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祖为什么说他得寇准好比唐太宗得魏征呢?

宋太祖为什么说他得寇准好比唐太宗得魏征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马帅 访问量:948 更新时间:2024/1/23 22:56:13

作者:赵心放

在中国历史上,寇准算得上是一代名相,给历代后世人留下的印象是刚直、清正、善断大事,但他在仕途上却是屡进屡退,最后竟客死于偏远的雷州。是啥原因呢?本文专门聊聊他的故事。

(一)勤奋好学入仕为官

寇准出生于名门望族,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武王朝任司寇,因多次立大功,遂以官职为姓。曾祖父、祖父因逢乱世均未出仕,但都很有学识。父亲寇湘曾于后晋开运年间(944-946年)考中进士。任魏王记室参军(即王室秘书),因屡建功勋,被封为三国公(即燕国公、陈国公、晋国公)。

寇准自幼受着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加之自身天份极佳、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了。十四岁时会写诗,十五岁时熟谙典籍《春秋》等,剖析问题也比较快当准确。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年仅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甲科,取得了参加宋太祖殿试的资格。有人劝寇准,说宋太祖喜欢录用中年人,你就把年龄多报几岁,选中的概率要大得多。寇准正南其北地说,我不能去哄骗国君,要靠自己的努力进取。由于寇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上殿应试就中,任职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成安)知县。

寇准的确有“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决心和行动,一上任,对于赋税和徭役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办,禁止巧立名目搞摊派,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衙门的公差在收税和征役时,不得到乡下去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后来他采用了一个好办法,既便民又堵塞了漏洞,在县衙门前张贴布告,上边写清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和纳税(征役)的具体内容,百姓见了主动来缴税或服役。

(二)勤政谋政为国极谏

宋太宗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他也常能直言面

呈。皇帝虽然称为天子,其实也是实实在在的人。人就有脾气和喜怒哀乐,在廷前议事中,有时因言语不合,宋太宗发了脾气,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大胆地扯住衣角,让宋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到取得一致意见后才罢休。宋太宗息怒后,细细想寇准的言行,的确是百分百为国家着想而不是谋私利。宋太宗感动地说道:我有寇准这样的大臣,好比唐太宗有魏征一样。魏征是唐代的一代名臣,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位列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四位。宋太宗将寇准比喻成魏征,可见对其评价有多高!

从唐末到宋初,渭水南北住着一些少数民族,俗称番民。宋太宗晚年时期,番民经常闹事,影响社会稳定。是啥原因呢?原来是当地的行政长官(知府)采取驱赶政策,把渭南的逐到渭北,还修筑栅栏和堡垒,切断番民之间的往来,番民们十分不满,经常寻隙生事。寇准熟谙古今社会稳定的道理,提倡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宋太宗委派寇准去当地任职。

寇准上任后,把当地的番民首领召集到一起,经过多次协商,拆除了那些栅栏和堡垒,恢复了他们原来的庐舍和帐篷,努力协调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从此当地出现了和平安定的局面。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国军队多次侵犯北宋北部边境,深入到北宋城镇掠夺,还故意装出毫无斗志的样子,引诱北宋军队出击。寇准分析敌情后,认定这是敌人大举入侵前的惯用伎俩,旋即奏请宋真宗下诏加紧练兵,增派精兵强将把守关隘要地,防备辽军偷袭。

同年十一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率领二十万军马大举入侵北宋,北宋朝野震动,宋真宗急忙召见大臣们询问退敌之法。寇准主张御驾亲征。陈叟等人建议西去成都避难。两种意见争论激烈,宋真宗拿不定主意了。

寇准大义凛然地说,如果圣上流亡到偏远的蜀地,全国军民人心动摇,大宋江山岂能安然无恙?宋真宗认为寇准说得很有道理,便决定御驾亲征。

宋真宗来到了澶州北城,登上城楼检阅当地的军民,大家的欢呼声传到数十里远。把辽国的兵士都吓了一大跳,以至于扰乱了队形。

两国军队相持了多日,孤军深入的辽军最利速战速决,最忌旷日持久,到阵前督察军情的辽统帅萧达揽被北宋大将射死,辽军士气大挫,寇准建议乘胜前进,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由于不少大臣贪生怕死,说寇准主战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纷纷要求主和。宋真宗是被迫出征的,内心巴不得尽快结束此役,因此在初战有利的情况下同意签署和约。但从力劝皇帝出征澶州这件事上,充分体现了寇准忠于国事,发奋御侮的高尚精神。

(三)坎坷的仕途之路

由于北宋统治者昏庸软弱,使清正之人难容于邪枉之徒,加之本人生性刚直,尚缺乏深沉和大度,不谙刚柔相济之道,因此寇准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令人唏嘘。

淳化二年,寇准任同知枢密院事,他与院里的最高长官张逊不和。一天他与同僚温仲舒一起骑马到郊外,路途中一个疯子来到两人的马前狂呼万岁。这本是区区一桩小事,寇准没有放在心上,但被张逊察知后,指使其心腹向宋太宗告发。宋太宗大怒,传讯寇准前来“理麻”,还叫当时同行的温仲舒来作证,双方在朝廷上相持不下。宋太宗恨张逊和寇准有失大臣体面,也不给皇上面子,把两人都贬职外放。其中寇准贬为青州知府。如果寇准大度深沉一点来处理,不要在朝廷上对着干,至少比贬职的处理要好一些吧?

由于寇准从政有方,1005年宋真宗提拔他为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但王钦若等佞臣却怀恨在心,时不时找机会陷害寇准。宋真宗听了佞臣们的挑拔,渐渐疏远了寇准,最终竟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贬职为刑部尚书,出任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州。

1022年,寇准被贬职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年逾花甲的寇准身处偏远的异乡,回首往事,不甚感慨,曾赋《感兴》诗一首,诉说仕途的艰难及险恶。

1023年九月,六十三岁的寇准病逝。寇准的灵车北归时,官民一路设祭哭拜,沿途遍插竹枝,其上悬挂纸钱等祭品。一月之后,枯竹生笋.....百姓争着为寇准修祠立庙,年年岁岁按时祭奠。

寇准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现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理事、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魏征多次冒死进谏却毫发无损,难道李世民那么大度?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魏征

    在历史中,都许多的皇帝都为人类后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汉文帝刘恒,历史中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等等多位皇帝都为后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世民这个名字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他继位唐朝后,当时不仅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景象。李世民是唐

  • 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魏征,为何死后被唐太宗砸毁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魏征

    说李世民忌恨魏征多次谏言屡屡顶撞他,所以才秋后算账的,大概是真的小看李世民这位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明君了。李世民,唐太祖李渊第二子,西魏“八柱国”李虎之后,出身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战国末期秦国陇西侯李信,西汉汉武时期的飞将军李广,魏晋时期西凉王李暠……这个氏族一直都是非富即贵。隋末

  • 位列凌烟阁的大唐功臣-魏征,先后效力过六个主子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魏征

    一提起历史上的忠义之臣,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立刻浮现出这些熟悉的名字:诸葛亮、岳飞、包拯、狄仁杰、寇准、文天祥、于谦……,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良将在沙场上奋不顾身、平定四方,忠臣在朝堂上尽忠直谏、护佑政举朝纲。贤臣谏臣之所以能够青史流芳,扬名万世,往往都是因为人们知晓他们的忠义之举,敬服他们高尚的人格。

  • 历史探秘|郑国公魏征为什么敢当面批评唐太宗花心呢?

    历史人物编辑:使汝说娱标签:魏征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综合能力最强的皇帝之一,他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成为了大唐兴盛的开端。李世民在贞观17年时,设立了凌烟阁24功臣来纪念对自己有功的大臣们,其中第四位就是郑国公魏征。魏征的前半生站队能力很差,他最初跟随李密参与了瓦岗寨起义,失败后归降了李唐政权。但此后他却选择帮助太子李建成的

  • 从君臣奏对,看敢于直谏的魏征有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魏征

    魏徵以直言敢谏闻名于后世,最著名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三鉴”中,把魏征当作“人鉴”来警示自己。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余次,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绝无仅有的。历史上对魏征的褒扬大多停留在犯颜直谏的胆识上,其实他还

  • 魏征阻止唐太宗封禅成功,靠的是智慧和牛脾气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魏征

    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故事很多,如唐太宗不想惹他,将鹞鹰藏在怀里。魏征担心唐太宗玩物丧志,故意长篇大论的汇报,结果活蹦乱跳的鹞鹰,在唐太宗怀里给闷死了;再如魏征时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唐太宗气得回到后宫仍然发狠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刺头’!”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是魏征。长孙

  • 魏征和李世民的互相成就,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魏征

    古往今来,君权至上,一位帝王要上至圣明,下驭群臣,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才能稳固封建君权的统治。可抛开现象看本质后,看似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也有约束君权的制度,此制度为谏官。谏官起源春秋,诸侯各国官衔不同,却要求相似—任谏官者需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直言不讳。秦始皇秦朝正式确立谏官

  • 魏叔玉继承魏征的光荣传统,他却得不到李长歌的爱心

    历史人物编辑:余拥军标签:魏征

    魏叔玉,作为魏征的长子,后来继承了魏征的郑国公世袭地位,想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不是纨绔子弟,也不是像父亲那样的直臣、谏臣。唐朝那些事儿,诙谐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读之引人入胜。魏叔玉的结局《长歌行》中我们看到魏叔玉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是优柔寡断、不善表达、内心纠结。从剧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分析出,

  •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征还敢犯颜直谏吗?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魏征

    唐太宗即位之初,决心治理官场贪贿流弊,于是让身边亲信故意行贿,以便发现受贿者;有一令史受绢一匹,太宗决定诛杀他。尚书裴矩谏劝:“为吏受贿,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认为他说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训诫曰:“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税法如嫁女,结局难料”-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宋歌爱动漫标签:魏征

    在唐朝,魏征被誉为“唐朝第一名相”,他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策划了许多重大决策,功绩卓著。然而,他的晚年却因病患重而病危。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感激之情,将自己9岁的女儿嫁给了他的40岁的儿子。这样一来,魏征的儿子就有了个美丽聪明的新娘,同时,魏征也能够安心地度过余生。然而,这样的结局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想