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荒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的帝王父爱也没能救他,最终结局如何?

荒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的帝王父爱也没能救他,最终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东南史官 访问量:2034 更新时间:2023/12/11 7:54:25

人人想做富二代,而李承乾却是皇三代,自然与常人不同。李承乾做下很多荒唐事,但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这也许就是历史带给后人的思考吧。

李承乾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就是日后大唐的长孙皇后,这点对于李承乾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由于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按照封建宗法制度,李承乾将来是要登基称帝的。其次,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地位很高,一直都受到宠爱,所以李承乾的地位会更加稳固。

在李承乾降生后,当时是爷爷李渊做皇帝,李渊很高兴为这个新生儿赐名为“承乾”,关于李承乾的名字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言。

据说唐高祖李渊亲自赐名为“承乾”,意思是承接天地乾坤,个人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当时的李世民仅仅是秦王,并不会成为大唐帝国的继承者,承接乾坤对于李世民的儿子来说,这样的寓意并不合适。

因此,李承乾的取名依据很可能是因为李承乾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的缘故。从李承乾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与生俱来的荣耀,与他日后的结局相对比颇显讽刺。

公元626年,唐朝出现重大新闻,李世民在玄武门诛杀叛贼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被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不仅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

太宗即位后,只有八岁的李承乾就被封为太子,深受李世民的喜爱,从此,李世民开始了老父亲培养儿子成为接班人的漫漫长路。

要想成为大唐的帝王,首先就要从教育抓起。虽然李世民长年累月地忙于征战,但对李承乾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在李承乾四岁时就为他找伴读,在六岁时就请儒学大师亲自教授学习。

在重视学习教育的同时,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重视对太子李承乾的政务能力锻炼。

李承乾十一岁时,李世民就要求李承乾开始“听讼”,并且给尚书省传话说以后的事要让太子来决断。

贞观六年时,李世民计划外出视察,就让李承乾以太子的身份留在京城监国,也就是暂时将治国大任交给李承乾。李承乾在学习和理政上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唐太宗很满意。

截至目前,李承乾的行为与荒唐似乎扯不上任何关系,但是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接连遭受打击,心态悄然出现变化。

长孙皇后的逝世对于李世民和李承乾来说都是巨大打击,李承乾当时想要通过大赦天下来帮助母亲驱除病魔延长寿命,可惜被心底善良的长孙皇后拒绝,最终年轻的长孙皇后撒手离去,此时李承乾只有17岁。

接下来几年中,李承乾由于慈母离世加上患上足疾,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叛逆心理逐渐萌芽,开始步入行事荒诞的歧途。

与此同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让李承乾将来也能够做到虚怀纳谏,因此挑选了一些老臣与太子进行交流,同时对李承乾的行为思想偏差及时劝谏纠正。

众所周知,唐太宗时期的谏臣地位很高,深受皇帝宠信,因此劝谏之风盛行,很多劝谏的佳话流传后世。但是谏臣的要求不免会出现吹毛求疵现象,谏臣的言辞也颇为激烈,这对于李承乾来说并不一定是能够承受的。

比如,在李承乾29岁那年,他盖了一个房子,谏臣于志宁就批评李承乾生活太过于奢华。再比如,李承乾与宫中的宦官一起玩耍做游戏,于志宁又站出来批评他,并且将李承乾比作是秦二世

被谏臣天天“逼迫”的日子还在继续,李承乾还要忍着。比如谏臣孔颖达,只要李承乾的行为被他判定为不对,就一定会直接劝谏,往往让李承乾难以下台。

李承乾的乳母绥安夫人曾经就此事找过孔颖达,表示太子现在年龄稍微大些了,劝谏不能总是当着众人的面一顿批评指责,孔颖达认为自己就是应该这样。

太子李承乾心中自然不悦,在行事上逐渐荒唐起来,李承乾将一名太常乐人称呼为“称心”。唐太宗李世民得到报告后,大怒之下将称心杀死,李承乾则只能伤心流泪。

李承乾喜爱这位擅长歌舞的称心,细细想来,从李承乾对他的称呼可以发现,李承乾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么糟心烦心不顺心,只能寄情于身边的下人来派遣自己的郁闷。

李承乾似乎逐渐丧失理智,让其烦心的是众位谏臣,而处死称心的是父亲唐太宗,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无疑是与父皇对着干。

在称心死后,李承乾在太子宫中日夜祭奠,甚至荒唐到为称心封官立碑的地步,这样的行为导致李承乾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隔阂。

次年,李承乾从突厥招来男宠,不过这次太子是暗中进行的,就是害怕一帮谏臣的上奏,但最终还是引来谏臣于志宁的奏报,唐太宗再次敲打李承乾。

如果说蓄养男宠是荒唐行为的话,那李承乾在发动兵变抢夺皇位的行为就是疯狂。事情的导火索是李承乾的弟弟李泰编写了一本《括地志》,唐太宗大喜,接二连三地封赏李泰。

这让李承乾心中疑惑,是不是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既然想到可能地位有危险,李承乾并没有改变自己积极上进的心思,而是仍然沉浸在太常乐人中,因此事赌气长达数月不上朝,唐太宗也表示很无奈。

此时李承乾的心理已经完全扭曲了,他甚至想要杀死那些经常在他身边劝谏的大臣。面对弟弟李泰的风光,李承乾开始在心中谋划暗杀计划。

李承乾暗杀李泰的计划失败后,做出更加荒唐的决定,联合多位朝臣计划兵变逼宫,结果此事又被唐太宗化解,李承乾被捕。

此时朝中大臣几乎清一色地上书表示太子罪该万死,历朝历代中谋反都是死罪,但是面对自己倾注大量心血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始终下不了决心,最终只是将李承乾贬为庶民,留下一条小命存活于世。

在唐太宗心中,始终是爱着李承乾的,在李泰受宠后,朝中就有流言说太子之位即将变换,唐太宗将名臣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臣们都明白李世民的心意,并不准备废立太子。

李承乾为自己的荒唐付出惨痛代价,对历史的走向也产生无形的影响,李世民再立太子之时,考虑到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李承乾和李治一定会被秋后算账,如果立李治为太子,李泰和李承乾都可安然无恙。

最终,唐太宗李世民将性格温和的李治确定为皇位接班人。

标签: 李承乾

更多文章

  •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皇位接班人,为何还要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李承乾

    唐朝将隋朝打败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的大唐王朝,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上,唐朝是非常强大的。自古以来就有强汉盛唐之说,唐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皇帝,后人熟悉的有唐太宗李世民和一代女皇武则天。两人都是非常优秀的。武则天是一代女皇,但是她建立的是武周,不过也是在唐朝的基础上。那么在唐朝时期,李世民的皇位来路不

  •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究竟荒唐成什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为皇位杀兄弑弟,屠戮侄儿,逼迫李渊禅让,就连弟妹都宠幸!但他又是一个仁爱的父亲,为此不惜赌上唐朝的国运,差点让李氏覆灭。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父亲,因为在他的教育下出了个叛逆的太子—李承乾!李承乾从小就聪慧,尊师重孝,颇有治国才能,为何会踏出起兵逼宫如此荒唐的一步

  • 从父亲角度看:李世民不理解太子诉求,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

    历史人物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李承乾

    李世民晚年,为李承乾之事苦恼不已。李世民想缓和父子关系,李承乾却无动于衷;李承乾埋怨父亲偏心,李世民不理解儿子的诉求,父子之缘到了尽头。619年,李承乾诞生,母亲是长孙皇后。李渊给这位孙子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颇有将其作为继承人的意思。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称帝

  • 本是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还要密谋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李承乾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人所敬仰,但是李世民其实得位也非常不正,只是后来他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转变让人们对他有了另外的评价,反而忽略了他得位不正的事实。虽然大家不再提起,但是唐太宗岂能不知道“兄弟阋墙”的危害呢?基于这些过往历史,唐太宗是非常不喜欢以阴谋起家的行为。太子李承乾,实际上是颇受唐

  • 李世民为何对太子李承乾的造反,有那么大反应

    历史人物编辑:阿藏历史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后来李世民登基后,就将时年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虽然李承乾患有脚疾,但是有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深厚感情在,也丝毫没有影响对他寄予的厚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只要顺风顺水的熬到李世民去世,李承乾就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为什么他却要通过谋反的方式夺天下呢?再得知李承乾造反

  • 李承乾从完美太子堕落为荒唐太子,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三目史官标签:李承乾

    李承乾的荒唐体现出他心理的扭曲,这是他长期承受各方过于沉重的压力所导致的结果。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全天下父母最殷切的希望,他们竭尽所能培养自己的孩子,盼望孩子们能成长成材从而光宗耀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们对孩子往往格外严格,甚至将他们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安排好。这种高压的教育方式很容易

  • 34岁李恪自杀身亡,临终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最后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李恪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唐朝的建立付出了很多心血,甚至有些文献中还认为唐高祖李渊并不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才是。不过,尽管后世对李世民有这么高的评价,李渊属意的储君并不是他,而是李世民的同胞兄弟——李建成。李世民自然不满意这一结果,继而发动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这似乎开了个不好的先例,这之后的李唐宫廷中始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身亡,临死前的一句诅咒,多年后竟成为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李恪

    “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这毛主席在读《新唐书李恪传》时写下的评语,而这句话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说“懵懂”,是因为李世民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所犯的错,甚至因为他的用人决策失误,直接导致自己的皇子李恪被逼自缢而死。而李恪在临死时发下了恶毒的诅咒,几年后也变成了现实。李恪的皇子时期李恪的生母杨氏是前朝皇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在意,结果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董于嫣标签:李恪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毛主席对李世民军事、政治才能评价极高,但是他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说的就是李世民在立嗣一事上的败笔。吴王李恪善骑射、通武艺,有文才武略,但最终却落得被逼自缢的下场,死前怒下诅咒。人人都以为是心有不甘之言,却不曾想一一应验。李恪

  • 34岁李恪被逼自缢,死前怒下诅咒,没人当回事,后来字字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李恪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当朝皇帝,他的母亲是前朝皇帝之女。可如此显赫的家世,不仅没有为他带来光明前途,反而将其引入万丈深渊,他就是唐太宗第三子李恪。在李恪34岁那年,被人诬陷谋有朝篡位之心,为证清白他被迫自缢。意难平之下,他诅咒害他之人家族覆灭,起初无人当回事儿,最后居然全部应验。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