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变中出生,也在政变中离世?李亨夺了李隆基的皇位,留恋皇位连杀数人的李隆基,为何没有出兵讨伐?为何李隆基还在世,李亨就迫不及待更改年号?
李亨在灵武登基
险些胎死腹中
唐肃宗李亨
,是
唐玄宗李隆基
30个儿子里面的其中一个。李亨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差点被自己的父亲扼杀。本该父慈子孝,为何却要狠心杀人?李隆基还是太子的时候,李亨的母亲元献皇后就怀孕了。作为大唐的太子,过早地拥有子嗣,不仅不会让李隆基有子嗣的优势,反倒会被朝野上下指责,说李隆基沉迷女色。
所以
李亨
还没出生,父亲
李隆基
为了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就准备了一包堕胎药,想要把李亨扼杀在娘胎,甚至为了打掉这个孩子,李隆基让亲信出去找药,自己弄个小炉子煎药,煎着煎着睡着了。梦中有金甲天神从天而降,踢翻药炉,李隆基被惊醒,看到药炉真的翻了,不死心的李隆基,再一次煎上药,结果又睡着了,药炉再一次被踢翻。
李隆基为稳固太子之位
李隆基不信邪,第三次煎药,这一次睁大眼睛,没有睡着,药炉煎着药,却又掉在了地上。连续3次,李隆基也觉得神奇,再加上心腹张说,两人一合计,就放弃了堕胎的想法。
就这样,命途多舛的李亨,总算降生了。
降生之后,李亨的母亲地位卑贱,只是李隆基的侍妾,所以李亨一出生就与母亲分别。
骨肉分离之后,李亨被交给了李隆基的太子妃王氏抚养,所幸太子妃不能生养,对李亨还不错,李亨也因此有了一个愉快的童年。当父亲终于成了“九五之尊”——
唐玄宗
,
李亨
并没有直接被立为太子,反倒只是得了一个王爷的名头。再加上李隆基的儿子很多,因此李亨的地位也不是很突出,能力并不出众,表现很平凡。
唐玄宗登基
可能还有原因,是因为李隆基曾经想杀死李亨。也许每当看到李亨,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的黑历史,所以李隆基基本上就不管李亨,任其自生自灭,就这样,李亨在吃人不吐骨头的后宫里,逐渐长大。
说不上被冷落,但也算不上讨人欢心。直到
公元738年
,
武惠妃
污蔑原定的太子
李嗣谦
意欲谋反,不知是出于对武惠妃的宠爱,还是别的原因,李隆基直接处死了李嗣谦,压根就没有调查具体情况。该说不说,果然是无情帝王家,自己的亲生儿子,说杀就杀,甚至连伸冤的机会都不给,甚至在自己的心中,武惠妃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超过自己儿子的分量。
武惠妃污蔑太子李嗣谦
李嗣谦
死了,太子之位也不能后继无人,万一有人乘机造反咋办?再找一个
“靶子”
吸引火力,毕竟当皇帝还是很危险的,多一个人分担危险,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局面比较尴尬。这样的话,李隆基就可以死死守住自己的皇位,直至驾崩,而不至于儿子势大之后,篡了老子的皇位。
毕竟李隆基,十分留恋皇权。为了套路一下老臣,
李林甫
这个
“幸运儿”
被选出来当
“出头鸟”
。李隆基就询问宰相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看得出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宠爱,就极力推荐李瑁当太子。但留恋皇位的李隆基害怕李瑁谋反,就拒绝了李林甫的提议。
著名奸相李林甫
人在家中坐,福从天上来的李亨,就因为没有家世背景、没有后宫势力,被李隆基选为“幸运儿”。正常情况下,宫斗少不了后宫妃嫔的出力,要么就是有大臣支持。谁知道唐玄宗反其道而行之,选了李亨。
李亨成了太子,情况并没有好转。
由于李亨不愿站队,为了巴结下一代君主的李林甫没有机会,干脆经常针对李亨,有时甚至直接对李亨破口大骂。最绝的是,哪怕都这样了,李隆基也不出手,甚至暗中看戏,毕竟李林甫的行为,可以遏制住李亨发展自己的势力。朝臣的打压,帝王的戒备,让
李亨
每天都处在
水深火热
之中。
李亨成了太子,情况并没有好转
好不容易等到李林甫病死,李亨的现状并未好转,因为下一个
“死对头”——杨国忠
出来了。作为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可以说并无能力,杨贵妃在后宫搅动风云,杨国忠在前朝胡乱决策。
安史之乱后,叛军直逼长安,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和小部分官员出逃,至
马嵬坡
时,陈玄礼发动哗变,
诛杀了杨国忠
,要求
李隆基处死杨贵妃
。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处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
马嵬之变
看似是士兵饱受欺压发动的起义,幕后使者却是李亨,这个在李隆基眼里没有威胁的太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为何李隆基一而再,再而三地看着李隆基受欺压呢?究其根源,那就是:李隆基留恋皇权。如何证明李隆基留恋皇位呢?我们说几个事实。
第一:李隆基和
太平公主
抢皇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推翻了韦后和安乐,成功把父亲李旦送上皇位。而太平公主并非善茬,选择推李旦上位,共有2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因为韦后和安乐准备铲除太平公主和李旦两颗钉子,被逼无奈之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拍即合,先下手为强,拿下了韦后。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抢皇位
李旦上位后,由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功劳最大,于是就跳过嫡长子,立三子李旦为皇太子。太平公主想步母亲武则天的后尘——当女皇后。加之
武则天
经常夸她最像自己,还有野心。作为野心家,目睹了母亲登上皇位,
太平公主
也想通向权力巅峰。李隆基整日舞刀弄剑,颇有太子风范。
相比之下,李旦已经50多岁,无心操持政务,为了找到合适的傀儡,太平公主想让李旦立嫡长子
李成器
为太子。二是为了有一个合适的傀儡,李成器好文不好武,没什么心眼,比较好拿捏,是太平公主心中最合适的傀儡,李隆基就这样和自己曾经的同盟,太平公主内斗。
太平公主想让李旦立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
李旦看不下去,直接就下诏立了李隆基,奠定了其太子之位的合法性。
太平公主眼看着傀儡没机会上位,只能另谋他法,想要通过抓住李隆基的错误,来让他丧失太子之位。
双方你来我往,李隆基更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被姑母抓到把柄,太子之位就没了。而李隆基在
李亨
刚怀上之时,就想把他扼杀了,就是因为怕被
太平公主
当把柄。说李隆基沉迷女色,不理朝政,丢失皇位。
李旦看不下去,直接就下诏立了李隆基,奠定了其太子之位的合法性
第二:李隆基和
父亲
争皇位。眼瞅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争夺进入白热化,争得不可开交,李旦干脆就让出皇位,交给李隆基。这也就给了李旦一种错觉:你的皇位是我给你抢的,你也要把皇位尽快让给我,就这样,李隆基成功当上了皇帝。
第三:李隆基和哥哥
李成器
抢皇位。按古代的人的思想来看:嫡长子继承制,李旦应该传位给李成器,但李成器无心登基,直接就让李隆基来当。本来都已经上位了,李隆基却把李成器封为“让皇帝”,意思就是:皇位是你自己让出来的,以后反悔也不行,自己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李隆基和哥哥李成器抢皇位
那么,李成器为什么要及时让位?就是因为看出了李隆基的势在必得,以及对皇位的渴望,如果不让,多半就又成了“炮灰”,还是非常识时务的。
第四:李隆基和他的第一位太子——
,也就是前文的李嗣谦抢皇位。由于武惠妃的陷害,李隆基甚至都没有调查,直接就盖棺定论,把李瑛说废就废了。毕竟他是一国之君,不可能连简单的判断能力都没有,但当时没有给李瑛辩解的机会,表面上看,是武惠妃的诬陷,实则是最后的黑手,有可能是李隆基。
李瑛被废
因为如果太子逐渐长成,羽翼丰满,就可能与之争位,哪怕李瑛是被陷害的,但李隆基还是废了他,甚至杀了他。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李隆基对待自己的太子,不可为不狠。
第四:和自己的儿子
李瑁
抢皇位。
武惠妃
是李瑁的母亲,陷害前太子李瑛,无非就是为了争夺皇位,让自己的儿子李瑁上位,并且当时的武惠妃,所说没有被封后,却执掌后宫,等同于皇后。
武惠妃执掌后宫
按道理来说,李瑁被立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就连当时的老臣
李林甫
,也都极力推荐李瑁,但李隆基怕后宫干政的情景再现,愣是没有立李瑁为太子。更绝的是,李隆基还抢了李瑁的妻子——
杨玉环
,把自己的儿媳变成自己的媳妇,这也算是没谁了?硬生生地给李瑁戴了“绿帽子”,导致李瑁大受打击。
第五,和自己的儿子
李亨
抢皇位。此话从何说起?李隆基把太子之位传给了李亨,为何还说他和李亨抢太子之位?李亨当上太子之后,并没有时来运转。反而在当上太子后,被李隆基蹂躏,李隆基的养子王忠嗣,是一名镇守边关的猛将,很早就被李隆基说:安禄山可能会造反?但是,李隆基却没有听进去。
李林甫入朝
因为李亨和王忠嗣关系很好,李隆基认为王忠嗣的说法,是在耸人听闻。加之
李隆基
十分信任安禄山,因为
节度使
之间互相制衡,对皇帝忠心耿耿。在李隆基心里:大唐开国100多年,都没遇到宰相和边将造反,咋可能到我这就遇到了,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正是他信任的
安禄山
,起兵造反了。
正因为
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
都对李亨保持敌意,李亨就经常被针对,在李隆基眼里。李亨没有被废,这就是他的底线。因此在李隆基明里暗里的支持下,李亨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是在被敲打,就在被敲打的路上,整个过程
长达17年
,这期间,李亨甚至有
2次
被诬陷谋反,休了
2任
太子妃。
安史之乱
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的,多半就已经精神失常了。综上所述,李隆基是十分留恋皇位的。但是在李亨称帝后,为啥如此留恋皇位的李隆基,却没有出兵讨伐李亨呢?主要原因,大概就是造化弄人。
第一,是因为没有人支持,当时的
李隆基
,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因为
安禄山的造反
,他已经被逼逃亡四川,他认为唐朝没有打赢的可能,不想做亡国之君。
李隆基外逃
第二,要想带领唐军打败叛军,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协调大臣关系,调动军队,是一系列的大工程,
李隆基
前期把朝廷事物搞得一塌糊涂,对于叛军的行为无能为力。
第三,李亨的登基,已是民心所向。李亨不仅有满朝文武的支持,还有民心,正因为他们的支持,李亨才能顺利登基,如果自己派兵,首先是没有兵力,其次是没有人支持。
李亨的登基,已是民心所向
正是因为多重因素的影响,李隆基才没有派兵讨伐李亨。马嵬之变后,饱受欺压的太子李亨,从未被李隆基宠爱,也从未被信任,长达17年的欺压,已经让他动了弑父之心。但
陈玄礼
只是诛杀了
杨国忠
,胁迫李隆基处死
杨贵妃
,并没有继续弄死李隆基。
毕竟他还是“忠君之人”,仍旧效忠李隆基,李亨的计划没有得逞,只能另想他法。
李亨
开始了自己的备选计划:分兵灵武。他知道,只要在李隆基身边,自己永无出头之日。惊魂未定的李隆基,就这样同意了李亨的看法,李隆基逃亡四川,李亨前往灵武。
李隆基处死杨贵妃
公元756年
,
唐肃宗李亨称帝,还迫不及待的更改年号。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君主为了显示对先皇的尊重,即便是篡位的,也会在第2年才改年号,就比如李世民。但李亨的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懂。
756年马嵬之变,实际上是李亨的“报复”。李隆基出逃时,身边带了
3000
禁军,可李隆基想不到的是,此时的禁军——
飞龙禁军
,已经被李亨掌握了。杨国忠的灭亡和杨贵妃的自杀,实际上都是李亨的暗中操作。
李亨掌握飞龙禁军
从马嵬之变开始,李隆基就成了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的权利,都已经被李亨削弱,为后来的称帝埋下了伏笔。来到灵武之后的李亨,终于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虽然此刻的危机还没有解决,但一直压在心头的恶气,总算出来了。
出于报复心理,刚登上皇位的李亨,就改了年号。由此也可以看出:李隆基长时间的漠视和旁观,已经让父子两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这场父子较量,李亨取得了胜利。
此时的唐朝,由于叛军的四处作乱,早就四分五裂,需要重整旗鼓,只能靠刚登基的李亨。唐肃宗李亨,用了整整1年,4次攻打长安。
唐肃宗李亨,用了整整1年,4次攻打长安
最后才在回纥的支持下,拿回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收复长安后,李亨上表李隆基,要把玄宗迎回长安。从蜀地回归长安后,李隆基基本不再过问朝政,悠闲地过着“养老生活”。但随着李辅国的权利变大,李辅国就想一雪前耻,报复一下曾经看不起他的人,这其中就包括太上皇身边的人。
于是
李辅国
就对着李亨
挑拨离间
。他说:太上皇整日接见外臣,尤其是
高力士和陈玄礼
,是在密谋篡位,重新登基。在李辅国的教唆下,李亨并没有同意,但李辅国却擅自做主,缴了太上皇李隆基的马匹,在当时,马匹是兵力的象征。
李辅国的教唆李亨
缴了马匹,相当于李隆基身边就没有可以依靠的东西,然后又让军队将士逼迫李亨。李亨还是没有同意,但后来李亨卧病在床,李辅国趁机假传圣旨,强行囚禁了李隆基。甚至把李隆基的周边之人,高力士等人全部贬黜或者囚禁。
李隆基的身体也逐渐变差,刚开始李亨还前去探望,后来因为自己的身体也变差,李亨就很少去看望李隆基。
公元762年
,
唐玄宗因为忧虑过重,身体变差
。唐肃宗的身体,也随之变差。朝廷上,唐肃宗一直致力于解决叛乱,因此对后宫、宦官的管控,也就没那么严格,重用宦官李辅国,后宫中独宠皇后
张良娣
。
李亨独宠张良娣
无视后宫不得干政的说法,纵容张皇后处理政务。由于李亨的身体变差,
张皇后和李辅国
联手,掌握朝政,但由于政见不合,张皇后想铲除李辅国,却被李辅国提前得知,反倒被李辅国抓走。
张皇后甚至跑到了皇上的寝宫,但由于唐肃宗病到说不出话,眼睁睁看着嚣张的李辅国,当着他的面抓走了他的皇后。正因为受此惊吓,唐肃宗撒手人寰。可怜唐肃宗,从出生就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临了,还是死于宫廷内乱,实在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