已经是水火不容了。结果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出现,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将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杀死。从这之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第二位皇帝,但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后,让李世民受到了后人的诟病。

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这让唐高宗李渊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万万想不到的是,多年之后,李世民也体会到了这种感觉。在李世民的晚年时期,同样出现了为皇位争夺的情况。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为皇位争夺大打出手的情况。

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康熙帝的九子夺嫡。不过九子夺嫡出现时,并没有发生政变,也就是九子夺嫡只是皇子之间争夺,并没有发生兵变,各个皇子并没有逼迫康熙退位。可是李世民的晚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发动了政变。

唐朝嫡庶观念很严重,唐太宗一共14个皇子。在这些皇子中,长孙皇后生育的子女是最受重视的,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唐太宗早期对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继承皇位的同时就立李承乾为皇太子。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是非常器重的。

那么李承乾在李世民晚年时期,为何发动政变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李世民教育皇子的失败。当初李承乾刚刚成为太子,有长孙皇后的照顾,聪明伶俐的李承乾还是很受太宗皇帝喜爱的,史载其“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李承乾曾经两次患病,在这时候李世民为李承乾祈福,当时的李世民请了道士,后来又允许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李世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能够有这样的待遇足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喜爱。每次李世民出巡,太子李承乾负责监国。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庇护。从这之后,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诸如“骑射畋游,酣歌戏玩”,“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等,还有更为严重的就是“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

“私幸乐童”这种在古代看起来大逆不道的事是人们无法容忍的。这样的行为出现后,李世民对李承乾有了不满。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李世民逐渐的喜爱魏王李泰,让李泰产生了夺嫡念头。李承乾是看在眼里,自然是伤在心里。

大部分朝廷大臣认为李世民有可能更换太子。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导致当时的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进谏“有逾于皇太子”。与从小娇生惯养相比,李承乾没有受到重视,加上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终走上了逼宫谋反的路。

这时候的李承乾肯定是有想法的。既然父皇李世民不宠信自己,那么就可能有了再立太子的想法,这时候的李承乾肯定想到了,为何不效仿一下父皇李世民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乾选择了谋反,结果以失败告终。

既然父皇不再宠爱我,那我就学习一下“前辈”的经验。这可能就是当时李承乾的想法。李承乾发动政变之后,被唐太宗李世民流放到了黔州充军,参与谋反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到了贞观十九年,李承乾郁郁而终。

标签: 李承乾

更多文章

  •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为皇位杀兄弑弟,屠戮侄儿,逼迫李渊禅让,就连弟妹都宠幸!但他又是一个仁爱的父亲,为此不惜赌上唐朝的国运,差点让李氏覆灭。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因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个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从小就聪慧,尊师重孝,颇有治国才能,为何会踏出起兵逼宫如此荒唐的一步

  • 从父亲角度看:李世民不理解太子诉求,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

    历史人物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李承乾

    李世民晚年,为李承乾之事苦恼不已。李世民想缓和父子关系,李承乾却无动于衷;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李世民不理解儿子的诉求,父子之缘到了尽头。619年,李承乾诞生,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渊给这位孙子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颇有将其作为继承人的意思。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称帝

  • 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但是李世民其实得位也非常不正,只是后来他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转变让人们对他有了另外的评价,反而忽略了他得位不正的事实。虽然大家不再提起,但是唐太宗岂能不知道“兄弟阋墙”的危害呢?基于这些过往历史,唐太宗是非常不喜欢以阴谋起家的行为。太子李承乾,实际上是颇受唐

  • 李世民为何对太子李承乾的造反,有那么大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就将时年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虽然李承乾患有脚疾,但是有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深厚感情在,也丝毫没有影响对他寄予的厚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要顺风顺水的熬到李世民去世,李承乾就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为什么他却要通过谋反的方式夺天下呢?再得知李承乾造反

  • 李承乾从完美太子堕落为荒唐太子,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三目史官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的荒唐体现出他心理的扭曲,这是他长期承受各方过于沉重的压力所导致的结果。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全天下父母最殷切的希望,他们竭尽所能培养自己的孩子,盼望孩子们能成长成材从而光宗耀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们对孩子往往格外严格,甚至将他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安排好。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很容易

  • 34岁李恪自杀身亡,临终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李恪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唐朝的建立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有些文献中还认为唐高祖李渊并不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才是。不过,尽管后世对李世民有这么高的评价,李渊属意的储君并不是他,而是李世民的同胞兄弟——李建成。李世民自然不满意这一结果,继而发动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这似乎开了个不好的先例,这之后的李唐宫廷中始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身亡,临死前的一句诅咒,多年后竟成为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李恪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毛主席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写下的评语,而这句话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说“懵懂”,是因为李世民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甚至因为他的用人决策失误,直接导致自己的皇子李恪被逼自缢而死。而李恪在临死时发下了恶毒的诅咒,几年后也变成了现实。李恪的皇子时期李恪的生母杨氏是前朝皇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李恪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毛主席对李世民军事、政治才能评价极高,但是他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说的就是李世民在立嗣一事上的败笔。吴王李恪善骑射、通武艺,有文才武略,但最终却落得被逼自缢的下场,死前怒下诅咒。人人都以为是心有不甘之言,却不曾想一一应验。李恪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没人当回事,后来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李恪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当朝皇帝,他的母亲是前朝皇帝之女。可如此显赫的家世,不仅没有为他带来光明前途,反而将其引入万丈深渊,他就是唐太宗第三子李恪。在李恪34岁那年,被人诬陷谋有朝篡位之心,为证清白他被迫自缢。意难平之下,他诅咒害他之人家族覆灭,起初无人当回事儿,最后居然全部应验。这其中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曾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月光侃历史标签:李恪

    “以绝众望,海内冤之!”这是后世史官在编撰史书时对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的评价。提到“冤”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是关汉卿的著名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当时因为这个女子的冤情,苍天不忍,都降下了六月飞雪。但这毕竟是戏说的文学作品,而在历史上,吴王李恪的冤情恐怕也与之相较不远。毕竟他是莫名其妙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