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代谏臣魏征最重要的官职“侍中”,相当于今天什么职位?

一代谏臣魏征最重要的官职“侍中”,相当于今天什么职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历史 访问量:1204 更新时间:2024/1/23 8:19:22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他在太宗朝的最重要官职“侍中”,相当于最高监督长,多数人印象模糊,分不清职责;本文尝试从唐朝职官制度出发,结合我国2018年新强调的监察系统,来谈谈这一古代官职。

魏征生于隋末乱世,命运非常坎坷,在李世民之前跟过五位主人,“元宝藏→李密李渊窦建德李建成”;到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他被太宗质问,魏征毫无惧色,留下了那段名载史册的对话:

太宗质问:你离间我们兄弟(让我们骨肉相残),为什么?("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魏徵回答:太子要是听我的话先动手,必定没有今天的祸患。("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旧唐书·卷七十一》

李世民见魏征临危不惧,直中要害,决定成为他的第六位主人。

可毕竟是死敌,作为李建成前谋士,这样的人该安排到什么部门,该给一个什么职务?

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敌人。

那就敞开胸怀,让他给我提意见吧。起码要给哥哥的余党做表率。

安排他在三省之二的门下省(主管监督、监察)。往“侍中”方向吧(最高监督长。在唐代群相中,掌封驳,对皇帝的监督建议叫“封回”,对下属叫“驳回”)。知人善任的杰出皇帝太宗,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条完美路线。

”,除了必要的升迁历练外,他在掌管监督的门下省,占据生涯主流。

穿上象征极高荣誉紫袍,成为大唐宰相的一员,成为一名国家级副职的高级监察干部。

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想让他辅佐不听话的太子李承乾,仍想让他执掌门下省的事务(知门下省事)。

尤其注意的,魏征是“位重言重”国级监察干部,这与此后的宋、明、清“位微言重”言官迥然不同;侍中魏征敢多说,唐太宗也咬牙容忍,此二人成为了明君谏臣的杰出代表,也成为后来正经、不正经言官的学习对象。

我们这里再明晰一下概念,“监督”和“监察”。

监督、监察意思相近,不过“监督”含督促、督导之意,反映的权力更大一些;所以中国台湾历史作家柏杨,做官职对应,“侍中→最高监督长”,而非“最高监察长”。

但为了简化问题,结合我国不断完善的“纪检+监察系统”,我们把当时的门下省以及御史台,都纳入今天的纪检监察系统。其中,对于中国大陆,侍中≈国家监察委主任。

总之,作为监察体系的大官,魏征足够重要;多次亲自谏言的他,又怎样面对李世民,留下怎样的历史表现?

》),谏言和监察讲求“建设性”,“智慧性”,注重方式、技巧,为今天键盘侠所不能达到。试问今天键盘侠有几人能主编正史,主编目录学著作?

魏征主编的目录学著作(团结出版社版本)

Nigger”一样,任何大国,提意见都要考虑避讳;魏征作为门下省长官,不能无限制苛求他说出每一句话。

一生清廉,家中甚至沒有正堂,死后遗嘱婉拒太宗所賜羽葆、鼓吹等物,只以布車盛载灵柩。

因此,1400多年后的今天,魏征足够留下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明德慎罚,惟刑之恤”等成语和典故。

关于魏征直谏、监察的案例很多,主要方式是借古喻今,提倡贤人政治,贤君政治;我说两条不一样的,带您体察不一样的监察智慧。

案例一:劝谏太宗不能为了纳谏而纳谏(《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李世民纳谏入流,臣下权万纪等人便投其所好,不断揭发其他人的隐私,受到李世民的宠爱,朝廷高官每每受到责备。

魏征提醒李世民说:“权万纪是卑鄙小人,认为揭发别人的隐私,才是正直,陷害别人受苦,才是忠贞;陛下知道这点,但看重他们无所畏惧的精神,用以激励百官。更麻烦的是,权万纪仗着受宠,所做的检举弹劾,不是真的有罪;陛下不能为了纳谏而纳谏,而亲近奸佞。”

李世民沉默不语,但赏赐魏征绸缎500匹,不久之后,权万纪等罪行败露,被加以定罪。

案例二:做良臣,不做忠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魏征一次对太宗说:“臣有幸侍奉陛下,愿意做良臣,不做忠臣。”

唐太宗奇怪:“良臣,忠臣有什么区别?”

魏征回答说:“后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

(魏征玩个概念梗,一面把唐太宗比作后稷、契等明君,又一面体现了魏征作为监察官的自保意识,监察官更需要懂法律法规,懂历史!)

唐太宗听了十分高兴,赏赐魏征500匹绢。

本文之所以强调“侍中”一职,是为了从监察系统的看贞观之治;任用曾经的死敌当宰相,当侍中,反映了唐太宗高超的用人智慧、政治智慧,是推动贞观之治的重要举措;其实对于君臣双方,这份对纪检监察的系统把握和理解,至今都有学习意义。

历史是和古人的无尽对话。

哪怕“侍中”这一个官职,从秦汉的内朝官,到元朝最后废止,本文只谈了作为门下省实任长官的侍中。就这一丁点,我们也有趣发现:比如唐前期的侍中,还具有推荐官员的权利,为今天监察系统所没有。

这种和组织人事挂钩,提前的监察方法,是否应该引入今天的监察系统?

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姻,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到高丽失败后,魏征墓碑又被重新立起。

这种“监察后”细节,说明了监察官并不好做,哪怕是魏征,哪怕是李世民。

总之,侍中魏征,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青史回味。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都想不到魏征的聪明,他多次顶撞唐太宗,竟然主要在于会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原上的雪标签:魏征

    自古以来,奸臣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是因为会拍马屁。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当皇帝的,无论多么伟大,或者多么暴政,听到这些马屁话,基本上都会龙颜大悦。所以韦小宝深得拍马屁的精髓。即使说出几句粗话,康熙也不以为意,反而哈哈大笑。但既会拍马屁,又能做忠臣的,纵观史册,其实也就魏征一个人。都知道魏征是个

  • 宋太祖为什么说他得寇准好比唐太宗得魏征呢?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魏征

    作者:赵心放在中国历史上,寇准算得上是一代名相,给历代后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刚直、清正、善断大事,但他在仕途上却是屡进屡退,最后竟客死于偏远的雷州。是啥原因呢?本文专门聊聊他的故事。(一)勤奋好学入仕为官寇准出生于名门望族,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朝任司寇,因多次立大功,遂以官职为姓。曾祖父、祖父因逢乱世

  • 魏征多次冒死进谏却毫发无损,难道李世民那么大度?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魏征

    在历史中,都许多的皇帝都为人类后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汉文帝刘恒,历史中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等等多位皇帝都为后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世民这个名字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他继位唐朝后,当时不仅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景象。李世民是唐

  • 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魏征,为何死后被唐太宗砸毁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魏征

    说李世民忌恨魏征多次谏言屡屡顶撞他,所以才秋后算账的,大概是真的小看李世民这位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明君了。李世民,唐太祖李渊第二子,西魏“八柱国”李虎之后,出身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战国末期秦国陇西侯李信,西汉汉武时期的飞将军李广,魏晋时期西凉王李暠……这个氏族一直都是非富即贵。隋末

  • 位列凌烟阁的大唐功臣-魏征,先后效力过六个主子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魏征

    一提起历史上的忠义之臣,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立刻浮现出这些熟悉的名字:诸葛亮、岳飞、包拯、狄仁杰、寇准、文天祥、于谦……,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良将在沙场上奋不顾身、平定四方,忠臣在朝堂上尽忠直谏、护佑政举朝纲。贤臣谏臣之所以能够青史流芳,扬名万世,往往都是因为人们知晓他们的忠义之举,敬服他们高尚的人格。

  • 历史探秘|郑国公魏征为什么敢当面批评唐太宗花心呢?

    历史人物编辑:使汝说娱标签: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综合能力最强的皇帝之一,他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了大唐兴盛的开端。李世民在贞观17年时,设立了凌烟阁24功臣来纪念对自己有功的大臣们,其中第四位就是郑国公魏征。魏征的前半生站队能力很差,他最初跟随李密参与了瓦岗寨起义,失败后归降了李唐政权。但此后他却选择帮助太子李建成的

  • 从君臣奏对,看敢于直谏的魏征有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魏征

    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

  • 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牛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魏征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故事很多,如唐太宗不想惹他,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担心唐太宗玩物丧志,故意长篇大论的汇报,结果活蹦乱跳的鹞鹰,在唐太宗怀里给闷死了;再如魏征时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仍然发狠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刺头’!”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是魏征。长孙

  • 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魏征

    古往今来,君权至上,一位帝王要上至圣明,下驭群臣,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才能稳固封建君权的统治。可抛开现象看本质后,看似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也有约束君权的制度,此制度为谏官。谏官起源春秋,诸侯各国官衔不同,却要求相似—任谏官者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直言不讳。秦始皇秦朝正式确立谏官

  • 魏叔玉继承魏征的光荣传统,他却得不到李长歌的爱心

    历史人物编辑:余拥军标签:魏征

    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后来继承了魏征的郑国公世袭地位,想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像父亲那样的直臣、谏臣。唐朝那些事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读之引人入胜。魏叔玉的结局《长歌行》中我们看到魏叔玉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优柔寡断、不善表达、内心纠结。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分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